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建构

2021-12-17 13:26刘承智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

刘承智

摘要:关于人的本质,以往哲学家不是从人之外的角度考察,就是将人的某一特性归结为人的本质。虽然费尔巴哈将人从天国拉回到人间,但无法真正触及人的本质。马克思把实践置于人的本质中考察,终于找到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核心议题。他对人的本质的论断,经历了不断成熟的过程,最终科学地论证了人的本质:人是一切社會关系的总和,这,突破了以往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论断。

关键词:费尔巴哈 人的本质 马克思 实践

从古希腊到近代有无数哲学家试图定位人的本质,但他们大都混淆了本质与本性的概念,将人的本质不是归结为物性,就是规定为理性,于是便出现了人的自然本质、神学本质或思维本质等众多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只有马克思彻底纠正了以往旧哲学家们将人的本质外在化的错误趋势,从根本上找到了人的本质的真正来源和出处——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建构,为研究人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引方向,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遵循。

一、旧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西方哲学家们大多从形而上的角度,以主客体二分的方法探索人的本质,总是无法真正认识到人的本质。马克思将实践观点引入哲学中考察问题,逐渐发现了人的本质,确立了科学的人学思想,这一过程充满了无尽又曲折的探索。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都处于蒙昧状态,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还是很神秘的,哲学先贤们希望能在自然界中寻求一种“固定的”存在物阐述自然界的本源,同时说明人的最终本质。泰勒斯认为“水”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用“火”说明世界的本源,德漠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逐渐将哲学倾向于人自身,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将人放到了哲学的中心位置,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认为人的根本在于“立志”和“理性”,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人是理性动物”的观点,这一系列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找一“固定的,唯一的”存在物解释、说明人的本质,无论是自然物“水、火、原子”,还是抽象物“理智、理性”。

(二)中世纪神学时期

中世纪是神学无限发展的时期,宗教将上帝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神学家们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本质只能在上帝那里找寻,人性等于神性。人的本质不在现实的“尘世”,不在“此岸世界”,而在虚无缥缈的“天国”,即“彼岸世界”[1](1-9)。在这一时期,由于自然科学不够发达,人的思维水平有限,加之教会长期把持对教育和世界的解释权,宗教裁判所残酷地镇压和禁锢人们的思想,所以人们无法认识到人及人周围的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只能将神或上帝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因而,将人的本质归结到了上帝那里。

(三)西方近现代哲学时期

中世纪的宗教垄断人们的思想,这一时期较黑暗,自德国宗教改革之后,人们开始批判宗教,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从人自身解释人的本质。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认为“我思”作为人存在的根源,是无比重要的,当然,后来者培根、洛克等人主张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意志、情感、欲望等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第一人,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质,本体,就是人的道德自主或‘自由。”[2](47-52)但由于自由很难追求到,因此他的人的本质就束之于半空中了。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运动的产物,当然,人的本质只能从绝对精神中寻找。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等于绝对精神。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3](100)。由于黑格尔的立足点是绝对精神,此处的绝对精神是脱离人的精神,同上帝、神一样的存在物,因此只能到纯粹思辨的精神王国中寻找人的本质,现实存在的人只是精神运动的产物,即使颠倒主客观,也不可能找到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作为直观的唯物主义者,将人的感性存在的直观看作人的本质的根据,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既不在上帝那里,又不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里,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他是从批判宗教出发得出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结论的。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自然的人,因此,无法找到人的本质的正确来源。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把精神绝对化以后,同时,把人的本质绝对化了,无异于宗教神学将上帝绝对化为神圣的造物主一样,脱离了现实(人类社会)存在,是一种抽象思维,不是真实客观的存在。无论是上帝,还是绝对精神,脱离了现实的人都是不可取的,他主张将上帝还原回人,这一思想具有合理性。但是,这里的人是自然人,是一种“蛰居于世界之外的”没有任何现实内容的纯粹虚无的人[1](1-9),不具备活生生的内容,人的本质就变为孤零零的、抽象的理性、理智与心。

二、马克思哲学对人的本质的阐述

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不断成熟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纯粹思辨”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基础上,形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认识“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4](96)。之后,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将实践观点引入其中,深刻阐述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马克思在深刻考察人的本质的同时,认为人不仅处于社会关系中,还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比之前的思想更进一步,整体上达到了成熟的状态。

