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英语教材“学材化”研究

2021-12-19 11:42李怀书云虹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模块新课标

李怀书 云虹

摘 要: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通过对其五本必修教材的文本解析,分析了其现行版本在“学材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即素材选择的真实性和综合性;材料呈现的生动有趣以及活动设计的丰富多样。并结合2017版新课标,讨论了其在中国母语文化输出方面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提出要充分发挥现行教材的“学材化”特点,教师应当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合理修改教材,并且充分把握素材的具象性。

关键词:新课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材化

1 引言

教材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依据。所以,教材的编写以及使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呈现都有重要的影响。教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专指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可得,英语教材是体现英语学科特色的前提下,遵循英语课程标准,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教学材料。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强调教材的编写应当全面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材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应当尽可能的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在素材的选择上应该强调真实语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1]。可见,虽然教材是服务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材料,但教材的编写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此大趋势下,考虑教材编写的“学材化”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于此,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以下称外研版教材),通过其现行版本所表现的“学材化”的特点,分析该教材在新课标的新要求下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的课堂准备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2 文献综述

教材“学材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关注。首先“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材研究中心提出,他们强调教材的作用在于学生的学。对于教材的使用上学生的学胜于老师的教[2]。苏联的辞书也在80年代将教材的“教学用书”定义改为了“学生用书”[3]。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教材“学材化”的研究较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针对现行英语教材的“学材化”研究,学者黄义群分析了人教版教科书的“学材化”内涵以及特征。认为该教材注重考虑学生因素,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乐于学习[4]。学者刘春鱼针对四川省使用的普通高中外研版教材,进行了“学材化”分析,并且就这本教材的选择标准、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做了“学材化”特点阐述,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支架,促进学生学习。教材的“学材化”表现在教材的选择标准、组织方式以及呈现形式上[5]。学者段城就英语教科书的“学材化”进行了研究综述,认为教材的“学材化”有一定的理論支撑。但需要教师灵活发挥教科书的“学材化”特点,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且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条件[6]。综上所述,教材“学材化”指的是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因素。教材应该是促进学生链接学习与生活,在体验中学习。而“以学生为中心”则是“学材化”教材最大的特点。因此,基于以上概念,本文从教材的素材选择、材料呈现以及活动设计三方面分析了现行外研版教材的“学材化”特点。并结合新课标的指示,探讨教材素材选择以及活动设计在“学材化”体现上的不足之处,并就此对使用该教材的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提供相应的建议。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学材化”分析

“学材化”是教材编写对“以学生为中心”倡导的响应,在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诸多体现。首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该教材注重主题的综合性和真实性。既能在学习中唤起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思考与回忆,又可以利用综合性话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在教学素材的呈现上,做到了图文并茂,丰富有趣。让枯燥的知识更为生动,更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秉承着多样性原则,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

3.1 素材选择上,注重主题的综合性和真实性

外研版教材的内容设计,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一模块为一个主题,围绕话题挑选素材。这种基于主题的模块呈现形式,有利于合作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围绕话题可开展集中式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为材料的集中展现提供了便利。在素材的选择方面,该教材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就外研版教材的必修一来说,第一模块的话题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正好契合高中生完成初升高的使命,步入新校园的生活。整个内容的学习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体现知识学习的硬性要求外,也表现了教学人性化的一面。内容选择上既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又展现了人文关怀,以一种友好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透过新的视角带入自己现阶段的新生活,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第二模块以“My New Teacher”为主题,对高中新环境里的重要人物——教师,进行性格方面的介绍。这也符合学生高进入高中学习的认知顺序,即从整体的校园环境适应到关注身边的人。这两个模块的学习也很及时地满足了学生对高中生活新事物的表达欲。而第三模块“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更是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交通出行。而第四、五、六模块选择的主题体现的是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或其他领域的联系。第四单元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既注重学习也关注周围的生活。第五单元关注实验室的一堂课。这便与化学学科有了联系,学生联想自身实验经历,学习与体验并行。第六单元关注网络与科技。更是符合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综合看来,除必修一以外,外研版教材的其他必修教材的素材选择上,也同样呈现出了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科间联系的特点。

3.2 材料呈现上,图文并茂,丰富有趣

单一的文字呈现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但外研版教材的材料呈现,图片丰富,与主题匹配。整个呈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也显得非常生动。比如必修5第六模块的主题为“Animals in Danger”,课文中的配图选择了:西伯利亚虎,藏羚羊、麋鹿等珍稀动物。同时,插图的位置与所占版面也有精心设置。西伯利亚虎的配图在单元开头,直击眼球,既点明主题濒危动物,又能引发学生对单元内容的好奇心。而一篇名为“Saving the Antelopes”的阅读之上是猎人偷猎藏羚羊的插图,让学生瞬间可以感受到藏羚羊所面临的危机,从而唤起学生对藏羚羊的同情心。更能感受“Saving”一词的迫切性,更是突出了本模块的重要思想输入,即保护濒危动物。而在教学设计时,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层次,即濒危动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救,层层递进。这样既有知识的输入,又有思想情感的教育。重点是,合适的图文呈现,能够使教学内容从枯燥的知识变得充满生机。而整个版面的呈现也会因为图片的合适摆放而带来视觉美感。整体而言,丰富的图文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活动设计上,注重多样性

