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1-12-19 11:42木丹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

木丹

摘 要:随着艺术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如何在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理念中更好地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当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培养出艺术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兼具的人才,需进一步关注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日常教育模式。在加强专业教育,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及艺术类学生特点,改进创新日常教育模式,丰富内容形式加强思想引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能力,改善學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避免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的现象加剧。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日常教育模式 思政教育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高校艺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院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性、渗透性、互动性、全球性的特点,将其融入到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理念中去,倡导立德树人之风,加强教育管理,强化思想引导、疏导,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探索和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新方法。高校艺术类专业既承载着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和优秀艺术人才的历史使命,又承载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艺术文化事业的使命。但由于艺术类考生在文化课上的要求较低,艺术高考为众多考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得“艺术高考热”的现象愈发严重,因此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高校艺术类专业既承载着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和优秀艺术人才的历史使命,又承载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艺术文化事业的使命。但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外加思想上的固化、内容上的片面、方法上的守旧等现象都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思想政治科学理论课程必须坚持不懈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和推进,使各类专业课程同思想政治科学理论课保持同时向前推进,产生良好的协同效果。所以,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及创新工作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独特的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并不相同,需要在坚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同时,在管理模式与培养方式上做到因材施教,形成合力协同育人。

1 高校艺术类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受专业的的特性、师资配置、学生迥异的个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表达方法都导致了和其他普通专业有所差异。笔者分别选取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东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电力大学院等高校,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向艺术类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 份),向其他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4 份)。

结果显示,在选择专业前,对本专业比较了解的艺术类学生占26.2%,其他专业学生占43.9%;热爱本专业的艺术类学生占37.6%,其他专业学生占64.1%;日常学习中艺术类学生仅有15.1%会选择去图书馆学习,其他专业学生63.3%会选择去图书馆学习;在校期间自愿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的艺术类学生占78%,其他专业学生仅占32.4%;问及择业就业与本专业的关联度时,艺术类学生选择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占32.1%,其他专业学生比例高达88.9%;对于“社会发展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安定和谐的环境”的看法时,仅有38.74%的艺术类学生表示赞同,其他专业表示赞同的学生占69.26%。通过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对比,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者更应找准学生的独特差异性,因材施教,扎实做好思想引领、专业教学、就业规划及心理辅导等相关育人工作,促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综合发展。

(1)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自身独特的的专业特点与个性特征相对突出鲜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缺乏团队意识。(2)理想信念淡漠,注重专业水平,忽视基础文化、综合素质培养。(3)思维敏捷、情商高,较为感性,容易急躁冲动,思想观念随着潮流更迭迅速。(4)有进取心,但心理负担较重,在受到挫折后容易走极端。

在复杂的多元化价值观背景下,随着对艺术专业人员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艺术类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长期只依靠思政课程教材来推进,过于单一化的教育已无法满足当下对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当下部分艺术创作仅仅是围绕各自的思维和想法来开展,尚缺少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和引领导向。在管理机制上,思政课、学生日常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断层式现象,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也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在队伍建设上,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差异较大使得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偏差,辅导员队伍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融合度不够,造成日常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在人才的培养上,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其他文化课程没有很好联系起来,同时配置资源没有最大利用化,只注重专业课程从而忽略综合全面发展。

2 高校艺术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方向

(1)对教学内容及大纲修订中,笔者认为可以把艺术教育内容与思政要求和教学大纲等内容进行整合,可以把行为素质教育、理想信念等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的正确引导和培训。其次,可以把思政性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中,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最终成果展现时有所体现。

(2)艺术类专业教师在教授相关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可以把行为素质教育与理想信仰教育等思政教育融入进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以及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有效地促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更好地肩负起为祖国发展的重要责任。

(3)对于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加入多媒体及其他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把思政内容融入其中,体现新形势的思政教育理念,在多元化教学中不断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意识以及激发自主开拓探索和创新意识。

(4)专业课教师可协同辅导员组织相关专业特色的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外的实践中,更好的突出艺术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属性,让学生将课堂所学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当中,做到知行合一。

3 高校艺术类学生日常教育模式创新方向

3.1 提高教師思想道德修养及日常工作能力

在“课程思政”建设及学生日常管理、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导因素是教师,他们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培育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和教学能力,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辅导员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充实自身知识储备,起到表率作用,在充分进行好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多学习掌握一些所带专业的知识技能,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协作,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诉求并进行正确引导,掌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发掘不同类型学生身上的特质和优势,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培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艺术性的处理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班级整体管理水平。

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把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结合起来,消化理解并掌握思政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同时多与辅导员及其他部门合作,如参与辅导员日常教育中的主题班会活动,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指导、艺术类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等工作中,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强化思想引领作用。同时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思政培训,让教师互相沟通学习、交流经验。通过专业教师自身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引导教育学生,实现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同时辅导员与专业老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和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心理咨询制度完善好。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研究,提高心理疏导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2 打造网络思政新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现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微博、微信等软件,辅导员及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搭建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思政平台。并且从中发掘出能引发大学生共鸣的社会热点、校园热议作为主题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以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教育形式,提升最终成效,加强思想引领作用。

3.3 发挥党团组织作用

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通过党团组织的指导引领,让学生党员、干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同时团支部或专业班级可以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开展艺术类特色的团日主题活动,学生会在广泛听取学生诉求的基础上开展好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好艺术类学生社团等,将专业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丰富活动载体和教育形式。

3.4 发挥艺术类学生作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艺术类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可以组织其参与到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校内外文艺类等活动中去,依托“三下乡”、“进社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锻炼提升其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引导修正,技能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素养,也能促进实践活动质量提升。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及传统文化教育,还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3.5 发挥艺术学生的团队作用

在举行校庆、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毕业季等各类文艺活动中,都离不开艺术类师生的奉献。高校应充分认识艺术类学生团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鼓励和扶持相关品牌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兴趣爱好创建新型艺术类社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底蕴。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并创新。着眼于未来,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更进一步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现今对于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缺乏纬度性,没有形成一个全面、完成的研究体系,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任务艰巨。只有在思政教育者的努力摸索、不懈专研下,才能一步步切实地解决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发现的新经验、新方法需要不断进行分析总结,充分了解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性发挥其特长优势,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将过去单纯的日常思政教育与专业充分结合,改变日常教育内容形式,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交织渗透相互支撑,全方位覆盖推进。加强辅导员队伍及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学生处德育管理、团委实践活动锻炼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良好审美能力、高水平专业技能及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辉.试析独立学院艺术实践课程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20,(02):34.

[2] 李骏,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30-32.

[3] 耿加进.传统文化: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及其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5):118-120.

[4] 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4):19-23.

[5] 田海斌.工科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政工作探索与创新[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01):87-91.

[6] 陶玉芳.融合问题思考——“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实践教学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50-51.

[7] 石克尧.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166-167.

[8] 胡泊,陈卓蔓,潘小鸭,黄艳梅,凌莉.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研究——以文化自信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0):110-112.

[9] 高飞.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应对策略[J].大学,2021(34):90-92.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