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分流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2-19 11:42朱一豪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

摘 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13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学生在前三学期按照学科大类进行通识教育,第三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工作,从第四学期开始按照细分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大类培养模式旨在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专业分流的过程中,专业分布失衡、学生选择盲目、师资保障不足、教育管理分散等问题逐渐暴露,本文在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专业分流和分流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大类培养模式 经管类专业 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高校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育人体系,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对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发展需要有重要意义。

1 专业分流工作流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13年起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针对三个系部设置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经济与贸易类”三个大类招生专业,采取“1.5+2.5”的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后前三学期按统一培养计划修读大类基础课程,学院在第三学期组织专业介绍以及分流政策、分流实施方案宣讲等系列专业分流工作。

自2014年至2020年共完成7次专业分流工作,也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不同的专业分流模式。其中,2014年采用“志愿优先,不设专业上下限”的“自由选择”模式,2015、2016年采用“志愿优先,综合成绩排序,设置专业上限”的“综合测评”模式,自2017年起采用“志愿优先,学业成绩排序,设置专业上限”的“第一志愿”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之后的专业分流情况较为稳定。

“第一志愿”模式对学生选择和专业接收均设置了上限,学院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提出各专业接收名额,报学校审批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各大类可供选择的专业填报志愿,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可以填报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三个专业志愿,工商管理类学生可以填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等三个专业志愿,经济与贸易类学生可以填报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两个专业志愿。专业分流工作小组根据学生填报志愿、平均学分绩点和各专业可容纳学生人数上限进行专业分流,专业分类结束后学生进入不同专业按照各自专业培养计划继续学习。

2 学生对专业分流的认知

在2016级学生专业分流前,我们就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2份,回收有效问卷331份,回收率91.4%。

在“是否了解专业分流的具体流程”一题中,“很了解”的同学仅有11.18%,“基本了解”的同学有61.93%,仍有26.89%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在“当前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一题中,57.7%的同学认为是“不了解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未来就业情况”,51.36%的同学“担心自己成绩不够高,不能选择理想专业”,42.9%的同学认为“不知道如何选择选择专业”,40.79%的同学“不了解专业分流的具体操作过程”,还有11.7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兴趣和家里人的意见不能统一”。

而在专业选择方面,在“选择专业的理由”一题中,76.74%的同学选择的是“个人的兴趣”,74.92%的同学认为是“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该专业相符”,28.7%的同学选择的是“家长的意见”,22.66%的同学“听说这个专业以后就业好”,14.8%的同学觉得是“为了以后好保研、考研”,还有6.04%和2.11%的人分别选择了“身边的人都要选该专业,随大流”和“对专业无所谓,分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分流后,若被调剂到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应对”一题中,46.83%的同学选择了“先学习这门专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辅修自己喜欢的专业”,28.4%的同学选择“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门专业,并认真学好这门专业”,还有23.87%的同学选择“努力学习,择机转专业”。

从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于专业分流的认知还很不到位,对于工作流程的了解程度不高,也在专业分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3 专业分流面临的问题

本文选取2016级学生专业分流的相关数据,结合学生专业分流后的学习发展情况,研究在专业分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1 专业分布明显失衡

从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不管是采取何种专业分流模式,由于不同专业发展步调不一致,基于学生自主选择下的专业分流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扎堆”现象,不同专业间的学生人数严重失衡。会计学、金融学成为了学生眼中的“热门专业”,专业人数一度超过100人,而对比来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则选择寥寥,专业人数常年在20人以内,第一志愿填报率仅有10%左右,这也为后续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来了消极影响,部分专业冗员、部分专业缺人也导致了专业建设不均衡、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

3.2 学生选择容易盲目

专业分流时学生对于要选择的专业存在很大程度的认知不足,更多依据家长建议、往年分流情况、就业形势等进行专业选择,没有充分考虑个人与专业的适配度,对专业的未来发展和个人的职业规划都没有充分的了解。还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喜欢“随大流”,往往身边同学选择什么专业自己也跟着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专业分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认为自己不适合本专业,也不打算從事专业相关的岗位,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动力,进而选择转专业或跨考其他专业研究生。

3.3 课程师资保障不足

从专业分流的情况来看,部分专业的学生与教师人数明显失衡,课程设置安排与师资匹配现状不一致,尤其个别热门专业师资过少,需要一人承担多门基础课程教学,无法开设多元化的选修课程,这也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部分教师对本专业课程的针对性还存在固有观念,对通识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减少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反对本专业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同时,大类培养模式下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大大增加,部分通识课程也存在课程资源匮乏、师资保障不足的现象。

