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中“手脑结合”能力培养的途径

2021-12-19 11:42李竹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劳动教育能力

李竹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应该在正确知识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教师要避免进入劳动教育的一些误区,在劳动教育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劳动教育中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劳动教育 “手脑结合”能力 培养途径

1 引言

当前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教育体系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提高思想觉悟、转变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教师要提高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在小学这一阶段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劳动教育的课程观和教育观

在劳动教育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教师要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深刻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樹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2.1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程观

在劳动教育中强调要以主体为中心,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课程观,教师要在遵循这一点的前提下开展劳动教育,确保能够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以主体为中心的课程观指的是学生要作为认知主体而存在,在劳动教育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才能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认知主体,为了培养其良好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劳动实践就是基础,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让学生边思考边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获得更深层的感受。

2.2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随着教育标准的不断改革,在劳动教育中对于教学理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遵循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对于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在整个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对劳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能够信任教师,主动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绝不能出现教师主导、学生跟随的现象。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其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手脑结合”能力。

3 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3.1 有利于树立学生积极的思想观念

在当今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树立学生积极的思想,小学生是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知,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树立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提高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被充分地激发。增强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培养。因为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板块,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想创新能力,通过手脑结合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作用之一。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当代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备受宠爱,很少有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因此对于劳动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为此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纠正学生错误的心理,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同时能够在集体劳动中学会互相帮助,培养起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而且也可以理解他人劳动的艰辛,从纠正学生随意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等错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爱上劳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为教师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地保障。当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之后,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就更为容易。

4 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途径

4.1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劳动热情

在劳动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出发,组织一些能够引起小学生关注和兴趣的劳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教师要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情景,通过这些内容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投入到劳动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教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对劳动真正产生兴趣。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上劳动课时对于生活实例的选择也要充分的考虑和慎重地筛选。

例如:在《择菜、洗菜和切菜》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阐述或表演妈妈在家里摘菜、洗菜和切菜的行为,在学生阐述和表演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鼓励,并且让学生进行创新,让其通过小组讨论说一说择菜、洗菜和切菜可以有哪些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考,还要同时动手操作,通过这一劳动活动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择菜、洗菜和切菜的基本操作方式,学习各个要领。同时还可以创新出一些趣味的择菜、洗菜和切菜的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同时还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头脑创新的能力,达到了“手脑结合”的教学目标。

4.2 引入实物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在学生亲身操作的过程中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趣味和魅力。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引入实物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形成手、脑、心的有机整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物辅助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要将动手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在思考和动手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劳动课堂。

例如:在《厨房厨具的卫生与消毒》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实物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手脑结合”的能力,尤其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厨具,包括粘板、菜刀、餐具等,让学生先通过基本的学习掌握厨具清洗的基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和指导,在学生掌握了厨具清洗基本方式后,利用教师准备的这些实物进行动手操作,将这些实物清洗干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也提升了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劳动体会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厨具需要什么样的清洗和消毒方式”“清洗干净的厨具有怎样的特征”,向学生渗透劳动与动脑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懂得在劳动中总结规律,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比如有的学生说干净的餐具摸起来光滑但手感有些发涩,没洗干净的餐具摸起来光滑,摸过的手也滑了;有的学生发现餐具如果清洗干净没有油迹,用清水涮过后表面没有明显的水滴或水流,如果没有清洗干净还有油残留,用清水涮过后表面就会出现明显的水滴或水流。教师应对学生的总结结果进行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学生就现象的发现去向科学课教师请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样一来既可以鼓励学生动脑,又能够推动学科串联。在完成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让学生分享一些省时省力的厨具清洁方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分享中启迪智慧,激发思维,提升能力,让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3 激发创新思维,挖掘学生潜能

在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在劳动教育中多给学生提供动脑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激活创新思维,并且将头脑中的想法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即使学生的想法比较脱离实际,教师也不要直接指出,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方式,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指导。

例如:在《合理安排膳食》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一劳动教育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开始时可以先不给学生提供思路,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互相启迪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学生可以针对如何合理安排膳食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阐释观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仔细地观察和全面的记录,了解每一位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水平。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活动,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搭配出了很多新的食谱,在这些食谱中很大部分都能够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无限的挖掘潜力,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了解食物营养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自行搭配,在搭配之后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指出学生搭配中一些不恰当之处,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更多合理膳食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创新其思维,让其感受到劳动教育的趣味。

4.4 拓展课外教学,理解劳动意义

在劳动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教師要将课内和课外有效结合,在立足于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层次的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劳动的不同蕴味。在课堂外学生的视野能够更加开阔,思维也不会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中,从而能够对劳动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发挥劳动教育更大的价值。学生在走出课堂之后,其“手脑结合”的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将劳动教育的一些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劳动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食物的营养分析》这一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学校后厨,让学生作为一日小帮厨与厨师进行学习和探讨,向厨师学习一些食物营养的知识,了解家庭常用的食物清洗、处理的技巧,接触食物搭配上的简单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食物营养和合理搭配的认知。这样学生既能够学习重要的知识点,保证饮食的健康,还能在帮厨工作中边劳动、边学习、边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教师还可以在帮厨一日活动后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厨房劳动,给爸爸妈妈打打下手、帮帮厨,感受爸爸妈妈日常家务劳动的辛苦;从帮厨晋升到主厨,向爸爸妈妈学一道简单的菜肴制作方式。这样的课外劳动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被实际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当中,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走出课堂这种劳动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现实意义,养成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观念,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让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长。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在遵循劳动教育正确课程观和教育观的前提下,明确劳动教育开展的价值意愿,结合实际学情和小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提升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树立其科学的劳动观念,养成其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 林洁馨.浅谈劳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教育科学(全文版).

[2] 刘慧莉.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000(015):57-57.

[3] 吴菊.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

[4] 方国松.初中劳动与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5,000(003):178-178,179.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劳动教育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