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壮乡少年的成长赞歌

2021-12-20 23:59赖晓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儿童文学

摘 要:胡永红最新创作的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上学谣》是一部壮族少年成长小说,讲述了在精准扶贫政策扶助下,失独老人培养孙子考上大学的故事。小说全篇运用全物化视角的叙述方式,将壮族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相互衔接,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

关键词:儿童文学 胡永红 《上学谣》 创作特色

编剧出身的胡永红对于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关注维度,在儿童文学界可以说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她的新作《上学谣》,就是一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的儿童长篇小说。这是一部体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主题的优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决策和历史轨迹的时代缩影。小说主题性鲜明,文学性强烈,主人公兜兜仔火龙,这个壮族少年在生活苦难面前奋斗不息,和水仙阿嬷在政府政策的帮扶下一起创造美好生活。每个篇章以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为叙述者,向读者讲述水仙阿嬷跟兜兜仔火龙的真实生活,不仅展示了壮族特有的风土人情,也展现了族人之间温暖相助的深情厚谊。

一、丰富多元的叙事视角

《上学谣》最大的创新点就是用全物化视角为我们讲述少年兜兜仔火龙和水仙阿嬷的故事。它的开篇就让人眼前一亮,故事的叙述者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作家,也不是作家笔下塑造的某个人物,而是兜兜仔生活中可见可触可感的事物。它们既是故事的素材,也是故事的讲述人。小说共二十七篇,便有二十七个叙述者,黑狗、雷公、水牛、斗笠、荷花、响石、雨伞、白水河、背篓、嘹歌、壮锦等事物依次出场,每个事物都拥有“讲述”能力,它们出场的时候都可爱俏皮地介绍着自己,对自己的特性尤其是意喻美好的特征都竭尽所能地表达出来。

比如在《我是斗笠》这一篇中,兜兜仔火龙讨厌在下雨天的时候戴着壮乡人世世代代用竹篾编成的、刷着桐油的斗笠,但水仙阿嬷却非要火龙戴斗笠、穿蓑衣,火龙觉得这样的自己像一个蠢蛋,在学校也会被同学戏弄。为了能够在下雨天不戴斗笠,火龙打算用家里的铁锏扎破斗笠。没想到竟让阿嬷受伤了,闯下大祸后的火龙不再抗拒戴斗笠出门。通过这段故事的讲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斗笠与壮乡人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斗笠不仅是一个遮阳避雨的工具,它也承载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壮乡情结和传统,这里也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的细微碰撞。a

又如《我是童谣》《我是铜鼓》《我是葫芦》《我是南竹》里,火龙和小伙伴们商量晚上去抓黄鳝,他为了抓黄鳝将只在传统仪式中使用的铜鼓从六叔公家偷了出来。在这些事物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火龙抓黄鳝是为了给水仙阿嬷改善伙食。而水仙阿嬷用最寻常可见的南竹,来跟发脾气生懒筋的火龙讲道理,希望火龙能够像南竹一样扎根地下,沉下心读书,将来为乡人做好事。这些故事里承载着壮乡人朴素的精神操守和道德伦理,也给兜兜仔火龙的生命成长打上了独属于壮乡的气质烙印。b

胡永红把事物人格化贯穿在整个故事里,让每一个没有生命的事物具有话语和思考能力,而这些具有壮族特色的事物成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属于少年火龙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构成,它有趣,有知识点,有生活性。由于这些众多的视角,都望向了那个叫火龙的男孩,构成了一种全知的、超现实的视角,从各种侧面、各种立场,把主要的叙述精力放在主人公火龙的成长经历上,让它始终占据着叙述的中心。c譬如事物“黑狗”在講述完故事之后就交由后一种事物“雷公”接着讲述,这样就使得火龙的故事自然而然地铺展下去,不用交叉重复叙述,让故事发展变得流畅和可控,让原本简单的故事有了更多的维度,也让小说要传达的趣味和思考更具多向的厚重感和质感,以此形成了一部颇具辨识度和审美力的作品。

二、向阳成长的主题内涵

作为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和脱贫攻坚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上学谣》广阔地书写当下,具有包容性和多面性。我们往常所见的儿童小说作品中,作者可能会避开生活中的某些辛酸,会为孩子们过滤人生中的某些痛苦,会忽略某些情绪和情感的存在。但在这部作品中,它有一条深深扎入的根,向我们阐述着某些儿童成长生活的艰难,有人正过着此般生活,也有人曾经如此。作者没有刻意展示苦难来获得怜悯同情,而是让主人公直面艰辛的人生。

