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事用年轻的语气讲

2021-12-20 00:34文星烁
当代工人 2021年24期
关键词:沈阳年轻人文化

文星烁

“Z世代”回流

2021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城市随之开始复苏。作为一名策划创意工作者,近年来最大的感受是:充满故事的城市,正在被“好玩”的内容填满。

与疫情前“到大城市奋斗打拼一番事业”的普遍想法不同,最近有网站做了社会情绪调查,发现“反各式焦虑”“反内卷”“躺平”等观点开始兴起,尤其在年轻人中,“做个普通人”成为三大梦想之一。

我因为平时工作需要,会接触很多事业上、精神上“回流”的年轻人。大城市拥挤的地铁通勤、大厂内卷的加班文化,让越来越多的“Z世代”选择告别北上广,重回家乡熟悉的环境,去更轻松地面对生活。这些从超一线城市回归家乡的年轻人,见过上海安福路的下午茶和迪士尼“沙川妲己”的憨态,也曾陶醉和流连于北京各大小剧场的演出中。他们把大城市的经验带了回来,开始从事餐饮、设计等相对“好玩”的类目创业,可以说是城市中最善于发现创新,且具有推动精神的消费力量之一。这群人因为有从小在家乡长大的童年经验,又有多年在外生活的“局外人”视角,他们更能挑出家乡的特点与特色,并将这种城市文化有意地融入到创业之中。

另一方面,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出行没有以前方便、心理上珍惜当下的双重背景中,当地居民也开始将目光内收,更加关注自身和周遭环境,对于省内旅游、身边消费的需求大幅增长。以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的统计数据为例,2021年5月1日至5日,全市重点监测的55家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4.23万人次,是2020年的2.27倍;营业收入7453.75万元,是2020年的4.43倍。在并非传统旅游热门目的地的沈阳,不能不说是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每个年代的人对于“玩”这个概念,都有自己维度的解读。每一代年轻人都会创造出一些属于他们的娱乐,这是年轻人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那么,这一代的年轻人喜欢什么呢?从2021年的一些商业数据和品牌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潮的崛起,这是一种近域偏情,也是年轻人开始关注身边空间的投射。

重塑的意义

东北市井文化是很有特色的。B站知名UP主“盗月社”做过一系列美食节目,2020年,他们曾来沈阳做了“锅包肉”“拔丝地瓜”“烤鸡架”“大馅蒸饺”的视频,还记录下沈阳人集体买秋菜的画面,当时网上的普遍评价是“暖暖人情味”。

彩电塔附近的“懒蜂窝”青年旅舍是比较活跃的本地活动发起者,经常组织咖啡、英语角等主题活动。其主理人在分享经验的时候,提到他们曾与全国各地的青年旅舍做互动,发现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很有共性——新奇、特色,如果是旅行主题,一定要加上本地元素。他们在店里推出了方言谐音的“整杯咖啡”,很受欢迎。活动发起者之一大鹅,最近还想把本地民谣小圈子的“积极分子”们聚集起来,准备与另外8名乐手一起筹备小型弹唱会。

大俗和大雅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本地老品牌很容易被当代年轻人挖掘出新可能,成为风靡一时的“网红”。2021年时尚界一件非常吸引眼球的营销活动,是某国际知名奢侈品牌与上海一家菜市场的合作,品牌为了配合秋冬广告大片的发布,在菜市场里做了一个快闪店,用时尚的印花包裹市井的菜场和蔬菜,这种“远与近”的碰撞与结合,十分和谐。沈阳也有类似的情况:以新鲜蔬菜、海鲜闻名的传统市场——沈阳大东副食,在网上有“宝藏美食聚集地”的标签,带火了张久礼、林善武等本地风味店铺。拥有“万年不变”经典菜单的老四季,2021年上新了几款餐点,也引来很多年轻人“打卡”测评。

东西还是差不多的东西,但当人们把长年累积的情感投入其中后,它就会被赋予时间和文化的力量,变成符号化的地标。市井小店尚且如此,那些具有年代特色、精神力量的文化地标,一旦用适合的方式重塑,给年轻人带来的冲击将会更大。这种冲击不仅会带来商业利好,亦是对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具备潜移默化的宣教作用,让年轻人提升自信心与城市认同感。以沈阳故宫为例,2020年,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办了一场“盛京礼物网络发布会暨直播带货”活动,在故宫凤凰楼广场直播。文旅局主要领导携沈阳四大博物馆馆长联袂向全网推介1500余款文创产品,当时全平台的在线人数达到530万,大部分是年轻人,反馈也非常好。

活力正生长

地域特色元素的网红化和实体地标的推陈出新,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城市精神的提炼和落地,相对更难把握。

提起沈陽的气质,一定离不开“工业”。2021年5月,国家8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是未来5年要完成的重点任务之一,力争在资源整合、要素供给、项目实施、人才保障、环境营造、宣传教育等方面推动形成政策合力。辽宁工业历史悠久厚重,保留了大量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工业遗存,辽宁省有10余处工业遗产被授予国家级工业遗产牌匾,能够称得上工业遗产的,有将近200个项目。如何继承这份工业遗产,将它用好盘活,对于专注本地策划创意的团队来说,是责无旁贷且需要充分学习的功课。

目前来看,城市品牌力的觉知,城市文化旅游名片的展示,互联网手段的加持……都是城市地标及文化品牌再次发酵的推进器。“场景力”已成为商业体验性设计的第一要义,商业空间想要通过场景营销方式获得价值提升,势必需要形成矩阵式体验场所,才能真正为消费者营造出基于时间的一种沉浸、停留和享受。

沈阳铁西区目前是一众文创园扎堆的地方。1905文创园、万科·红梅文创园、奉天记忆文创园……都是城市新晋热门活动的发生地。以红梅文创园为例,这里由原红梅味精厂老厂房改造而成,包括原发酵车间在内的6栋建筑,从建厂初期就矗立于此,是红梅厂的主要生产场所,见证了红梅工艺技术的演变历史,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现在,园区提供针对年轻人的多元化商业服务,包含室内展演场馆、文创市集、美术馆、味觉博物馆、特色餐饮街等项目,用雕塑烘托氛围,且展览项目不断更新,让老厂房焕发新活力。

一个事物的形态越自由,它的功能性就越多变。位于浑南莫子山公园内的城市书房项目,是利用原有废旧厂房改造的,两栋、三层的格局,中间有连廊相连。相比文创园,这是对旧址更加彻底的重构。城市书房藏书9万余册,装修风格偏向白色系,时尚干净,功能上划分为阅读区、智能化多媒体区、自习区及咖啡吧等,设置中式、欧式、日式三种不同风格的阅读室。在此已经很难看到厂房的影子,但它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精神地标”,同样具有景点、课堂、服务平台功能。对于一些毁坏相对严重、保护价值较弱、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沉淀较少的工业遗迹,可以如莫子山城市书房一样,采取更加灵活大胆的方式,来进行新的保护与开发,从多维度激活城市功能,赋能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猜你喜欢
沈阳年轻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最小和最大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谁远谁近?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年轻人如何理财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