自媒体在思政理论课中的建构主义学教应用试探

2021-12-17 12:50刘浩天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主义

摘要:如今,自媒體全方位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方式。建构主义为其方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具体指向。本文探讨由“刺激一反应”行为主义教学方式,向“协作一生成”建构主义学教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建构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教方式

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越来越大地影响人们的信息获取和行为习惯。对教学而言,自媒体既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路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又带来了碎片化、泛娱乐化等诸多问题和冲击。积极探讨“协作一生成”建构主义学教方式,是适应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新要求,着力提升实效性的有益探索。行为主义教学方式强调“师教生学”,“教”在第一位;建构主义学教方式强调“生学师教”,“学”在第一位。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重心和中心就不同。所谓学教方式,指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合称。学生学习方式,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教师教学方式,亦同此理,二者相辅相成。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活动,若能促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方式上趋向同质偏好,则易于教学相长、学教共进。

一、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四维”困境

自媒体也叫“个人媒体”,是指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等特点。自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交换更加快捷、开放和多元,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早已突破了课堂、书本和教师的限制,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受到现代教育环境改变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挑战,教师的课堂权威日渐式微。一方面,课堂媒介权威消解,人人都是传播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媒介,学生成为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的泛媒介。另一方面,教师知识权威消解,资源共享和信息开放,教师知识高位的形象正在土崩瓦解。自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新技术、吸收新知识、更新观念、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比老师更快更强,教师一手包办教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自媒体时代思政课传统方式面临“四维”困境。从“教”的维度看,传统思政课教师占据知识、信息的高地,基本可以“一讲到底”给予学生新知识、新信息,能抓住学生的关切和兴趣点。自媒体时代,学生“一机在手”,即可获知书本的知识性内容和教师的教学信息,有关调查显示学生使用手机解决问题的占比高达50%以上,使学习进入“网络化”“自助化”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进行“导”,而不再以“教”为主,“教”要退居其次,让位于信息多元自助条件下的观点博弈和价值观引导。从“学”的维度看,传统思政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主要依靠书本、课堂和教师。单一同时意味着集中和深入,学生往往能在课堂集中精力、在书本下功夫、向教师请教问题。自媒体时代,一是知识和信息的爆炸,非书本、课堂和教师所能完全承载;二是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不再囿于非移动互联的局限,更多元、快捷和直接。这就要求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进行网络学习、朋辈学习、实践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结合,而且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训练不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做”的维度看,传统思政课学生的做,以课后作业、小论文等文笔为主,受限于资源的封闭性,主要是自己动手完成。自媒体时代,传统作业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无法克服“网络抄袭”,难以考查学生“做”的真假性。这就要求把学生课后的“做”移到课上,进行现场的动态交流,强化学生“真做”。从“评”的维度看,传统思政课以“试卷主义”的单一判定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的结果性评价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使“评”变成了“考”,与思政课课程性质对学生的要求相违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目前,即使过程性考查的比重在增加,但普遍着重于教师对学生单向度的过程性评价,欠缺学生的自我过程评价和学生互相过程评价。自媒体时代,教学已从“师与生”双边关系扩展到“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自媒体”的多边关系,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已扩展到“师”“生”“自媒体”。这就要求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考评以多面向、全过程和全员参与为主要依据。

总之,自媒体时代,若还是基于传统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方式进行思政课教学,则难以避免教与学背离、学与做脱节、做与评不符、师与生疏离、课堂与课下失联的“两张皮”现象。原因在于“师教生学”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习与评价、书本课堂与自媒体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获得感,最终导致传统教学普遍处于低效状态。因此,面对困境必须创新思政教学方式。

