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必修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1-12-18 13:03杨鑫刚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课程思政是教育育人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为了更好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文章以“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例,总结了目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了通识必修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并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通识必修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9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编号:JG213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鑫刚(1982—),男,硕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安全科学、运筹与管理。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通识必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重要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開阔视野,针对大学生课程设置中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不同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1]。因此,做好通识必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可以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思政”基础,会对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课程思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以“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例,积极探索通识必修课程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优势,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通识必修课课程思政实施的改革建议。

一、目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没有认真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

目前,一些高校和教师对“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主动意识不强,在形式上走过场,不能够主动将自己所讲学科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更没有认真挖掘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只是被动地去应付“课程思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教师长期在自己的专业教育上下功夫,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要求使其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此次“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领域的老师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将此任务摊派给其他教师;二是由于学校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的先进经验,课程思政推进缓慢,使许多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2]。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先进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这些思想上的认识,使得教师没有把“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来抓,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消极应付,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开展的能力不足,没有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有些教师了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动性也很足,但是本身缺乏“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力,造成一些课程思政的挖掘点很牵强,降低了课程本身的质量,没有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意蕴理解不深,缺乏对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整体融合思想,对“课程思政”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简单地以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和“思政”的叠加,因此难以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此外,由于缺乏系统学习,许多教师对于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仅仅进行了生搬硬套,把一些本来不该出现在课堂上的思想政治内容强行纳入课堂中,没有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得隐性教育没“隐”,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还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相关制度不完善,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可持续性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配套制度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可持续性。首先,缺乏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往往注重课程思政切入点的挖掘,而对切入点的自然性以及与科目本身的系统性关注度不够,这就造成了课程思政成了完成任务的“课程思政”。其次,对于课程思政的工作量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尤其是切入点的把握,不仅需要教师对讲授内容的整体把握,更需要教师去深入揣摩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和价值导向。从工作量角度而言,这种 “课程思政”专业课堂要比普通仅仅传授知识,进行内容讲解的课堂付出更多。因此,需要在职称晋升等方面考虑专门针对“课程思政”的相关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通识必修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优势分析

按照《纲要》要求,“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实施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局。相对于专业课来说,通识必修课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首先,通识必修课具有时间上的优势。通识必修课开课时间一般为大一、大二,这个时候学生正在经历从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和陪伴下学习生活到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转变,这一时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3]。此外,发达的互联网多元化信息对学生思想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低年级对学生课堂融入思政显得更加重要。其次,通识必修课具有内容上的优势。相对专业课而言,通识必修课往往内容比较基础,与实际生活联系也比较紧密,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相对容易。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课程思政要求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有天然的相通之处,都非常强调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都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提升,都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种天然的相通之处决定了通识必修课在课程思政执行方面的优势。

三、通识必修课课程思政实施的改革建议

(一)加强思想上的引导,让所有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思想素质建设,改变教师重知识轻育人的思维。要让教师了解,所有的课程要想达到育人的效果,仅仅有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传递思想[4]。要让所有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更重要的是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在教育过程中,知识能力的获得解决的是“列车动力”问题,而课程思政更多解决的是“列车方向”问题。由于开课时间比较早,内容相对基础,课程涵盖的学生数量比较多,通识必修课程本来就是传递思想的良好载体。

以“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例,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献检索和社会调查研究的相关概念,掌握信息检索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能力后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譬如在信息应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以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的先进事迹为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伟大志向,在学好先进信息和技术的基础上,选择党和国家最需要的研究方向去尽心探索,在一些關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技术上努力寻求突破,进一步保卫祖国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

(二)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课程思政的开展,与教师自身的水平素质有巨大关联。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不仅包含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包含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我们在教师选拔过程中,往往注重教师的学历、经历、论文、科研水平等方面,而忽视了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方面。人才选拔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因为有些东西比较容易把握和量化就仅仅考虑简单方面,更要注重一些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因为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除了认真把握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准外,还要通过集中学习等方式,将一些比较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分享给全体教师,促使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积极探索自己所教课程的思政元素,全面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以“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例,在课上,教师要对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讲解得非常透彻,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常遇到的问题讲得比较清晰。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教师要积极主动在授课中融入德育思政,将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站在社会正能量的角度去进行信息检索宣传,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进行调查研究,并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譬如,在讲解科技发展水平知识点的过程中,介绍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现状, 比如“5G”发展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可控核聚变技术等世界先进技术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讲解专利文献知识点时,通过讲解专利的产生、专利的作用等,培养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以增强全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可以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对于课程思政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在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全面巩固课程思政的效果。课程思政是一个需要全体教师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激励政策等方面充分考虑,全面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效果。若是仅仅喊喊口号或者举办一些“课程思政大赛”等活动,而没有相关的长久政策支持,新鲜劲过后就会回到老样子,不利于课程思政实施的持续性。因此,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并长期坚持,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效果。

以“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例,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思政保障体系,要在高校各级党组织、教务部门、所有二级学院党组织形成意识,全力保障课程思政的开展,积极为课程思政提供组织、人员、设备以及后勤保障。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开发“信息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信息技术资源,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重视选择网络信息技术的素材性资源,建立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库,建立课程思政的专题网站和专栏[6]。其次,要结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方面,而育人又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思政评价过程中,积极进行学生课程满意度评价,并与学生四年后就业岗位的选择,甚至是毕业几年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整体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文章以“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提出了通识必修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建议。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文斌. 通识教育应与课程思政共生发展[N]. 中国科学报,2021-07-20(005).

[2] 邓丽娜. 新时代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3):83-87.

[3] 姚慧丽. 融入课程思政的“线性代数”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8):9-10.

[4] 邵莉. 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思政问题分析[J]. 现代农村科技,2021(08):109-110.

[5] 于启红.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为例[J]. 高教学刊,2021,7(21):70-73.

[6] 刘玲. 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 高教学刊,2021,7(19):164-167.

(荐稿人:王起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