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俗字考例释
——以“国”字为例

2021-12-20 10:10陈婷婷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正字俗字清水江

陈婷婷

清水江文书是我国大型的民间文书,是清水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珍贵民族民间文献遗产。文书内容主要以古旧土地、山林、木材、房屋等财产的买卖和租佃契约为主,时间跨度大,是研究清末到民国这一段时间清水江流域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史料,文书因各种原因产生了大量的俗字,对这些俗字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为正确释读文书做基础性工作,还可以通过俗字形成背后源流的研究,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本文主要以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出现较多的“国”之俗字为研究对象,对出现的俗字进行整理,追溯源流,并在对这些文字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相关信息。

一、“国”字意义及其在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用法探析

国:“國”的简体。《康熙字典》:“《唐韵》:古或切。”[1]《说文》:“邦也,从口从或[2]。”何为“国”,现今社会对“国”的解释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特指中国的;姓这三个意思。

而在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国”及其俗字基本贯穿所有民国时期的文书。其出现的地方意义有两种,一是表示民国多少年,如“民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立字”;二是出现在名字中,如“欲行出賣,招到潘仕一面承買”。

(一)国家:

第14盒第12份,即GT—ZMH—007/GT—014—012:

(二)名字:

第14盒第12份,即GT—ZMH—007/GT—014—012:

二、“国”的俗字浅析

在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我们所整理出来的“国”的疑似俗字有13个,分别是。之所以说是疑似俗字,是因为有些字存在于文书中被我们整理出来,但是能否将其作为“国”的俗字,其是否具备俗字的特征,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

之所以把“国”作为正字,其他整理出来的字作为它的异体字,是因为在当今社会,正统使用的文字为“国”。其实“国”在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作为“國”等字的俗字出现的。但是在今天我们进行讨论的时候,按照现今通用字为正字的原则将“国”作为正字。这也是我们说到的正字与俗字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而是随着时间的流转、社会的需要不断转换的。

笔者在查找古籍中关于“國”的形成源流时还发现了另外一种说法,《文字源流浅说》中关于國、或、域认为是从字而来。

据以上对“國”字源流的追溯,笔者比较倾向于《文字源流浅说》中的分析,“國”字从“”而来,最初与保卫封建祭祀圣地有一定的关系,在远古时期,人们还未解开自然界的各种奥秘之时,封建祭祀是当时社会上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地方也是极其重要的地域。守卫封建祭祀之地最终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发展,变成了守卫疆土的“國”字。

综合分析了“國”字的来源,我们现在回到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来看这些“国”字,就稍显轻松一些了。

这种随意性的出现,其一是书写随意之故,其二可能是因为清水江流域一代的文化水平在当时并未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状况。一般来说我们会发现,在正式的文书中很少会出现那么大范围的随意性,清水江流域林木买卖契约文书作为一种正式的交易买卖文书,文书结构模板是比较规范严谨的,但是文书中的文字会出现一些乡间俚语俗话,还会有很多非正式用语应用于其中。文书中的文字书写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与当时的官方文字保持一致,增减笔、错字、讹误,变换结构这样的情形出现较多。而且根据收集的清水江文书“天柱卷”的文书原件来看,笔迹端正的文书并不多,大多数处于一般水平,这些都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当时的清水江流域社会文化水平并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一点在《清水江文书语言学研究综述》中也有提到:“清水江文书的书写者绝大部分是当地略通文墨的平民百姓,且手书手写,因而文书中夹杂了大量的通俗字体,给文书理解带来了不少的困难[5]”。

三、结语

通过“国”之俗字研究,我们了解到在追溯一个字的源流时,不仅仅是就文字研究文字,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掌握当时的社会人文政治等变迁情况。目前清水江文书中还有大量的俗字亟待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这不仅仅是为正确释读文书做基础性工作,还可以更进一步通过文字去探究其演变形成背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并还原清水江流域当时的历史面貌。

猜你喜欢
正字俗字清水江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清水江文书》俗字考释五则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