二、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教方式创新的建构性指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就思政课教学而言,“化”是化解学生学习的新需求,“进”是改进教书育人的新思维,“新”是创新教师教学的新模式。自媒体时代,学生学习的新需求在于信息的平等交换,即充分与多元,因为人人都能获取信息,不能只有教师;教书育人的新思维应是“互联网思维”,即分享与共享,因为线上线下都能学习,不能只用课堂;教学新模式要以过程认同强化结果认同,即合理与合情,因为质疑、论证才是参与,不能仅仅只是灌输、接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鼓励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倡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为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方式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要“平等沟通”就不能再是师教生学,要“民主讨论”就不能还是只听不讲,要“互动交流”就不能老是单向灌输,要“有的放矢”就不能主次不分,要“生动活泼”就不能传统老套。这就要求彻底改变传统行为主义“刺激—反应”“无刺激—无反应”的“青蛙式”被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沟通、讨论和交流的理论,就是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的理论,学界称之为“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論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学教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自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自媒体等四要素各有作用与关系,四者非常清楚、明确地构成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

自“05方案”起,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针对性地提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例如,“16号”文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4]教社科〔2015〕2号文件强调:“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5]。概括起来,无不是从“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加强实践教学”“要优化评价机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效”四个方面指出教学改革创新的明确方向和具体思路。其实质是要求从“学”“做”“评”“教”四个维度进行合成创新与综合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合力,全过程有效地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项具体要求: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恰恰是建构主义的精华所在。

可见,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外在趋势和内在要求都表明建构主义的指向性。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单向刺激为共同建构,变个体反应为协作生成,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变知识讲授为价值引领。

三、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做—评—教”融合建构的学教方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政课学教方式核心在于促使学生自主自助学习,以课前、课中的主动协作参与达到共同建构的最终认知生成。自媒体时代,建构性学习更加容易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综合建构。“学—做—评—教”融合模式,力图把“团体自助学”“个人自主做”“大家互相评”和“教师高效教”四者合一于课堂教学中。如图1所示,构建“自助自学的项目推动+团队攻关→学生个体的汇报讲述+初级学习→学生群体的讨论评价+中级学习→教师主导的论证引导+高级学习”的课前课中双融合架构。

图1 “学—做—评—教”课前课中双融合架构

(一)课前学习准备阶段:任务前置驱动

新方式力图改变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课前失学、课堂失神、课后失联”局面,鲜明特色是把课堂的起点项目化教学前置到了课程之前进行,实现驱动的前置。概括地说,就是课前教师的“导”与“推”,学生的“学”与“做”。“导”是指教师要充当课程的总导演,为学生设计出能挖掘自我学习潜能的全套课程“脚本”,并给予课前学习指导。“推”是指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幕后推手,通过布置项目任务和提出要求推动学生课前“预热”。“学”是指学习小组要进行课前内容的团体自学。“做”是指学生个体要做课前学习的PPT。具体包括:(1)教师统筹规划。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科学合理分配课程内容,主要是安排适合学生的自助内容,以便学生能进行知识性的自主学习。这样,学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学习,教师能突出重点难点进行关键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全而散”的问题。(2)教师布置项目。一是任务分配到位。笔者实践中有两种分法:小班教学分配到人头,大班教学分配到小组,当然两种都要建立学习小组,只是前者任务落实到人,后者任务由小组自行安排;二是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学习记录填写、PPT制作、时间规定性、尊重教材、不得“照抄照搬”等。(3)教师指导学习。一是内容指导,主要帮助学生厘清书本的基本架构和形成认识逻辑;二是方法指导,主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方法;三是工具指导,主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合。(4)学生学与做。采取“小组+个人”的方式,小组承包一项专题项目,个人分包一个主题任务,通过“团体积分制”鼓励朋辈互助学习,形成思政课寝室学习小组,并以此带动以寝室为单位的思政课课堂竞争机制。如图2所示,在课前学习准备阶段通过“项目任务+团队攻关”的结合,把原先课堂学习的部分内容落实到了班级每个寝室和每个个体,再通过合理的“团体+个人双竞争”机制,促使学生自主强化思政课课前学习能力。

