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12-17 14:52孙宁郭东辉蒋宁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孙宁 郭东辉 蒋宁

摘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作为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及社会学类等众多文科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介绍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社会保障概论课程 应用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一、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概况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保险学、人口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交叉性特征。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管理学类、社会学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课程培养目标应紧随时代要求,以“应用型”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社会保障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典型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最新政策,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材名称为《社会保障概论》,由邓大松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思想流派、历史沿革、制度模式、法治建设、保障水平等,此外,还系统介绍阐述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健康风险与保障、职业风险与保障、老残风险与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及实务知识。

二、当前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更新速度不及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出版前,社会保障概况课程可供选择的经典教材较为丰富,但这些教材的共性问题是出版的时间较早,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滞后。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别是在医疗社会保险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相关的医疗保险政策、规章、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调整之中。此外,我国不同省份之间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国家最新的政策内容及时传递给学生,不仅如此,还应该传授给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途径或办法,真正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致力于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看重理论教学。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知识体系庞杂,知识点琐碎,和其他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较高。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更愿意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授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输出的主体,将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相关概念、制度演变等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师单方面的机械化授课,不仅过程单一乏味,而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由于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主体内容是社会保障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及国外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介绍,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起来相对抽象与陌生。这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有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3.综合成绩评定简单,缺乏全面考核。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作为一门考试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主要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和平时成绩。一般平时成绩的占比较低,仅为总成绩的20%或30%。平时成績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出勤率、课堂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由于社会保障概论是一门考试课程,因此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都较为理想,基于平时成绩的占比有限,学生在平时成绩方面区别度不大,期末卷面成绩往往一考定乾坤。

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平时不用认真听课,只要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开夜车”复习,囫囵吞枣般利用短时高效的记忆力,就能考试过关,更有甚者还能获取较高的分数的不良风气。这对平日里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的同学而言是极大的不公平。

“一考论英雄”的考核方法有悖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应该积极探索和改革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性质和目的,对考核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4.在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选拔机制上都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引进的青年专任教师一般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虽然在本专业的学术领域具有一定见解,但是对市场、政策等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亦可能缺乏独到的见解。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一般年龄相对较大,由于长时间习惯了多年的教学方式,加之年龄的限制,往往不善于改变,缺乏创新的勇气、变革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渐弱化,尤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家关于社会保险等各类险种政策解读及案例研究的探索性不强,不利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打造一支理论知识夯实、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三、完善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的措施建议

1.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确保及时更新知识。

随着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出台最新的有关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法规。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能仅拘泥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应该将社会保障领域最新的政策动向、热点新闻事件传递给学生,组织学生学习并加以讨论,促进师生的全面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和实践的最新动态,确保学生获取吸收社会保障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理论,这是教师教好社会保障、学生学好社会保障的关键环节。学生不仅收获了最前沿、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

2.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师纯粹的理论教学既单调乏味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的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引入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师在讲授养老金问题时,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我国养老金连续多年上调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项目组合作学习方法,项目组成员共同分工协作,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借此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合作交流及沟通协调的能力。此外,还可以依托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借助文献检索法,鼓励学生查询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知识,如,教师在讲授完社会保险的各子项目后,结合当前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探索思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作用机制的发挥,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教師应加强案例教学的探索和运用,特别是在讲授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优抚安置等内容时,教学案例的使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医养结合”“看病贵、看病难”“精准扶贫”等,都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引入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培养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将片面的知识全面化,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利用将知识外化的过程达到使知识内化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理论的逐步展开中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

图一 案例教学实施路径

3.转变考核方式,助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综合评价成绩“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准确、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的短时记忆高效、信息存储量大,就能获得理想的分数,所以考试成绩存在相当的偶然性。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基于以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式的转变,推进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方式应该转变。如果闭卷考试的形式不能改变,就可以尝试改变考题类型。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等这些需要死记硬背的题型可以逐渐压缩,增加开放性的案例分析题、政策分析评述题等题型。开放型题目的设置不仅能检验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更能评测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学生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平时成绩的构成更加多元化,可以加入小论文的撰写、课堂论述等考核方法,有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敦促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搜集资料,还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论文书写能力等。综合化的考评方式极大地降低考试成绩的偶然性,使综合成绩评定工作更加公平、公正的同时,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4.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无论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伴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要适时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掌握者转变成学生学习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引领、指引、指导、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始终坚持“满招损,谦受益”的求学态度,潜心探索专业理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此外,还要关注国外典型国家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改革和进展,关心国内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的政策法规、民生新闻及热点事件,始终坚持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教师秉承“以学生为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重新优化教学设计,甄选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包括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线上、线下多重渠道的学习交流,对教师而言是责任、是义务,也是挑战。学校可以考虑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与培训学习的机会,从其他方面减轻教师的压力,使教师留出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建明,张祖平,等.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49):114-115.

[2]张楠.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导向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3):161-162.

[3]杨政怡.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9(7):81-83

基金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LNZYJG2020115),专创融合应用模式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LNZYJG2020067)。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