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数感,奠定数学学习“之基”

2021-12-21 15:43周丹
文理导航 2021年35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周丹

【摘 要】数感作为数学学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其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为目标,多角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能够为他们高效化数学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借助情境体验,催生数感丰富;引导操作实践,促进数感提升;基于运算教学,促进数感形成;借助估算习题,感受数感价值的策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多角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数感作为数学学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其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对数感的透彻理解,有的对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不充分,影响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甚至有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时完全将教学同现实生活分离开来,让学生难以建立起联系,数感培养自然成为了无源之水。对此,要真正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要求数学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数感,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认识数和学习数,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一、借助情境体验,催生数感丰富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时刻都在同数字打交道,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引导,他们对于数字的感知或认识是粗浅的。对此,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元素作为数学素材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数来解释生活现象,增强自身的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字”时,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数感,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生活化元素,创设了一个个数数情境:小茗同学家里一共有多少人?班级里有多少名小朋友?等等。这些问题既带有浓厚的生活化元素,又掺杂着数字知识在其中。以此为切入点,教师一步步深化教学,引领学生体会“十进制”计数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个位数,什么是十位数,帮助他们建立起个位与十位的概念,数清100以内的数,切实感受100以内的数的意义,从而促进良好数感的形成。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引入生活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消除新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更好的建立起抽象化知識与形象化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他们从已有经历和体验出发,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二、引导操作实践,促进数感提升

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征以形象认知为主,他们习惯于从具体的形象事物中汲取知识,进而深化认知,最后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这一角度来看,动手操作是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那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就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行为来实现。

例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0”时,会有学生不禁反问:“什么是0?”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启发学生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经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开始说到:“在篮球比赛中有出现0。”有学生表示:“在温度表上见过0。”还有学生说到,“妈妈的手机号码上有0。”……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这样教学“0”的含义与概念,很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也是数感在学生脑海中的初步感知。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要求教师能够适时采用情境创设法,一方面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够用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渗透于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感知,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出对数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数感。有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相连接,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便能够方便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形成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践,让他们通过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等活动方式,分别感受50米、100米、200米甚至是1千米等不同的距离长度,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距离认知,不断强化距离单位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逐渐增强其数感。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部分数值较大的数时,同样也结合了生活化的元素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立体的情境氛围中去感受和认识数。在课堂上,教师先是指着教室的桌子,让学生们数一数一个教室能摆放多少张桌子?接着,教师扩大范围,指着窗外的操场,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个操场大约能容纳多少人?随后,教师借用多媒体播放设备,让学生观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奥运会标准足球场的容纳能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场景,都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鲜明的、对数量的认知。当它们在面对较大的数值时,头脑中便会闪现出某个参照物,这便是数感的具体体现。

三、基于运算教学,促进数感形成

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不仅要让他们认识数,更要让他们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引导他们主动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自身的数感。但教师也要认识到,良好数感的形成是逐级递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运算练习中,引导学生多多发散思维,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来感悟数的算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相关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凑十法”。对此,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以例题“9+4”为切入,现在左边画9根小棒,再在右边画4根小棒引导学生根据“凑十法”进行计算。学生一边动手“圈画”,一边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数感。同样,教师在教学“十几减几”相关内容时,也可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新算法,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再如,教师在教学“加法运算”时,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进行问题设计:已知笼子里面有3只白兔、2只灰兔,笼子外面有4只白兔、5只灰兔,请问总共有多少只兔子?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只记得计算笼子里面的兔子,部分学生也可能只记得计算外面的兔子……面对学生的种种错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再次回顾题目,读懂题目,再通过对比计算方法来发现问题,让他们在主动发现和探索中激发学生对数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数的运算中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与数之间的规律。这一内容由于比较抽象,极为考验学生当前阶段的思维能力以及对数的知识的运用能力,于小学生而言,不太容易掌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原理”时,就结合了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切实感受数的运算规律。教师首先将式子6÷3,12÷6,18÷9,24÷12板书到黑板上。接着,拿一个装满苹果的小袋子,从中取出6个苹果分给3位学生,平均每人可以得到2个。随后,又拿出一大袋苹果,告诉学生里面有12个苹果,要分给另外6位学生。当教师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位学生时,这3位学生发现实际上每人得到的苹果数并没有增加,还是2个。为什么每人分到的苹果数没有增加?通过一次次亲身经历,学生全程关注了苹果平均分发的过程,发现了一个规律:随着苹果数量的成倍增加,分给的人数也成倍增加了,因此,每次分到的苹果数量是一致的。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见,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也更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大幅度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借助估算习题,感受数感价值

估算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数学技能,在购物结账前会使用估算来预估商品价格,或是即将去往某地前会提前预估使用时长。估算可以使学生对运算的结果产生一种模糊的认识,而这种模糊的认识又依赖于一定的数感。简而言之,估算作为数感形成的重要关联能力,值得引起重视。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数感,才会帮助其优化计算效果,提升计算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相关内容时,就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小明的身高是120( ),体重是25( )。由于学生对单位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有的学生将身高填成“120(米)”,将体重填成“25(克)”。这类错误的出现,在教师的意料之内,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尚未能够辨析“千克和克”、“米和厘米”之间的差异。对此,教师在反思教学活动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学生围绕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进行估算练习,设计了诸如:“一本书的厚度有多少厘米?”、“自己每跨出一步大约有多少厘米?”、“课桌大概有多高、多长?”等问题。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上述单位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了认知和运用水平。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见,这类生活化元素的估算练习,能够有效起到优化数学思维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感的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明确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渗透。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教师还要立足于生活实际,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对比、估算练习等方式来不断发展和优化学生的数感,同时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世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20):71.

[2]张伟.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7(07):12-13.

[3]周卫.小学阶段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