图2 “学—做—评—教”课前学习能力建构模式

(二)课中学习参与阶段:分级教学牵引

新方式力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着力点在于不同观点的课堂博弈和主流价值观的教师引领,最大特点是实行课堂任务的分级教学,实现牵引的递进。依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初阶”“问题的中阶”和“价值的高阶”,形成如图3所示“初阶由任务个体带动知识性学习,中阶由群体学生推动问题性学习,高阶由主导教师引领价值性学习”的牵引式结构。秦在东指出:“无论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存在把这一课程简单地上成知识传授课的情况,教学运作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6]这就造成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复和低效。新模式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分流和三种教学方式结合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避免重复和灌输;第二,避免主次不分,重难点不突出;第三,避免学生主体的过程性认同缺失。

图3 “学—做—评—教”课堂任务分级学习模式

1.汇报式学习—知识呈现:个体学生“讲”“演”

“讲”是指学生能够讲述书本知识的基本内容,“演”是指学生能够演绎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基本事实。通过课前的团队带动个体,再通过课中的个体带动群体,完成对基本知识的复习和掌握,是谓“初阶学习”。“初阶”意味着浅显、简单、表层,往往清楚明白。因此,通过“初阶学习”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看书、动手、用脑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枯燥知识传授、知识灌输,解决“灌输式”的重复赘述弊病。因此,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特定任务个体代表项目小组的PPT自学汇报,以此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讨论式学习—观点博弈:群体学生“问”“评”

依据认识逻辑,知道了“是什么”,就要问“为什么”,对于课堂群体而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该模式关键鼓励群体学生提出问题和评价项目任务,以判断、选取、评价的方式增强过程性认同的第二个环节:“观点博弈”。所谓“观点博弈”,就是学生群体对书本和学生个体讲述提出的质疑和见解,引发的课堂思考碰撞、问题讨论和相互思辨的过程。“问”是指学生群体向讲述者提出问题、向书本提出问题、向老师提出问题。“评”是指学生对任务个体的汇报进行指标量化评价,详见表1。在“问”和“评”的过程中,一方面,把群体学生引入更深层的问题思考,另一方面,通过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丰富过程性活动。在“质疑—论证,再质疑—再论证”的过程中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表1 学生个体任务评价量化指标体系

3.升华式学习一价值引领:主导教师“论”“引”

习近平同志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7]当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分别解决了“授业”即知识讲述学习和“解惑”即问题讨论学习之后,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教师“传道”即价值引领学习,所谓“高阶学习”。“高阶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由知识认知、理论认识进一步升华到价值认同,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升华教学主旨:一是“论”,深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及其时代性、价值性、科学性。二是“引”,持续引领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四个自信”。比如,针对“普世价值观”的社会错误思潮和网络上的错误言论,教师要引领学生批判,让学生在思想、理论、政治、情感上完全认同:“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入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8]

如图4所示,新方式通过“1+3”环节,即课前的“1项任务”驱动与课堂的“3阶分层”牵引(知识呈现—观点博弈—价值引领),形成渐进式师生“学教共同体”,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观点意识和认同意识,通过从“感知”到“质疑”再到“理解”最后“认同”的接受路径,促使其实现由“专”到“红”的知识、情感、信仰“三合一”体系,最终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为党育人”的教学主旨。

圖4 “学—做—评—教”课堂学习素质建构模式

综上所述,在自媒体视阈下“学—做—评—教”融合建构学教方式,力图实现课前学习与课中学习的融合,过程认同与结果认同的融合,“生学、生做、生评、师教”的融合。自媒体时代,基于建构主义的融合是能动的融合,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12-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新华社,2017-2-27.

[3]钟毅平,叶茂林.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教育部,2004-8-27.

[5]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教育部,2015-7-27.

[6]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调查报告[N].中研讯,2015-12-29.

[7]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xjp/xjpjh/201409/t20140910_2167135.shtml,2014-9-10.

[8]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201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做—评—教课堂模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编号:17SKS037,主持人:刘浩天)的阶段性成果;重庆市教委2019年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SZKZY2019009,主持人:刘浩天)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