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1-12-21 23:55宁海荣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共情豆豆调节

宁海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良好的情绪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情绪在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情绪状态又与幼儿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可被视为幼儿入学准备、心理健康、社会能力发展、学校适应能力以及学业成就的基础。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幼小衔接焦虑,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具有积极意义。以情绪管理为核心的共情陪伴活动理念,为有效提升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实践抓手。

主题活动  渗透策略

幼儿比较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自我安慰、转移注意力(替代活动)、逃避情境(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六种。大班正是认知重建这一建设性策略发展的关键期。虽然前四种策略也都能够帮助幼儿调节当下的情绪,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主要依靠的是认知重建和问题解决这两种策略。基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力较中小班幼儿更内敛,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开放和成熟,具备从根源上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自主改变认知角度调节情绪的能力。因此,共情陪伴活动课程设计了“并没那么糟”这一主题。该主题以故事动画为载体,讲述了小老虎丹尼尔如何把画坏生日蛋糕、生日蛋糕烂成一滩蛋糕泥这两件“坏事”变成了“好事”。结合故事动画,教师通过分段欣赏、互动问答等方式将“认知重建”策略渗透给幼儿,帮助幼儿理解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坏事”。遇到“坏事”,感到难过、伤心、失落,很正常,当遇到“坏事”时,我们可以像丹尼尔那样“转一个圈”,换个角度看问题,找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此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然后通过“画纸脏了”的游戏体验活动和“我是魔法师,坏事变好事”的多情境应用活动,帮助幼儿将所学到的方法和策略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有所不同,它不但需要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还需要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的示范和引导。也就是说,当教师自己遇到负性情绪时,教师自己的应对方式会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在面对幼儿的负性情绪时,教师的不批评、不指责,理解、接纳的态度和积极的共情引导也会成为幼儿提升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助推器。这对教师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

首先,在理解幼儿的情绪前,教师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成人通常都会感到烦躁,觉得孩子不懂事、无理取闹。实际上,直接导致我们烦躁的不是孩子的无理取闹,而是出现了需要我们额外付出精力的状况。当这种意外的状况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时,我们在潜意识里会出现对自己能力的质疑,这种“我无能”式的自我贬低会导致我们的情绪由烦躁转为愤怒。看到自己的情绪、理清自己的情绪不但有助于缓解我们的负性情绪,也为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孩子做好了准备。

其次,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我们要摈弃传统的说教,以共情为核心,针对不同的情绪使用对应策略进行积极引导。例如,当幼儿因生气而犯错误时,教师可以在共情的基础上,应用“不含有任何评价地描述客观事实+客观描述事情造成的结果+当事人的感受+希望幼儿怎么做”的方法跟幼儿进行沟通。一次户外活动中,邓老师正组织小朋友们拿跳绳。突然,耳边传来一句“你干嘛!”。邓老师循声望过去,只见豆豆坐在地上,瞪着眼睛看着悠悠,悠悠则居高临下地回瞪着豆豆,气呼呼地说:“谁让你踩我的跳绳!”“我又不是故意的,是你自己没拿好!”豆豆坐在地上,委屈得眼圈都红了。邓老师快步过去,扶起豆豆,迅速检查了一下豆豆的手和膝盖,发现她的手蹭破了一点皮,不是很严重。于是蹲下看着悠悠,语气平静地说:“悠悠,豆豆踩了你的跳绳,你很生气,就推了豆豆一下,是嗎?”悠悠理直气壮地点了点头,邓老师接着说:“跳绳被踩了,你很生气,老师能理解你,只是,你觉得豆豆是故意踩的吗?”这次,悠悠不说话了。邓老师接着说:“你知道豆豆是不小心的,对吧?”悠悠轻轻点了一下头。“悠悠,你看,豆豆不小心踩了你的跳绳,你把她推倒,手都蹭破了,豆豆感觉很委屈,你能够跟她道歉吗?”“对不起!”悠悠小声地说。“没关系!”豆豆很大度地选择了原谅。“我陪你去医务室吧!”悠悠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豆豆。“嗯。”豆豆点点头。两个孩子手拉手往医务室走去。

在提升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在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时会各有偏好,例如,情绪反应强烈、易激惹的偏胆汁质的幼儿倾向于使用发泄这一消极策略来调节情绪,帮助和引导这类幼儿先学会以运动、唱歌等合理的方式发泄情绪,再逐渐习得其他类型的调节方法就尤为重要;而敏感、情绪反应持久的偏抑郁质的幼儿则可能较多采用逃避情境或自我安慰的方法,对于这类幼儿,教师的引导重心则需放在鼓励幼儿积极面对问题上。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同幼儿的不同偏好,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

共情绘本  家园同频

作为大班教师,在和家长沟通交流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越大越没出息,以前都是关灯自己睡,现在睡觉不让关灯,说害怕,我们都在家,有什么可怕的……”其实,这是因为5岁左右的幼儿想象力快速发展,认知活动和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通过绘本、动画片等接触到“怪物”“野兽”“魔鬼”,但又缺乏生活经验和分辨能力,而成人经常将不好的事物与黑暗联系起来,如天黑了魔鬼会出现等等,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黑暗的恐惧。为此,共情陪伴主题课程在大班设计了“怪物可怕吗”这一活动,在帮助幼儿体验和感受害怕的情绪的同时,将情绪调节的方法渗透给幼儿——当感到害怕的时候,可以通过寻求大人的帮助,认清令自己害怕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以此来消除害怕情绪,走出恐惧。这个方法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所以,成人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如何才能更为高效地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在孩子需要时予以积极的帮助呢?经过思考和讨论,我们采用了绘本共读的方式,通过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共情绘本,潜移默化地将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渗透给家长,实现家校同频,共同帮助幼儿将习得的策略应用起来。在开启“共情绘本——亲子共读”活动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家长的积极反馈。班级群里,牛牛妈妈特别自豪地分享了跟儿子一起“看看是什么”的精彩视频,还说她自己多年的胆小怕黑也被治愈了。

音乐口号  有效唤醒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不但有助于幼儿调节情绪,还能够帮助幼儿强化记忆。在共情陪伴主题活动中,每一个主题都有一句浓缩着该主题核心理念的音乐口号。比如,“我感到紧张”这个主题,它的音乐口号是“当我们做新的事,可以提前熟悉做准备”;“生气不见了”,它的音乐口号是“当你生气,想大喊大叫,请你深呼吸,然后数1234”;“怪物可怕吗”,它的音乐口号是“看看是什么,你会感觉好一些”。这些朗朗上口的音乐口号不但有助于幼儿记住所学的情绪调节策略,在需要的时候还能够发挥及时唤醒的作用,帮助幼儿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有一天,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喜欢玩耍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换鞋、排队,准备去操场活动。只是他们刚刚走到楼门口,外面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就落了下来。于是,老师只好带孩子们返回教室。户外活动泡汤让孩子们很不开心,他们有的叹气,有的抱怨,有的小声诉说着自己的郁闷。喜欢运动的阿奇则是抱着胳膊,一言不发地望着窗外,一脸的气愤。看到孩子们的表现,主班张老师灵机一动,拍着手唱起了“并没那么糟”的音乐口号:“当坏事出现,转一个圈,找它美好的一面。”这句口号像一道魔法指令,让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大家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小雪说:“虽然下雨不能出去玩,但我们可以在教室玩穿越火线,也很有意思。”元宝说:“我觉得我们可以拿着小盆去门口接雨水,用雨水浇花,这样花会长得更好。”……看着孩子们讨论得越来越兴奋,张老师欣慰地笑了。

猜你喜欢
共情豆豆调节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
调节日光
我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