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策略

2021-12-21 04:32张雨
炎黄地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黄河

张雨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为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愁”将亿万中华儿女紧紧相连,通过生态文化旅游手段开发保护传统村落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延续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精神、养成自然生态美学意识。

国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21世纪,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快速发展,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传统村落正在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历史文化逐渐被遗忘,因此,生态文化及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到黄河中游的生态文化环境、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大量调研发现,从生态文化旅游的角度入手探讨传统村落的演化过程,国内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已经总结了一些先进经验。如潘彩霞对苏州传统村落及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李文兵在结合国内外开发案例后,认为我国在传统村落旅游上应加强与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游客感知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但对黄河中游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及意义

河南省位于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带,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自然区域来划分,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可以分为以豫东开封朱仙镇;豫南信阳新县丁李湾村;豫西三门峡陕州、洛阳卫坡村;豫北焦作一斗水村;豫中登封杨家门村等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五大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带。保护传统村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特别反映在聚落规划、村落防火、人居环境、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整合等方面。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当代价值视角挖掘传统村落生态文化资源,提升人们的地域文化认同感;通过创新的形式保护、弘扬河南传统乡土文化,可以激发当地人民的爱国、爱家情怀,丰富生态文化旅游内涵;开展以古村落为主的农村生态旅游,对于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条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发展思路。

黄河中游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按照黄委会专家的划分,黄河中游地区是指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河口镇到河南荥阳桃花峪,郑州以东一直到东营黄河入渤海为下游。黄河中游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景观全国闻名。如:黄河大峡谷、壶口瀑布、黄河小三峡等风景区,黄河三峡是小浪底、王屋山的精髓,是小浪底风景区的精华所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丰富的文化经典,如隋唐古栈道、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多处丰富的文化胜迹,自然人文景点多达60余处,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生态文化旅游的本质在于保护黄河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同时传承弘扬黄河中游传统历史文化、人文主义精神。黄河中游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正在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给沿黄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大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题。如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旅游活化意识弱,传统要素与现代科技功能结合不紧密;生态旅游文化品牌识别力低、无创新、游客体验感差;没有很好利用文化资源,如:竹林七贤、杜甫、刘禹锡、王维、潘安、柳宗元、韩愈、钟繇、李斯等历代名人。

河南省现有古村落共511个。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便是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有很多古都和古建筑以及几千年才形成的古村落文明。河南省颁布了三次传统古村落名录,第一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320个,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95个,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96个。

传统村落是明清时期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以商人资本的经济基础和宗族观念的社会为基础,创造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河南省古村落具有家族性、整体布局性、民居艺术性、建筑历史性和景观独特性等特点,早已为业界专家学者所认同,许多村落也成为了影视拍摄的外景地。但传统古村落通常是“滚雪球”式的发展,使得生态破坏情况严峻。

黄河中游传统村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村落之间的空间布局分散。由于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有些村落甚至处于全国贫困水平,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相对于城镇化的平原地区要多。

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辅以少量砖、瓦。现存的传统村落多为清代建筑,房屋的窗檐、屋脊、门柱、背景墙有木雕、石雕、砖雕等珍贵的艺术品。明清时期,乡村盛行风水说,每个村落、每幢民居在选址、布局、朝向上都慎之又慎,村落形态或牛形、或船形、或棋盘形、或龙形、或塔形,都有其特定的趋吉、景观、宗教、宗族和环境意象。目前来看,建筑原材料损坏严重,修复成本高、难度大。加上村民们保护传统建筑意识不强,旧房拆除,老屋重建新屋导致了大量的古建筑及配套装饰的损毁。

政府重视程度不足,政策指导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专项资金扶持。

全省文明的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已经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过于分散、交通不变的传统村落无人问津,民间自发性组织的对古建筑的修复保护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如修补建筑的用材非古建筑用材,修复后的房屋无法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建筑色彩过于鲜明、建筑样式雜乱,非“修旧如旧”,新旧建筑对比明显。目前来看,知名度较低的村落只有简单的道路维修,古建筑的恢复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如:医疗、超市、饮食、住宿、交通、公共设施等设配套不够完善。

