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的三重向度论析

2021-12-18 02:25徐晨刘建涛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幸福健康生态

徐晨 刘建涛

摘  要:新时代的幸福具有丰富的内涵,内在上具有三重向度:健康向度的幸福、生态向度的幸福以及精神向度的幸福。从健康维度的幸福看,健康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生态维度的幸福看,优良的生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将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精神维度的幸福看,人的成长应涵养修身自律精神,积极弘扬奉献精神,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本文对新时代的这三重向度的幸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并自觉地推动新时代的幸福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关键词:习近平;幸福;健康;生态;精神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1-0081-04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幸福的需求和追求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他们期望有更为健康的身心、更为优质的生态,期望人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本文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这三种期盼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健康维度的幸福

(一)健康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可以说,健康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获得幸福感、满足感的前提。近百年来,世界的醫疗及其科技有了巨大的发展,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更是有了大幅提高。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8月22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35岁,到2018年时,已经达到了77岁。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在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满足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起居及饮食习惯。在身体层面,生活富裕后,一些人开始不注重平衡膳食、缺少运动,使得现如今高血压、肥胖症、痛风等在旧社会生活水平低下时期很难见到的“现代文明病”,成为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大敌。在心理层面,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一些人因为长期从事压力较大、竞争严酷的工作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抑郁症、强迫症、偏执易怒等问题成为高发病症。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病返贫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反映一国国民幸福指数的重大指标,也是国家公共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的重要参考。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在其他方面拥有再多成就,也无法切实感受到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因而身体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而且还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人民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就失去了根基。只有保障好广大人民的健康,才能使全民拥有强健的体魄,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3]“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指全覆盖每个人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并包含预防、慢病、急病、养老、临终关怀等公平、适用、连续、系统、可及的健康服务。它主要从影响健康的整体性、社会性、广泛性因素出发,实现从胎儿到幼儿、少年、壮年、老年、重点的全过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需要从三个方面协调推进;第一,坚持预防为主。最有效的健康管理就是以预防为主。这就要求健康服务和管理必须改变思路,转变方向,从以往的以治病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推动健康管理过程前移,做到早管理和早预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健康问题提前干预和预警,完善重大疾病譬如糖尿病、癌症等的预防和保障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西医的方式,要中西医结合,因为中医就是讲预防,治未病。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把更多的资源投入社会公共利益的岗位,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完善扶持措施。

第三,完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4]。因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涉及的周期长、环节多、领域广,这就要求深化药品供应、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等制度的改革。

(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6年8月26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会议上审议通过。此次会议指出,编织和实施《纲要》是保障人民健康,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大举措。2016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指出,我国现在正在抓紧制定健康发展中长期规划。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国家富裕和民族昌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怀有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情怀与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在第一时间集中力量,果断采取措施,开展大规模救治,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和教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快“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5],始终把人民健康作为基础性的事业。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6]从“健康中国”的提出到实施“健康中国”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规划的“健康中国”的蓝图正在逐渐地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打造高水平医疗队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二、生态维度的幸福

(一)优良的生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7]4可以说,衡量幸福的指标有很多种,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衡量,生态环境的好坏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幸福生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以前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主要在物质方面,主要是求温饱,这是由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人民不仅要求更高质量的温饱,而且对环保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已经认识到有了温饱、挣了钱,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空气、饮用水不合格,土壤遭到污染,那也是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

正是基于此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优良环境的追求和需要表明“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不断凸显”[7]83。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的生存、健康都无法保障,甚至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们应当認识到,当前可利用的生态资源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但这些资源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这些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或逐渐稀缺时,不仅这一代人会承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子孙后代也会失去生存的根基。因此,优良的生态的确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

(二)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4因此,优良的生态不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具有使用或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它不仅是涉及某一个人,更是涉及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生态的组成要素,如空气、水、土壤、森林等,影响着每一个人,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基本生存条件,具有最公平公共产品的社会性。因而治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透过这项工程人民希望获得纯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7]8。因而人民要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意识也因此日益提高,参与环境治理的愿望日益强烈。

党中央深刻了解人民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民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甚至把生态环境提高到了生命的高度,要求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多地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可以说,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民生属性,如果搞不好,不仅人民的幸福感会打折扣,而且不满的情绪还会蔓延,因而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8]。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于民族未来。”[7]5生态不仅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普惠的公共产品,而且还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即生态文明。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根本的生态权益,才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根本性的生态保障。

