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态度的系统化培养体系构建

2021-12-17 13:50王芳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职生

摘要:高职生职业态度培养对发挥职业教育育人功能,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职业发展,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职业态度及内涵为理论基础,结合北京地区高职生的职业态度实证调查,分析高职生职业态度的现状及成因,据此构建基于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的高职生职业态度的系统化培养体系。结合高校育人工作实际可行性从教学注重、文化建设、职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四个角度阐明学校在高职生职业态度培养方面的立体框架。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态度 系统化培养体系

一、高职生职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的加快,全社会开始关注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高等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群体。特别是2016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并将之写人政府工作报告,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就培育工匠精神助力提升中国产品质量作重要讲话,并在芦山县考察时提出“我们国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专业工作,当高级工匠的人,‘后者现在我们国家更需要”[1]。那么,工匠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和态度,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孜孜不倦并精益求精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以往的调查发现,尽管很多求职者对职业态度不够重视,但职业态度早已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首要因素。可见,作为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把职业态度培养作为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分析学生职业态度培养现状,寻找端正学生职业态度的策略,对于发挥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职业发展,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均有着基础而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生职业态度现状

(一)职业态度及内涵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的理解,“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2](8)。凯尔曼在1958年曾提出,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态度的形成和改变需要经历依从一认同一内化这三个步骤[3](200-201)[4]。结合上述理解,我们认为职业态度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或者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内在要素。职业态度是通过社会家庭影响、教育教学培训、职业实习实践和自我修炼等多种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从业者从事专门工作过程中展现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

(二)高职生职业态度的现状及原因

基于对高职生职业态度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方面看,高职生的职业态度表现与社会发展要求和用人单位要求均有一定程度的距离。在职业认知方面,高职生对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对职业本身的要求了解不深,对自身职业定位和规划比较茫然,对未来发展呈现出盲目乐观的倾向;在职业情感方面,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比较功利,过于注重金钱和物质,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和艰苦创业的准备,职业认同感较弱;在职业行为方面,高职生对求职活动和适应工作的主动性尚可,但仍有相当程度的依赖心理和躲避心理,缺乏服务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

根据对高职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现状是由社会、家庭、学校、自身、职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的。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使社会上物质至上的精神和价值观获得广泛传播,功利主义思想对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影响很大。其次,家庭背景和条件在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发展中起潜在而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择业中,寻求家庭亲友帮助的大学生占有不小比例,家庭的社会关系或经济背景就像个人的学习成绩一样,成为学生借势发展的有力工具,原生家庭的价值观重重落在学生身上,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再次,学校在学生职业态度培养方面的工作略显不足,“重技能操作、轻态度培养”使高职生在职业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引导,职业态度培养缺乏一套完善而整合的体系,职业指导中功能性、实用性的信息较多,生涯指导、形势分析等具有趋势性长期性影响的活动仍需加强。然后,职业的机会前景、环境待遇等因素影响学生的职业态度,由于近年来社会变迁加快,职业分化与变迁速度加剧,如果对趋势判断不准,用陈旧的观念看待新鲜事物,难免陷入误区进而影响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调查中高职生的职业认知呈现出茫然却乐观的情况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实践环节与职业真实场景或多或少存在偏差,难以对职业或岗位形成正确的认知。最后,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信念、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现实需要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都是形成不同职业态度的前提和基础。

三、高职生职业态度的系统化培养体系

態度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职业态度是学生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不同情境的作用下,通过社会示范将社会要求内化而成的。在现实中,职业态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又需要满足个体的需求,既需要社会、家庭、行业合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和环境,又需要作为大学生教育主体的学校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集合社会各方力量合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态度氛围

首先,从社会层面为高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提升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受传统“重学轻技”思想的影响,高职教育虽然在高等教育育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高职生在社会中的认可度普遍不高,高职生群体自身的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当前正值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多次提出“工匠精神”及承载这种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技能和技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社会的用人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仍然存在“唯学历”的弊病。打造“用人唯才”的社会风气和用人制度需要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启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让高职生凭借一技之长立足于岗位和社会,获得职业人应得的尊重,干一行爱一行。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统筹协调提升职业态度水平。强化培育良好的职业态度,仅靠社会成员的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如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各社会组织部门的统筹协调,运用新闻报道、文艺出版、社会宣传等立体化手段,加大对职业道德楷模的奖励力度,完善帮扶办法,加强对职业道德模范、爱岗敬业事迹的宣传,加强舆论的正确价值观导向,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二)引导学生进行良好职业态度的自我培养

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把职业岗位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稳定而健康的职业态度。学生个体需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根据对自我的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首先,学校或家庭部门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认清自我、认清专业,了解专业前景,制订学业规划,养成专业或职业认同,由此制定明确的职业定位,确定努力方向,避免盲目。其次,学生要依据个人和专业特点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付诸实际行动的目标,在具体目标实现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未来职业,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比如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兴趣点与具体的职业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做好职业准备;在选择职业或从事职业时有意识地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努力实现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三)从学校层面构建职业态度培养的立体框架