3.4 学分考核存在脱节

目前学生培养方案未能打破专业课程的壁垒,难以真正实现“学分制”考核认定办法,具体而言,目前教务处对于学生毕业还是按照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各模块单独统计学分,未能真正实现各模块统一计算学分值,学生仍旧需要完成各自模块的课程学习。同时,学生在分流结束后需要完成大量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以弥补其通识教育阶段专业课程的不足,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较大。同时,学生在专业培养方案外的选修课程很难被认定,这影响了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意愿和动力,无法配合大类分流的模式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5 教育管理较为分散

学生专业分流后需要重新分配班级、配备班主任、选拔班干部,这打破了原来班级的平衡状态,同时分流前后的班制建设、宿舍分配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分流后同宿舍同学不在同一专业、同一班级,日常上课和学习节奏都不一致,不利于学习氛围的养成和班级氛围的凝聚。部分弱势专业学生志愿报名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班级平均绩点较热门专业低1.0以上,这使得部分弱势专业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对本专业的学习丧失信心和动力,进而对班级的凝聚力和学风情况带来消极影响。

4 应对专业分流问题的对策

4.1 开展科学化分流引导

为了保证专业分流工作的科学性,基层学院需要提前谋划,制定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和细则并面向学生开展宣讲,对于学生的疑问及时回应,成立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充分保障专业分流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专业选择预调研、学生职业发展适合度测评等工作,在充分了解學生意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评估个人与专业的适配度,邀请专业教师、优秀校友等开展专业宣讲会,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行业,减少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引导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4.2 提升专业归属感教育

大类培养模式前期以通识教育为主,学生们无法在第一时间感知专业魅力,造成兴趣和动力的缺失,以专业归属感教育为基础的学风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在专业分流结束后,积极开展门槛低、可参与性强的专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并尝试将学生专业赛事参与情况和成绩与教学环节对接,激发学生们的专业学习热情。针对弱势专业,则要更多发挥班主任、专业教师的力量,构建从基础学风到专业竞赛、实习实践、科创研修等全过程的辅导体系,使学生感受到关心关爱,真正接纳专业。

4.3 加强新班团氛围建设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生活学习刚刚建立较为稳定的班级关系,很多学生仍对原来的班级和同学存在依赖,专业分流后需要把握新班级、团支部组建契机,深入推进基层班团组织建设,组织新班级成员见面会加强交流,通过班级风采大赛、班级趣味运动会等举措增强班团组织活力。针对学生宿舍分散、学生间熟知度不足等情况,积极探索将“互联网+”思维理念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手段在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监督反馈等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4 深化生涯规划与辅导

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引,加强对专业分流后学生的辅导,从就业视角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提升专业认知度。同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整合各项资源,完善全程化、全员化的生涯规划工作体系,分阶段、分模块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提升、职前素养适应、未来事业发展等多元化指导。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力量,积极邀请已毕业的学长开展就业、升学及出国专场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未来发展前景,解答学生对于未来选择的疑惑,树立正确的生涯观念。

4.5 强调竞赛与实践育人

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要求,对接承办各类高层次专业赛事,构建“普惠式+精英式”结合的专业竞赛体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同学们平时所学的课本专业知识与竞赛实践实现无缝对接。主动与企业对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育人基地,积极输送学生前往一线企业开展项目式实习,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和管理难题面向师生发布实习项目,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攻关和研究,在过程中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在实践中营造各专业知识技能互通的氛围,发挥竞赛与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功能。

5 结语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在我国高校取得了广泛应用,但当前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甚至部分高校出现使用过一段时间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又改回专业招生培养模式的情况,这给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大类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培养,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通过“学分制”课程设置等模式打破专业课程的壁垒,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探索。为了真正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高校及时克服专业分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加科学的引导,一方面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适应”自己的专业,真正提升专业分流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杨戈宁,张清华,樊星辰.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分流问题研究[J].科技广场,2016(12):86-88.

[2] 马杰,刘璐.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分流的现状与对策——以东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类学生为例[J].教育探索,2020(04):39-43.

[3] 任喜伟,马令坤,宋安玲.“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高校专业大类分流过程探究[J].高教论坛,2018(01):61-65.

[4] 刘占柱,梁春花,戴海燕,李欣宇.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02):16-19.

[5] 徐浩,杨柳,沈飞跃,李涓,李珊珊.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浅析及西安交大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58-160.

[6] 陈江义,方东阳.大类招生下实施专业分流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04):3-4.

[7] 王路,赵海田,张磊.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8):4-6.

[8] 李查.大类招生培养内涵、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9-12.

作者简介:

朱一豪:(1995—),男,汉族,山东海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经管类专业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析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基于CDIO理念的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招工招生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对策研究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课堂教学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科研优化思考
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基于招工招生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现状刍议
基于VBSE创业版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