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1-12-19 21:55徐榴霞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6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徐榴霞

摘要:万事开头难,对小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受学生学习力、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阅读教学的开展有其特殊性。对这个学年的学生,阅读教学策略的重心应该充分考虑学情和学生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21)-46-001

一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正规教育,无论是心智还是学习素养都处于较低层次。阅读最显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识字量少,拼音也刚开始学,基本上不能进行完全自主的文本阅读,而画本阅读也需要在师长帮助下才能有效完成。这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主要的目标其实不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而是应该放在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上,为学生将来的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使之养成自主阅读、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心和基础工作,教师必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主要策略有以下两点。

第一,选择学生能读、愿意读的文本。这个学段学生的识字量非常有限,他们不可能独立进行纯文本阅读。所以,除了阅读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之外,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他们能够读的文本——文字量比较少的画本、绘本和一些简短的童谣、诗歌。另外,从其兴趣取向上看,重点是选择一些他们愿意读的童话故事、小科普知识、朗朗上口的诗歌等。科学选择阅读对象是保证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

第二,引导学生产生兴趣。面对一个还没有开始阅读的对象,学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吸引自己的内容。所以,要想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引导环节。比如,运用故事导入法和问题导入法教学《比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说:“有一天小动物们聚在一起玩耍,他们都长着不同的尾巴。大家说‘我们来比一比尾巴吧,看看谁的尾巴最长、谁的尾巴最漂亮’……大家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这样一下就能把学生的阅读欲望调动起来。

二、采用合理的阅读方式

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受识字量、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高质量完成独立的阅读。所以,对这个年级的阅读来说,独立阅读不是最佳选择,通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常用的阅读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领读

领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的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就阅读来说,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注意领读方法的使用之外,在晨读、午读的时候,也应尽量采用这种方式。领读不仅能够起到督促学生阅读的目的,而且能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困难。此外,教师在领读过程中通过肢体、表情等辅助“语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比较适宜领读的文本通常是诗歌、童谣一类文字节律感较强的对象,而一些故事情节类的文本则适宜采用其他方式,如伴读、讲读和读说结合等。

(二)讲读

讲读法是课堂阅读最常用的方式,因为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我们如果是整篇文章阅读之后再去讲解,学生往往把握不好。所以,很多情况下是采用边读边解的方式来完成阅读,使学生每一步阅读都能及时理解文本含义。比如,《树和喜鹊》的讲读可以这样设计:“从前……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教师读课文)——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互动)……对,因为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后来……(接着读课文)”

(三)伴读

伴读主要是指亲子阅读。在幼儿园时期,学生接触过亲子阅读这种方式,这也是他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但进入小学后,一些教师不太重视亲子阅读的组织。其实,对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外的阅读完全脱离亲子阅读是很难保障其质量的。所以,在这个学段,教师依然应该建议家长在家中陪伴孩子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非常有用,而且还有益于其课外知识的积累。

三、关注阅读教学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师个体素养的差异,由于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教学上出现了错位,各种标新立异的设计层出不穷的出现,随之出现了很多“奇招”,这种局面的形成值得我们反思。例如,在《荷叶圆圆》的教学中,某教师先用多媒体、生字卡复习了第一课时上的生字词,(只是认读,未指导书写);然后采用故事形式创设情境感知课文;最后是重点,教师对第二自然段进行示范,学生分别从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表演,最后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整堂课上音乐不断,约占课堂一多半的时间,最后检查中能将课文读顺的学生仅为20%。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就是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在准确基础上流利。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容易达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确保学生读得词句连贯,读得准确。因此,不管任何阅读手段的应用都要围绕阅读能力训练的核心来进行,将文本语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本色。

四、体现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性的渗透

语文课程体现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其中人文性要素在于要求学生喜欢阅读,乐于感受阅读中的兴趣,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人物发表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想象与联想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深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以上是对阅读感性认识层面的要求,这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决定的。以往我们经常会看到为了体现课改精神,过于突出语文人文性的现象。例如,在上文《松鼠和松果》的案例中,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意识与环保意识上。教师往往将课上完了,但是学生们却读不正确课文,文本读不流利,也不会深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就更谈不上积累和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利用祖国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逐步推动教师自身精神的成长。

总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识字量、思维能力、阅读意识都处于初始水平。对这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主要的策略应集中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养成、解读能力等阅读素养上。

参考文献

[1]罗芳.新课程背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措施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2]樊爱凤.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J].赤子(上中旬),2015(02).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