生态文明不仅关乎民族未来,更关乎人类未来,关乎世界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生态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态是文明的自然根据,文明是生态持续的重要保障。人类的活动如果无视或忽视了这种生态与文明的内在联系,必然导致文明中心的迁移或衰落,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阶段性向南偏移,在很大程度上和北方开发过度,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都与当时人们的不当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有直接的关系。

古代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尚未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但是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活动则使生态环境问题从局部问题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破坏了地球亿万年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从根基上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各国纷纷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站在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大力倡导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生态文明。他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7]6新时代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应从“六个坚持”去努力,即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六个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精神维度的幸福

(一)涵养修身自律精神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其中,修身自律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学业方面还是德行方面,修身自律都是成功的关键,绝不是自找苦吃,而是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修德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德的重要地位,他引用古人的语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9]也就是说,才是德的有力助手,德是才的统帅,有德无才,才尚可培养;有才无德,则危害日甚。因此,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无德、失德,个人的幸福就受到严重的影响,民族、国家无德,即使物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也很难获得世界在价值、文化上的认同,文化也就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一个国家的评价,不能只看面积大小,更要看它的道德文化的影响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9],把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结合起来,把自己融入爱国、爱人民的大德之中,党员干部更应如此。这样一来,就能外其身而身存,获得极大的愉悦和快乐,而且也不会被困难所压倒,因为人们的奋斗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在修德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榜样和表率,他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0]因此,德是首要,是方向,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事关社会的文明程度。修德自律就是要导人向善,导国向善。

在修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现代人才学中的“蓄电池理论”来提醒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当前,各行各业的知识都在飞速更新,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提升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及后来的大学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时刻不忘在书中汲取养分,时刻为自己充电,在后来主政地方的过程中,则是将自身所学融入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结出了硕果。习近平总书记以亲身经历感悟出“笃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只有在实践上下功夫,人们所获得的学问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二)积极弘扬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推崇奉献精神,他积极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奉献有大奉献,也有小奉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人们,特别是青年和共产党员要有大奉献。他指出,“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11]。这就要求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在树立人生理想时,一定要将个人发展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以为他人和社会谋幸福为自己的初心,以奉献为最大的光荣,把有限的人生投入无限的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当中。

“奉献”二字,历来为人们所尊崇,任何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复兴,都需要一代代踏实的行动者和默默的奉献者。当前,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现在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挫折,因而更加需要弘扬奉献精神,为国家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砥砺奋进。而青年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深厚的期望,他号召青年,要坚定地跟党走,“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12]。

(三)追求精神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真正的精神快乐并不是建立在欲望和单纯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之上。因而低俗、欲望并不等于真正的精神快乐,反而会把人们导向堕落的深渊。老子就认为,“五音”“五色”如果变成了过度的感官刺激和无节制的满足,就会伤害人的身心健康。真正的精神快乐本质上是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在人身上肯定性的表现,是以正面的形式表达了社会或他人对自身的肯定,要获得精神快乐就必须在为他人、社会谋幸福、做贡献当中才能实现,这种快乐不同于单纯的物质满足,是心灵的升华、境界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为社会、他人、家庭做贡献、送温暖、谋幸福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可见,精神快乐是与家庭、他人、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为自己谋一己之私;相反,是要融利己于利他之中,推动自身、他人、社会的协同发展。众所周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有生命性而人则拥有生命性和精神性双重属性。人生在世,不仅要追求物质享受之乐,更要追求精神愉悦之乐。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判断一个人精神幸福与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具有“公心”。孟子曾用比喻的方式告诉人们,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的快乐并不是要否定物质享受。物质富裕当然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性条件,但以物质享受为唯一追求的生活绝不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的人生,爱因斯坦称这种思想为猪栏的思想。物质富足优裕但精神空虚贫乏、无所依归的人决不能说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以,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也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关键一环。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除了绝对贫困,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精神的追求会更加强烈。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更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可以说,丰富社会的精神生活,实现人民在精神层面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9-01(01).

[2] 习近平.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會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8-21(01).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4]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

[5]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6] 习近平. 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3-07(01) .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求是,2019(03):4-19.

[9]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10] 王静,常雪梅. 习主席金句[N]. 人民日报,2019-12-26(05).

[11] 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4.

[12]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幸福健康生态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