外研版教材在活动设计上,注重形式与练习的多样性。每个模块听说读写译的练习恰到好处,任务难度由易到难,除常规的练习以达到教学任务外,还设计了拓展板块“Cultural Corner”,对本模块的主题进行补充和升华。此外,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语法板块,包含精心设计的练习任务,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法 规律总结材料。同样,各种练习任务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选择判断,也有时髦的角色扮演等团队任务。教材所呈现的活动多样性,首先可以减轻教师设计活动的负担。教师在保证教材基本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节的升华,能使课堂呈现更加流畅与完善。

4 基于新课标外研版教材的不足之处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而就现行的教材呈现的内容而言,母语文化的输入相对浅薄[7]。十九大以来,国家一直强调培养大众的文化自信,完成文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的加持,同样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因此,语言能力与文化输入从来不是独立的两个单元,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新时代英语学科所要承担的职责是要为国家培养能讲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中国文化的英语方式输入至关重要。要实现大量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入,一方面有赖于教材内容倾中国化。另一方面需依靠教师的教学设计。

就现行的外研版教材来说,中国文化的输入稀缺。以“Cultural Corner”板块为例,必修1到必修3,仅有两篇素材完全聚焦中国,分别名为“The Maglev——the Fastest Train in the World”以中国的磁悬浮列车为讨论点;“Ye Xiaogang”以中国的作曲家为补充,其余输入均聚焦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在这种语言输入缺乏的情况下,让文化走出去便比较困难。英语教材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例失衡也会导致一种文化倾斜,造成中国学习者在用英语提及西方文化时言之凿凿,而一旦转换到中国文化便金口难开。英语是一种沉浸式的语言学习,伴随着语言技能增长的是西方文化的积淀。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习者用目的语阐释本族文化的效果。

同样,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材的倾西方化,会给教师的本族传统文化的目的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为了做好文化输入的工作,教师需跳脱出课本为学生补充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这一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是难以预估的。为了学生良好的文化输入以及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可教育性至关重要。

5 教学建议

针对现行外研版教材中国文化稀缺的现象,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深度研习教材内容,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知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利用教材的可塑性。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合理补充或删减教材。对于现行教材的“学材化”优点,要充分发挥。针对其基于新课标而表现的传统文化输入方面的不足,要利用网络等资源做到资料的补充,做到扬长避短。

5.1 挖掘教材的思想性,适当增补教材

在现行话题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资源补充相关的材料,使课堂内容紧跟时代。比如必修2的模块1“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向学生输出关于新冠疫情的防护,介绍我国的伟大的抗疫人员。以及对比其“Cultural Corner”介绍我国的医疗系统。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也增强情感教育板块。也可以“Healthy Habits”为关键词,从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为切入点,向学生输出良好的生活常识,以个人层面推及家庭和社会层面,以小见大。语言的学习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学习。长期处于西方文化充盈的环境里,会影响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知,甚至出现母语文化疏离的现象[8]。所以在针对不同模块的不同主题时,需要教师通过文化比较等方式,找到有意义的文化切入点。

5.2 把握素材的具象性

教学材料的选择要尽量贴合生活,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素材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就像抽象的万有引力难懂一样,单纯的脱离生活的语言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语感。语言的学习是以使用为目的,所以,教学材料应当回归生活。比如“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主题中,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发明以及伟人的同时,也应该对比引入一些近现代的发明。甚至可以以现代的高铁技术引入,既彰显了综合国力,培养了文化自信,也达到了引入的效果。再者,以必修5模块5“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为例,此模块以体育人格为主题,展示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本模块开篇通过各种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图片导入,开启话题。而模块的思想内核在于让学生了解到其背后的体育精神。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除了让学生感受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外,更应该将这股精神牵引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

6 结语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英语教材的编写要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现行的外研版教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在素材选择、内容组织以及活动设计上都体现出了“学材化”特征。尽管教材的编写已经突出了选材的综合性和真实性,材料的呈现也生动有趣,活动设计丰富多样,但是,总体来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材的思想性以及对母语文化的输出相对淡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課时必须足够熟悉教材内容,深度挖掘教材思想性,并结合时政适当补充教材,同时把握教学材料的具象性,使材料紧贴学生生活。让教材的“学材化”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

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新时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叙事探究”(ZGWYJYJJ10A03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M],201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08-112.

[2] 谢小芸.教科书“学材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 朱洁.高教版中职英语教材“学材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4] 黄义群.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实验教科书学材化使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 刘春鱼.英语教材“学材化”探析——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J].黑河学刊,2016(01):88-89+92.

[6] 段城.英语教科书“学材化”研究综述[J].国际公关,2019(09):257+259.

[7] 吴驰,李姣,奉卉青.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8):79-84.

[8] 祝爱华,高凤江.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4):101-104.

作者简介:

李怀书:(1995—),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英语)不区分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模块新课标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Coursebook Evaluation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Textbook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