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2021-12-19 12:37周小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培养

周小平

[摘   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是人地和谐发展、互相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式。高中地理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高中地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切实落实国家育人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进而使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是文章重点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6-0052-02

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中正式被提出,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又一次提出要对生態文明体制进行改革,此外还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承诺——着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学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2017年版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相比以前的课程标准新增加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且把其中的人地协调观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实则是树立人地协调观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多年来,笔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有的人过多地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结果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光化学烟雾、全球气候变暖、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效益影响外,还和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有关。中学生将来要步入社会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新观点和新动向,更多地向有实践经验的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人士请教,构建环保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生态环境教育巧妙地融入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进而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

二、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挖掘

地理教学包含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内容,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科生态元素与学科特点融合在一起,将全球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如积极探索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思考《后天》这部电影的内涵,发现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地理课堂上,生态问题探索的内容大到宇宙、小到身边环境,远可致古代、近可到现在。教师对于这些内容要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将地理课堂转变为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侧重于自然地理,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始,告诉学生太空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当保护太空资源;谈天是为了说地,接着教材对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进行了讲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地球环境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旨在告诉学生要珍惜有限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同时也为后期学习人地关系奠定了基础。地理必修二教材的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分别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与产业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要促进产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建设。地理必修三教材主要讲区域地理,这部分是生态文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关注的是资源、环境等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与国家环境政策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这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找到生态文明与教材的切入点,将与生态文明有关的内容渗透到课堂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形成影响,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比如,在对大气环境问题进行讲解时,教师不仅要分析气候变暖的危害,而且要分析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对地面硬化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要进行全面分析,要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三、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实地调研活动

教师要鼓励、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生态环境的调研活动,比如参与调研噪声污染、水污染以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等。学生在参加这些实地调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生态环境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能促使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活动中。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师生还可以配合环保部门一起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积极承担一些基础和简易的监测任务,在获取监测结果之后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比如在对《地球上的水》这一章内容进行学习前,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带领学生调查当地的主要河流、水库、自来水厂。通过调查,学生明白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了解到当今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及其原因,进而寻找到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开源和节流,以及大力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

五、通过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政策有较大的不同,相同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不同,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调查,带领并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多进行调查取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此外,发现的问题学生应制定解决方案,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教师在对该部分的内容进行初步讲解之后,可以引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教师可从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危害和利益两个方面对所讲解的案例进行探讨,并提出治理区域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

六、学以致用,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

目前,生态文明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政府和家庭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是在学校当中度过的,但是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家庭和社区生活,所以生态文明教育应该走出课堂和教室,走入家庭和社区,实际上就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例如,让学生调查社区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情况,然后给当地政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整改措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制作环境保护的宣传单,这样既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

七、在特殊节日举办相应的活动

地理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此,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各种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每年关于生态文明的特殊节日有很多,比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粮食日等,学校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可以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讲座,还可以进行黑板报、手抄报、环保图片的展示。例如,植树节可以通过黑板报展示森林对环境影响的主题, 学生可以展开讨论,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自觉提高环保主动性,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工作当中。

綜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挖掘,将生态文明教育和高中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地理教育教学的功能,将地球建设成更加适宜居住的美丽家园。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19): 6328-6335.

[2]  乔伟华.高中地理教材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

[3]  张蓉蓉.高中地理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案例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  汤岚.核心素养观指导下的教材创造性解读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7(7): 65-68.

(责任编辑    谭斯陌)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