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进阶路径

2021-12-17 14:52谭英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审美散文阅读

谭英

摘要: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散文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学会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修环节,尤其散文文体的学习更是要重视阅读技巧。在学习过程中,散文以独特的魅力在审美教育上独具优势。本文通过对《春》和《散步》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散文的阅读审美教育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总结经验。

关键词:散文 阅读 审美 教育 进阶路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散文以富有流畅优美的语言、淳朴细腻的感情、深邃哲理的意境,传达给学生不一样的阅读审美感受。然而,针对散文教学,只通过简单分析文本并要求背诵的教学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是需要由表及里、由读到诵地引导学生体会散文意蕴的美。基于此,可以通过感知文章脉络、品读散文语言、领悟现实生活,让学生不仅在课内深刻地体会到散文的魅力,还能在课外热衷地发挥出审美的张力,从而激发学习散文的兴趣,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意蕴,培养阅读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爱语文,爱生活”。

一、整体感知

“阅读首先是感知。学生面对的并不是客观物的实体,而是由语言文字——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表示出来的客观物”[1](247)。有效阅读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散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可以梳理文章脉络、知晓题文关系,这是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习散文时,需要迅速通读全文,抓住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关键词句、材料,基本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对接下来分析文章意蕴起到定向作用,还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知晓题文关系。

散文《春》从题目看,很明显是一篇写春景的抒情性散文,通过阅读全文可知,作者对春天的特点一一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特有的景色,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恰好呼应开头“盼望着,盼望着”的殷切心情。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蛰伏”了一整个冬季的人们也出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无限希望。散文《散步》是一篇叙事散文,然而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作者在文中通过大量的对比写法,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抒发出交织在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文章通过一件小事以小见大,赋以丰富的人文意蕴;通过散步过程中的景物描写,使字里行间充满诗意;通过三代人的朴实语言,读来耐人寻味。

2.梳理文章脉络。

《春》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性的写景散文,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从第三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逐一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展开描写,分别对应每一段第一句关键词,即“小草”“花下”“杨柳风”“雨”“孩子”。通过这些关键词,不难发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一个概念性的名词——“春”的独有的特点具体化。文章开头用了两次“盼望着”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渴望,结尾出现三次比喻,寄托作者对春天美好的期待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散步》是一篇抒情性的叙事散文。该文章虽然只有八个自然段,但将一家人散步的过程描写得细致人微。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简明扼要地交代了人物、事件及地点,通过阅读全文并找出关键词句“母亲”“身体不好”“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但是”“这样”可得出简单的文章脉络,即一家人因为在散步中产生分歧而进行选择,最终以充满亲情与爱的结局收尾。由此可知,在整体感知时,学生需要从整个文本当中提取出关键字句,并补充这些字句的关联性,帮助梳理文章脉络。

二、品读语言

“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1](246)。散文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是重视学生的阅读,通过揣摩和品味语言,除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外,还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散文中处处体现着文学特征,是抒发作者思想的文体,字里行间有着独特的韵味,每一句话都充斥着个人的经验和人生体悟。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字词妙处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1.在动词中探妙处。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2]一般来说,在阅读散文过程中,尤其要理解修辞手法和动词的运用并体会表达效果,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妙处,在朗读文章时才便于领略文辞之美。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诸多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赶趟儿”一般用在人身上,但作者在此处用来形容春花争相开放的场面,那么最关键的一点是怎样能让学生理解这些花做着本属于人的动作,当重音落在句中的“你”和“我”时,便能清晰体会到春花拥簇的场面。在《散步》一文中,全文运用了大量对称写法,例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里的“她”指的是母亲,“我”指的是作者,母亲因为身体不好,本不愿出门,但“我”认为外出走走有利于身体,这一场景正如小时候的孩子不愿做某事,然而母亲认为这样做利于孩子成长,便让孩子做一样。“听”字本就有顺从的意思,可知母亲已老,成了一个“老小孩”,生命的轮回尽在其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层含义,将两个“她”和“我”重读,使学生理解母亲之所以“听”话是因为对于已经成熟的儿子很信赖,母子俩的关系是互敬互爱的。因此,教师对于散文阅读的教学需在学生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結合朗读技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在学习中知意蕴。

“因为语感与思维训练具有客观同步性”[3](33)。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对散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掌握,在接下来的分析文本过程中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恰好离不开先前培养出的阅读语感。在《春》中,作者通过对盼望春天的心情和描绘春天的景象的书写,在文章的结尾表达出对春天最美好的赞歌,他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说明春天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朝气的。在阅读中,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语气,同时告知学生们,文章往往和现实生活是相通的,在理解这三处比喻的时候可调动思维,联想现实中春天的美好景象:初春降临万物复苏犹如襁褓婴儿,百花齐放犹如漂亮的小姑娘,“一年之计在于春”充满干劲的人们昭示着春天的活力。因此,《春》以简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的景象提炼出来,又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春天形象化,表现出作者优秀的文笔和新颖的创作特点。《散步》中作者从一开始便隐晦地传达出母亲身体不太好:“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用了“又”和“熬”形容母亲过冬的不易,“又”字告诉我们母亲已经不止一次在“熬”冬了。因此,作者下一自然段通过景物“新绿”“嫩芽”的描写,不仅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还表达出自己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内心活动。在散文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在反复诵读揣摩语句的同时,联系生活融入文本,让学生的内心摆脱模糊状态,提高对文字的感受度,对后续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审美教育

“在文学类文本中,经由思维的训练和文化的浸润,培育出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语文学习的重心”[4]。散文是一种文学类体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散文魅力,培养对字词句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之外将文本知识外化的途径,审美教育作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之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各因素相辅相成的过程。

1.社会文化,练创造。

审美教育包含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成分,通过社会文化实施美育有利于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社会文化联系,既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又为学生的审美创造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美既是艺术表现又是生活创造.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可从自然界人手,《春》的教学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通过文本分析可知,作者为了表达出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季独有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化描写。对于书本上静态的文字,教师更应该将其动态化、形象化,可引导学生观看和分辨自然界的美景,联系自己在春天的所见所感,对这些特有的景色表达感受和想法,通过让学生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其中的审美因素而产生创作动力。同时,《春》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题为:描绘大自然的四季美景,抒发亲近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怀。因此,通过在教学中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传递同作者一样的感情基调,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感受大自然,让学生内心深处建立起对自然之美的审视态度,学会对生活感受进行语言美化创作。

2.家庭文化,促鉴赏。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父母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积极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散步》一文中,一家三代四口人在一件小事中流露出了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同时这篇散文选进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单元主题是亲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一感情做到深入透彻的解读,在家庭中教导孩子做到终身学习。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开端,家庭文化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鉴赏”顾名思义是鉴定和欣赏,要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树立正确的非善恶的判断观念。正如《散步》中的“我”一样,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是母亲心疼孙子说走小路时,“我”便背起了身体不好的母亲,虽然文中并没有“我”让妻子背起儿子,但妻子背起了儿子和“我”背起了母亲的行为已然对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孝文化,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在审美教育中,家庭文化没有艺术形式,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教育,恰恰成为培养孩子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路径。

四、结语

在散文教学工作中,通过有效阅读进行整体感知、品读语言、分析修辞、探究文本意蕴,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审美兴趣,通过社会文化的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在家庭文化的感染中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明确运用恰当合适的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重要进阶路径之一。因此,在实际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进阶路径上开发散文朗读潜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周来香.例谈散文教学中的修辞赏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9(18).

[3]王松泉,钱威.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赵宪宇.文学类文本教学中审美鉴赏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9(10).

猜你喜欢
审美散文阅读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