1.从教学出发注重职业态度养成教育。

(1)使教学计划体现职业态度的要求。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安排,是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基础和展现。学校要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职业要求,并将相应的职业态度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中,和一定的专业紧密结合,融入各门专业课程和通用课程中,贯穿从人学到毕业的教育全程,形成全过程各项活动有机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确定某次课程的具体素质目标时,要按照不同的目标需要给出所需的职业态度,这些态度涵盖职业的多种行为表现,如敬业精神、创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合作精神等,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

(2)在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训实践和企业参与。职业态度的形成是社会化学习的产物,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和体会,才能逐步形成优良的职业态度。实训实践基地作为学生感受职业的最初场所,是高职教育实施技能教育和职业培养的重要场所。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学校应该充分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尽可能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办校人企”“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实践教育化、教育教学企业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基于职业分析进行课程内容构建,使之符合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及岗位对学生的要求;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了哪些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行为习惯,在实训课程评价体系中结合用人单位的立场和需求进行学生评价,增加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5]。除了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外,还要积极拓展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和团结协作能力等良好的职业态度。

(3)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培育学生全面人格。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着眼于通过改变态度和行为及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当前的职业教育要想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必须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并从中领悟到对待事物的合适态度和行为。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作为协助者,将努力方向转到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设计、帮助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的整体思维建立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责任感和正确行为[6](18-19)。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劳动者,对改变当前以“学习内容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促进学生职业态度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态度培养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首先,学校通过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言行营造良好的职业态度培养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养成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职业属性要求的日常习惯。其次,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如校园网、广播、校报、自办刊物等手段,宣传职场中的正面典型事迹,特别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典型人物,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抑或邀请行业成功人士、能工巧匠和职场达人来校开展讲座和讨论,分享其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良好职业态度的价值。再次,在学校社團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其中融入职业态度培养,比如举办艺术节、演讲比赛等活动用积极健康的职业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积极承办行业企业的各类活动,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加深对行业企业的宗旨、使命、理念、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解;举办一些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大赛,在活动中营造特有的职业性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期望。

3.发挥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

(1)打造突出个性又强调系统性的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当前大学生个体有着个性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要从学生出发,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不同的成长规划,针对每一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成长感悟进行一对一互动和指导,打造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平台,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定位的明确性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强化学生在职业态度领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职业指导工作要有系统化的有效机制,在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定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对思想状态不端正不稳定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存在心理压力和负担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职业技能不足以应对职场工作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等,使学生对职场和职业有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对待。

(2)从就业指导逐渐过渡到职业指导,为学生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就业指导工作,一般而言,就业指导主要是预测就业劳动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汇集和传递就业信息,组织劳动力市场及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活动。职业指导工作除了就业指导的职能之外,还包括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围绕职业发展过程的指导服务。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就业指导工作,还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在学生的三年校园生活中始终贯穿职业指导工作,并在具体工作中兼顾学生短期就业需求和长期职业发展需要,助力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8]。比如在新生阶段开展宣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及就业前景,激发学生职业意识和自我认知,尽早确定职业方向;中期要结合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一边锻炼职业技能一边充分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以对职业目标做出修正和科学规划,注重职业态度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人学生实践体验中;毕业前阶段要针对选择困惑引导学生心理预期,并为学生创建创业平台,培养自主创业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签约等实用性强的就业培训,做好就业压力疏导,开展以人际交往、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促进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

4.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贯穿职业态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和内容,职业态度培养本身即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职业态度培养是应有之义。首先,在课程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挖掘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强化职业态度培养。目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本身就含有職业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和凸显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比如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中的职业道德部分、长征精神中吃苦耐劳的职业作风、食品安全事件中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问题等。其次,在学科教育教学中,通过多种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进而培育良好的职业态度。比如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邀请职场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和价值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通过学习和亲身实践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在课堂上开展职业主题的辩论和演讲比赛,融入有关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职业态度的重要性。尽管高职生职业态度的形成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及高职生个人的全面配合和努力,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仍然有特殊的优势,只要能够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态度培育的结合点,对学校层面的职业态度培养工作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工匠精神”入选年度流行语看看总理这一年怎么解读[EB/OL].中国政府网.2016-12-16.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6/content_5149075.htm.

[2]J.L.弗里德曼.社会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民出版社,1984.

[3]何茂昌.高职学生职业态度教育探索[J].学理论,2010(28).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万红,张新瑛.基于企业要求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6]田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从课程实施视角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7]蒋丰伟.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园,2013(14).

[8]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10).

项目背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生职业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XY-YN-10-201417),主持人:王芳。

猜你喜欢
高职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对高职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成本收益分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