以世俗标准而言,祖孙二人是痛苦不幸的。兜兜仔火龙是个可怜的孩子,水仙阿嬷也是个苦命的老人。他们经历着亲人的离去带来的痛苦,经受着生活的艰辛穷困,他们相依为命,辛苦度日。由于经济拮据,火龙没有小伙伴们一样的波鞋,只能每天踩着木屐上学;水仙阿嬷上了年纪做不了农活,他就学着大人的模样犁地耕田;希望父亲不再外出采矿于是想学采燕挣快钱。小说没有避开他们面临的困难,特别是承受巨大不幸的直接反应,而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不仅真实展现他们的苦难遭遇,更写出了在生活困顿的泥沼里,祖孙二人以自己的方式直面人生坎坷,抗争出一条向光的未来之路。

水仙阿嬷不肯相信儿子离世的现实,要给死于矿难的乡邻掏钱凑份子;兜兜仔发现水仙阿嬷心尖上也有想要的东西,便想要下河捞虾去墟市换钱,给阿嬷买一件绣花的黑色壮服;当火龙阿爸的抚恤金到期后,族里人一起凑钱,乡领导研究后继续给予补贴,告诉水仙阿嬷是兜兜仔爸爸寄来的,交给水仙阿嬷每个月补贴家用……小说中有太多这样的让人感动的细节。在水仙阿嬷、六叔公、大姑、吕格旋、李静老师的帮扶下,火龙成了下帅乡壮族村寨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生活的贫穷艰难、不幸痛苦都没有将火龙压倒,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唤起他奋斗抗争的意志,唱响一曲顽强和不屈灵魂的赞歌。这部小说体现了以爱抚育、向阳成长的主题,但它更难能可贵的是体现了思想、教育与人文色彩的浸润与交互。d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将近六百个贫困地区宣告脱贫的伟大历史背景下,这种苦难成长的书写,典型人物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上学谣》展现了时代潮流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是一部反映当下、描绘现实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部回应时代呼唤、塑造少年新形象、推动原创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力作,是一部最具现实价值和意义的作品。e

三、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

典型人物的塑造及个性化语言的呈现,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创作特色。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写人,这部作品中最生动的地方也是写人。如慈爱坚强的水仙阿嬷,热心真诚的六叔公,善良的李静老师,他们的美好品质都充分表现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而且这些成年人角色的刻画可以起到绿叶衬托红花的作用,为作品增添色彩。水仙阿嬷在《上学谣》里就有这样的效果,她与火龙互相扶持,像两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整个故事。

火龙兜兜仔的人物形象是成功的,是一个经历苦难后渐渐成熟的新时代典型少年。故事一开始写到兜兜仔火龙因为讨厌戴斗笠,于是他设计用铁锏破坏斗笠,却扎到了水仙阿嬷的脚。同学弄坏了他的蓑衣,为了解气他便把同学给打了。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带着些稚气的壮族少年。火龙发现水仙阿嬷也有心尖尖上的东西,于是放学下河捞虾去换取新壮服送给阿嬷。阿嬷一直不想让火龙知道他阿爸早已不在人世,但终究还是被火龙知道了,火龙惊愕又怀疑,每次当他问起阿爸的时候,大人们总是搪塞他。即使和阿嬷过着艰苦的日子,即使失去了阿爸,火龙还是成为下帅乡第一个考上县里重点高中的人。后来瞒着家人和学校去打工挣钱,在得知水仙阿嬷摔伤后连夜返家,这些都可以看出兜兜仔在慢慢成长,一步一步变得更加成熟。

水仙阿嬷这个人物,个性也特别鲜明,小小的身躯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水仙阿嬷始终不愿领抚恤金,她觉得只要不领抚恤金兜兜仔的爸爸就没有死,就只是失踪,就还有希望。水仙阿嬷的偏执令人无法理解,她再三要求乡镇领导帮她找回自己的儿子。六叔公和领导们只能谎称抚恤金是每个月火龙父亲寄来补贴家用的。其实水仙阿嬷坚持认为火龙父亲还活着,是为了给兜兜仔火龙成长的信心和希望。f水仙阿嬷用她的执着、坚强、善良、宽广,在兜兜仔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影响着他,这就塑造了兜兜仔火龙最倔强的坚韧、最朴素的美好、最淳朴的是非观。

此外,在故事中六叔公、李静老师等人物,也给予了祖孙二人极大的帮助。当兜兜仔火龙任性调皮时,六叔公总是耐心劝说他,生活物质上也给予帮助。李静老师对火龙也有着特别的关心和教导,体现出老师的温暖和教育智慧。可以说正是由于身边的人都闪现着善良的本性、高尚的心灵和不屈不挠的人性光辉,所以即使火龙和水仙阿嬷历经磨难,承受着各种沉重的生活压力,但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总有一层光能把温暖带给他们。因为有这份光和温暖的存在,有这份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存在,所以他们的苦难也有所释然,如此,苦也就不再是苦,而是甜的前奏,这是《上学谣》这部作品最为感动人的地方。

