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从内涵认知到教学实践

2021-12-21 14:42张霞许元栋杨新丽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张霞 许元栋 杨新丽

摘 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广大专业课教师来说是新形势下的新事物。部分教师在对课程思政的产生背景、内涵认知及专业课潜在思政元素的挖掘等方面,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用“观”“念”“国”“法”“德”“化”“职”“综”8个字对思政元素进行了分类归纳,并结合物理化学教学实践给出案例分析,以期为专业课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助益。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是新形势下各大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专业课程思政应当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着力发掘课程背后潜藏的各类思政元素,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从课程思政起源与发展背景、课程思政内涵认知、课程思政元素梳理及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系统展示课程思政从认知到实践的发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为国育人。

一、课程思政起源与发展背景

2014年上海市启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推出“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并选取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随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全育人”概念,强调“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此,“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热点词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式在全国高校拉开帷幕。

2017年至2020年期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文件,指导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开展,促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广泛共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不断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历史问题。

二、课程思政内涵认知

课程思政的“思政”即思想政治的简称,隐含思想政治教育之意,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施加于目标成员,从而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课程思政不应该是简单的“课程+思政”的关系,也不应该是从专业课中留出几个课时专门讲思政内容,而应当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当中,达到水乳交融、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恰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挖掘思政元素、选择合适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它既不是照搬思政课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甚至取代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不是每一节课、每个章节都要牵强融合,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将思政教育适时融入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種课程观,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等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真正实现教学和育人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与思政课程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同向同行,实现全面协同育人的目的。

三、课程思政元素梳理

如何深层次挖掘探索专业课的思政要素,真正将课程思政全面推动并落到实处,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过对领导重要讲话及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领悟和解读,提取出与国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一脉相承的内容,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思政元素。笔者经过梳理分析,将相关思政元素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图1所示),用“观”“念”“国”“法”“德”“化”“职”“综”8个字对思政元素进行了分类归纳。针对这些元素,将专业课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多角度挖掘,找到能与之相契合的内容再进行有机融合、贯通升华,形成章节思政,并以章节思政为单元,统筹、归纳、整理构建出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教师在传授专业技术相关知识外,依据所构建的课程思政体系,适时恰当、自然而然地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情怀等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逐渐体会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专业课程由传统教学向全面育人功能的转变。

四、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以图1所列思政元素为导引,笔者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体系,以下列出三个案例供参考:

(一)熵增原理思政元素——环保意识、家国情怀、爱国主义

克劳修斯通过对卡诺热机进行数学阐述,提出和建立“熵”的概念,其表达式为:

S=[∫]dQ/T或dS=dQ/T

熵的物理意义是指系统的混乱度。以地球为例,人类通过开荒、造林、治沙等行为可以使地球这个系统变得更加有序。教师可以结合熵增原理,引导学生热爱地球,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做起,减少熵增,使我们的家园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

(二)渗透压思政元素——法制意识、职业操守、社会责任

学习稀溶液依数性时,涉及渗透压的概念。首先引入案例“农资店主卖伪劣化肥烧死169棵桃树获刑两年”,据此向学生提出问题:使用不合格化肥(氮钾超标)为什么会导致果树苗烧死(高渗溶液)?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该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告诉同学们既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有法制意识和职业操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

(三)BET比表面积测定思政元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讲授BET比表面积测定方法时,适时介绍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傅鹰教授,其首次科学界定“润湿热是总表面能变化而非自由表面能变化的量度,后者是粘附张力的量度”,并提出了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公式和方法,该方法比著名的BET气体吸附法早8年。由此让学生感知我国科学家追求理想的科学品质、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通过充分挖掘中国科学家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适时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中国元素,引导学生要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领域。其重点是在思政,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育人理念,是高校教学过程中一次全新尝试,是对高校教师的一次挑战。笔者对课程思政的起源及发展背景进行了论述,讨论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知,结合领导重要讲话和相关部门政策文件,用“观”“念”“国”“法”“德”“化”“职”“综”8个字对思政元素进行了分类归纳,以所述思政元素为导引分享了3个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案例,系统展示了课程思政从认知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为更好地开展专业课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编:莞 尔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