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性浅析

2021-12-17 13:50李姿蓉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李姿蓉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工作特点,提出树立大思政育人观念、构建环形十大育人协同体系、探索“合作+引领”育人新模式、突破平台建设信息化缺失瓶颈、提供制度保障等路径,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面临的低协同性现实困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 协同性

“三全育人”工作是高校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挑战,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及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三全育人”工作要求以来,全国高校开展了“三全育人”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各高校自推进“三全育人”工作3年以来,普遍面临协同性低的现实困境,急需解决。

一、“三全育人”工作面临协同性低的现实困境

协同,即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低协同性会从根本上影响“三全育人”工作效果。

1.协同性低影响“全员”形成合力

全员育人需要联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及人员,共同形成育人合力,解决资源分布区域性、学生不同年级阶段时间性等“时空差”问题。当前高校“三全育人”的低协同性影响了合力形成。第一,由于内驱力及外部制度保障不足,导致教师参与“三全育人”积极性不够高,不同岗位的师资、不同部门的育人资源及优势很难整合,校内资源难以协同调动,无法实现高效协同育人。第二,高校作为“三全育人”工作中枢,发挥校外资源优势的效果不佳,导致校企、校家、不同高校间横向协同不够。

2.协同性低容易导致“全过程”育人脱节

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学生所开展的育人工作重点应当有所不同。如针对低年级学生需要注重适应性、专业自信心、知识性等方面的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需要加强抗压力、技能性等方面的教育。在每学期寒暑假及毕业实习期间“育人”工作容易脱节,因此需要高度协同校内资源及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能动性,否则很难达到“全过程”育人效果。

3.协同性低影响“全方位”育人效果

教学“时空差”及师生“供需失衡”影响“全方位”育人效果,对提高“三全育人”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首先,低协同性会使育人元素得不到有效挖掘,育人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出现课程之间、课内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校外等各方位联动育人缺失,无法满足现代“教”与“学”的“时空差”需求,最终影响“全方位”育人效果。其次,学生在“受教育”方面有共性、个性需求之分,如所有专业及年级学生均需加强红色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但学生心理、资助、专业短板等个性化需求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客体“学生”的“需求侧”与教育主体“教师”的“供给侧”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源受院校及部门限制等因素,常常导致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指导与帮扶精准度不够,最终影响“全方位”育人效果。

二、高职院校对提高“三全育人”工作协同性的迫切性

1.高职教育“学制短”对育人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与本科相比,高职学生只有两年至两年半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最后1年或半年到校外参加顶岗实习。需要高职院校增强“三全育人”工作协同性,提高育人效率,使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接受理想信念、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教育,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高职教育“轻素养”短板急需补齐

与本科相比,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在育人工作上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然而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缺乏政治站位及道德情操的大學生是无法适应祖国及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因此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提高“三全育人”工作协同性,补齐“轻素养”短板,真正完成立德树人使命。

三、提升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性的建议

1.树立大思政育人观念

高校不能局限于把“三全育人”工作仅当作一个项目,由某个部门牵头完成,“三全育人”工作不是高校的一项附属工作,而是育人工作的纲领。高校应当树立大思政育人观念,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联动育人效能的同时,通过十大育人体系将宣传、教务、学工、后勤等校内所有部门的行政人员及专任教师,甚至校外育人资源最大化,集全院之力将“三全育人”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要求。

2.构建环形十大育人协同体系

十大育人体系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路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三全育人”工作效果好坏。自“三全育人”工作推进以来,高校在实际运作中基本处于宏观制订“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平行推进十大育人体系的现状。在理想状态下,十大育人体系在学校统一部署下,经各部门协同后会形成更强合力指向教育客体“学生”。

现实中,十大体系内在逻辑未构建导致育人结构松散。受“本位主义”或“纯思政”主义影响,各部门通常把“三全育人”工作当成本职工作的附属,或简单地认为这是思政工作,未从战略高度理解、执行好相关工作,校外企业等社会资源“三全育人”工作热情不高,最终导致教育主体“个体”内驱力不足或“有劲使不上”,不仅未形成合力,还达不到育人效果。归其原因,是由于高校普遍平行推动十大体系,导致育人体系结构松散缺乏联动。

图1 平行推进十大育人体系的理论状态

学校应结合高职教育及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三个包围圈提高育人协同性。其中最内层是影响培养目标且与学生最密切相关的“课程十科研”育人圈,中间是与学生息息相关、有柔性育人特质的“网络+心理+资助+文化+服务”育人圈,最外面是相对间接,作为“三全育人”坚实保障的“组织+管理”育人圈。包围圈的构建有利于“三全育人”中的教育主体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全员”育人增强内驱力,提高育人协同性。

图2 平行推进十大育人体系的实际状态

图3 环形十大育人体系的理论协同状态(学生为基点)

3.探索“合作+引领”育人新模式

遵循协同理论中的“开放性”要求,高校应主动开展深度“校际、校企”合作,增强校外横向资源配置能力,实现“全员”育人效能最大化。

与本科相比,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学校应以最内层“课程+科研”育人圈作为突破口,发挥专业重点团队及“大思政育人”队伍优势,对内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技能比赛等培养学生创新及科研思维,对外吸纳联合企业研发符合当地经济、行业一线发展需求的科研成果,增强“课程、科研”育人实效。“合作+引领”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团队及校外优质资源的能动性,还可以同步指导本校其他教学、管理团队搭建所辖范围育人高地,助力十大育人体系推进,最终提高“三全育人”协同性。

4.通过平台建设突破信息化缺失瓶颈

没有信息化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匹配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开展育人过程化监督与反馈,学校的“三全育人”工作只能停留在一纸文件上,很难落到实处。高校应通过建设集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教育主(客)体“供给”匹配、过程监控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三全育人”平台,弥补因教育“时空差”、信息不对称、责任无法落实到人而引发的“三全育人”协同性低问题。

5.制度保障“三全育人”工作推进

在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环形十大育人体系的同时,高校要从学校管理层面出发,以“组织+管理”育人为抓手,辐自]其他八大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保障体系。以木桶原理为原则指导人力、物力资源分配,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并对十大育人体系进行成效评估,为提高“三全育人,协同性提供保障。

圖4 “三全育人”工作制度保障体系(校方为基点)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将“三全育人”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打破部门隔阂及平行推进十大育人体系的做法,梳理十大育人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校专业及团队特点构架育人体系,并开发校内、外育人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及制度保障功能,从根本上提高“三全育人”协同性。

图5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协同性提高路径

不同专业特点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环形育人系统中的课程、科研与校内优势教学团队、合作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结合推行效果开展诊改,最终履行好立德树人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96-101.

[2]曹锡康.高校组织育人:现状考察与机制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