四、文化底蕴的浓厚书写

虽然这是一部少年成长小说,但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方水土和历史文化的熏陶,小说呈现了一种独特、丰富、生动的地域文化。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壮族式话语风格和体验氛围,这是由于作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非常熟悉,壮族传说、神话和独特方言的运用,在真实感人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赋予了小说一种巧妙而富有诗意的、充满壮族特色和生命张力的文学表达,指向了一片可以触摸的真实的壮族土地。

首先是作者将史料研读和勾陈融合到了作品中,穿插大量古代诗词。如小说中写到白水河就是《史记》所载之“涅溪”,《汉书》中误将“涅溪”写作“湟溪”。看到绥江河两岸的景色,火龙记起明代诗人弼唐的诗句“隔竹交啼鸟,临池拔刺鱼”。其次,作者还大量展现了壮族特色的民俗习惯,比如请神驱鬼、祈福消灾的“师公戏”;各种饶有风趣、表现力丰富的春牛舞、板鞋舞、捞虾舞;三月三、四月八、端午中秋春节要制作五色糯米饭,尤其是四月初八,将糯米团、禾苗用南瓜叶包根放在碗里祭祀祖宗,祈求五谷丰登。这些特殊风俗的展现,无不让人沉迷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壮乡大地上,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熏陶。

同时,语言的地域特色在这部作品中也是难能可贵的。小说中介绍了壮族特有的民歌,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嘹歌。同时介绍了古粤语的活化石,怀集乡民特有的一种语言——标话,例如人们说牛叫“回”,猫叫“萌”,昨晚叫“起夜”,“什么地方”读作“奶文屋荡”。小说中还有很多岭南童谣,“虾崽你快嘀嘀眯埋眼啰,一覺困到大天光”“山崖尖尖耶溪水淙淙响耶,苦楝叠燮耶枝丫萧萧清耶”等童谣,有韵有律地在堂屋、灶房飘扬,在屋外的菜畦与田间回荡。也正是这多层次、多面向的探索,将风土人情、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呈现出来,令胡永红这部作品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与审美辨识度。

《上学谣》 就如同一本壮族百科全书,古老的神话、浓郁的风土人情、独特的生活环境、简单的叙事语言、淳朴的乡里村邻,加上动情的歌谣、形象的舞蹈,展现了壮族大地上的一幅生动、美丽、奇妙的风情画卷。作品中融合了南竹、苦楝树、火草等植物,斗笠、背篓等农具,使这些物件成为叙述者,用多场景、多重叙事讲述兜兜仔火龙的命运,表现他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历程,也是为了更好地再现当地的人和事。这些壮乡的元素、物件、文化艺术化地呈现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反映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

当今社会,留守儿童一直是特殊的弱势群体,很少有作家会真正走进农村,去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并对边缘童年生命状态的理想主体形象进行绘声绘色的描摹。而这部作品的产生,是胡永红耗费五年时间前往下帅乡实地采访,一步一个脚印,充分运用那些感人真诚的素材、巧妙和富有诗意的文字、充满壮族特色和生活张力的细节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壮族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为边缘儿童生活的书写贡献了一个理想的主体形象。文学领域以留守儿童为题材、以中国广袤农村为生活背景的文学作品,大部分的书写往往停留在苦难和成长异化的审美割裂上g,而胡永红的《上学谣》作为一部儿童成长小说,始终洋溢着温厚又明亮的人性关怀,始终是以轻盈的儿童视角来书写成长与苦难,在酣畅淋漓的同时又举重若轻,对少年生命情态进行自在再现,给出了生机勃勃的理想主义的文学表达,展示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艰辛,奏响了一曲人生命运的赞歌!

abf刘颋:《〈上学谣〉:拓展儿童文学叙事的边界》,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84932736221117726&wfr=spid er&for=pc,2020-12-02.

c 李浩:《〈上学谣〉 :别样的陌生、趣味、丰富和厚重》,http:// 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010/26/content56877. html,2020-10-26.

d 陈雪:《〈上学谣〉:一部壮乡少年的成长故事》,https:// wap.gmdaily.cn/article/59b8fd1d59d146b38598dc6078444 9d5,2020-12-04.

e 教鹤然:《胡永红〈上学谣〉研讨会在京召开》,http:// 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1/06/content58132. html,2021-01-06.

g 陈香:《中华读书报评出2020年度十佳童书》,http:// 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SpTIU5L?appid=s3rd_ op398&s=op398,2021-01-13.

作 者: 赖晓花,赣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儿童文学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刊首语
浅析唢呐乐曲《欢庆》的三次变奏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