对黄河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刻,对优秀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解读与重构不足。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艺术资源,大部分村委领导班子没有清晰的宣传发展思路,没有专业的乡土风俗解说人员,千篇一律地照搬其他景区的成功案例,导致缺乏使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特色产品、村落特色标识、导向牌等,商业化情况严重,传统生态、历史、人文特色消失,市场导向力弱。

在传统村落活化的过程中,保护环境的意识薄弱。投资者将利益回报放在第一位,过度商业开发导致耕地被侵占、自然植被的破坏、公共绿化地的减少、生活废弃物随意丢弃,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黄河中游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规划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弘扬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刻不容缓。河南是黄河中游主要省份之一,中原地区古村落山水秀丽、寺庙、道观、庄园众多,像珍珠一样镶嵌在中原大地。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云台山、白云山、老君山、嵩山等闻名中外,有着大量的5A级风景区。其中黄河中游的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焦作等地市拥有各自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旅游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河南省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应遵依据以下思路进行近期及长远规划;

以传统村落为切入点,打造豫东、豫南、豫西、豫北、豫中五大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片区。通过地域化差异打造黄河中游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名片,以点连线,深入挖掘区域特色,利用多地地理文化优势,避免同质化景区出现,增强品牌意识,形成河南特色。

豫東开封朱仙镇,特色的木版年画、汴京灯笼张、汴绣等乡土文化蕴含了浓浓的乡土风情。俗话说“进了腊月门,到处是年味”,每年一到农历腊月,朱仙镇的手工艺人就开始忙着印制木版年画,具有独特地方色彩和淳朴风格的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老百姓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装饰元素。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大大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体验到当地的乡情、乡愁。

豫南信阳新县丁李湾村的传统村落在具有北方民居厚重朴实的基础上又兼具了徽派建筑的特色,村落周边依山傍水、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物质资源丰富,体现出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征。郝堂村是豫南的典型山村,2013年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农作物以水稻、茶叶、板栗为主。

豫西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是全世界仅存的地下古民居建筑,黄土风情浓郁,村民们乐于回乡,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了独特的乡韵、乡魂。2011年地坑院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豫北焦作一斗水村是明清时期石屋民居的代表性建筑,石屋的建造、“叠彩洞”的开凿蕴含着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石屋取材于当地太行山,杂树果林遍布全村,美学价值极高,2019年1月,一斗水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豫中登封杨家门村形成于元代以前,村落紧邻嵩山,自然条件优越,建筑结构以北方特色合院式建筑为主,建筑材料大多采用黄土与当地石材堆砌,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自然浑然一体;新郑龙湖镇泰山村又名西泰山,以轩辕黄帝大臣泰山稽而命名,泰水河环绕而流,沟壑间水潭溪瀑穿过,流水潺潺,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美丽景象;巩义康百万庄园也叫河洛康家,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庄园依照“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按照周易的风水学原理,庄园背依邙山,整体建筑建在一个山坡上,由低到高错落有致,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之美称。

在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中,要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过多引入资本,使得多数传统村落商业化严重,游客暴增,给景区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声音污染。过度扩路导致绿色植被覆盖率降低。在进行人工景观营造时应选用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植物,在符合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人工养护成本。

现代化的民俗设计从建筑外观上与生态环境不适应,设计师在规划设计时应遵循景观美学原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旧如旧,设计与当地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建筑特色相适应的民宿,将地域文化符号刻于建筑之上,实现商业与黄河生态文化景观和谐共处。

政府牵头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带,对传统村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统一修复改造,解决交通不便、专业人才紧缺、村民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村落空心化等问题导致的旅游业缓慢发展现状,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村落基础设施,从而创建出良好的文旅融合发展氛围。

作者单位:黄河交通学院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黄河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油画《村落》
黄河
引发海啸(下)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