(一)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吸收了黑格尔将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的观点,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真正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但是,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积极的一面,未看到劳动带来的消极一面,即在私有制前提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同人本身发生了异化,亦即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3](50)。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53),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是人们生存并生活的第一个物质性活动,劳动在人类由猿到人的转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这一进化过程中,人们首先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制造与使用工具是人特有的能力,人逐渐进化并能直立行走,同时人的大脑逐渐变得发达,人们在捕猎动物的分工合作过程中,意识到有某种东西非说不可,至此诞生了语言。在语言和劳动的共同作用下,猿脑进化为人脑,为人的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這个意义上,人类的本质界定起初是从劳动开始的[6](102-103),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动物所进行的一切行为都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同动物不同,人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都是预先在头脑中加工过的,实践的过程只不过是将其呈现出来而已。因此,人能够生活在世界上,劳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劳动是强迫性的劳动,如果人不劳动,就无法维持生命活动及家人的生活。结果就是把人变成了动物,因为他只在吃、喝、生殖的动物活动时感到自由——在他运用明显的人的机能时,感到自己像动物[7](103)。充分表明了:人们在异化劳动中和动物或机器别无两样,唯独人披着人的外衣。因为毫无感情、无数次的重复劳动使人丧失了本质与特性。

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会出现异化劳动同人的类本质相对立,最终出现人同人相异化。以此,在私有制下,根本不可能出现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这种状态,唯有扬弃异化才能实现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即实现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动。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先反对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外在物的哲学家,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人本身,人是自己的绝对本质,不必向外物寻求人的本质,在这一点上费尔巴哈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的人学观。但是他在将宗教(上帝)的本质还原到人的本质后,没有继续下去,错误地把意识归结为人的本质。他认为意识、情感和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为费尔巴哈不能理解感性活动本身,不能用感性活动的观点思考人,只把人看作对象而不是活动,对于实践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理解和确定的。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8](3)。但是,马克思发现他这一缺点之后,批判性地发展,将实践观点引入其中,科学地阐释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这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共同性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明。这里的现实性,亦指人的现实性,即现实的人,所谓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际活动,并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9](246)。这样的人必然处于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现实基础上,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否则就是抽象的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把握现实的人,因为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生存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条件,是人独特的存在方式,构成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人在实践中改造自然界,创造出满足人需要的一系列东西,同时在实践中建构人的社会关系,人不再是孤零零的、脱离社会的“自然”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丰富内容的“社会”的人。

“社会关系总和”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正是这些各方面的总和,表现了本质的、活生生的、无限丰富的内容。马克思把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置于现实的社会活动中理解,社会关系是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复杂多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1-9)。人与人在社会活动中沟通交流形成他们的关系,不再把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某种固定不变的、抽象的东西。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级、不同个人的实践水平,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交往方式、获取信息的手段等不同,人的社会关系总和不同。历史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人的本质是动态发展的,并不是处于一成不变的。因为在辩证法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10](223)。因此,人的本质是处在变化发展和完善中的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生成的、动态的、感性的关系的本质论。

(三)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提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为了维持肉体的生存、种族的繁衍不得不从自然中获取基本生活资料,人便与自然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依赖自然界。人是基于实践活动的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却不像动物那样依附于自然界,而是把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能够自由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在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5](71)。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产出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生产社会关系。因此,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充分说明脱离社会的个人和没有个人的社会都是不存在的,人在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中获得所需,在同人与人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复杂的社会关系。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维持个体生命的生存,但是人并不像动物一样,被动地接受一切,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改造自然界;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也在改变人之外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分工合作能更好地组织生产,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因而,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不能把二者分裂,如果将其分裂,人同动物就没有区别,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人自身的存在,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

三、结语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发展,逐渐成熟。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动态发展的理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11]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社会性本质我,启示我们要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安定团结,警惕社会联系的异化。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成人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石。唯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才能自由活动,才能完善自己、解放自己和发展自己。个人要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追寻人生的价值。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阐释了人的社会性和自由性,描绘了人的未来状态。由此,我们要牢记党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11)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的所想所需作为共产党人前进的动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3](45),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马文保,高香香.马克思置于实践中对人的本质的内在说明[J].求是学刊,2019,46(04).

[2]梁慧.康德关于人的本质述评[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杨兰.马克思怎样界定人的本质[J].人民论坛,2018(08).

[7]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版)[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0]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