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色彩
——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通识课程教育体系中的推广和应用

2021-12-22 02:54赵峰
流行色 2021年10期
关键词:通识色彩体系

赵峰

Zhao Feng

常州工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22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一、引言

中国教育文化内涵建设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整个教育体系,不仅高等教育,还包括基础教育。但教育不应是恒定不变的教条和规范,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没有现成的套路,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所以在通识教育当中加入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推广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中国传统色彩艺术的普及推广,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民族文化自信建立的基础,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通识教育当中的有效落实,同时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贯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通识教育概述与弊端

通识教育的现代英文对应词为“general education”,意思就是普遍应当接受的教育,是融合人文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提供的知识框架为不同人群提供共通文化,识辨价值观念并形成社会共识[2]。现代中国社会急需这种通识教育,以前我们常常见到文科生不懂基本物理化学常识,理科生又不懂文史哲法的基本理论,这种状况的出现源于先前高校通识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框架过于专业化和狭隘化,更多考虑的是通识教育的政治及经济功能而忽略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证判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最显著的功能就是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凝聚社会共识。中国古代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自己的一套通识教育知识框架,就是我们所说的“四书五经六艺”,通过这一知识体系的灌输来达到儒家的“仁”及道家的“道”的共识,在《论语•述而》中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字说的就是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仁德”是立身根本,最终致“道”,也就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自由。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复旦大学模式,即在低年级部分专业,全部打通培养,高年级再分专业培养,其知识框架分为六大模块,融汇了自然、人文、哲学、艺术与文化的多个目标层面,比较清晰完整。

但是在各大高校的实地落实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知识没有成体系化,知识框架没有侧重点,只是单纯的内容填充,核心价值观得不到有效体现;其次就是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应的知识课程,但是课程设计上却太过随意;第三就是通识课的师资匮乏,一些高校通识课的教师都是由其他任课老师担任,得不到教师和学校重视,也是因为重专业轻人文的想法。总而言之,当下的高效通识课的开展必须首先明确其课程地位和作用,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从而有效强化通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培育功能和意义。

三、传统艺术的学习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赋予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而艺术作品又植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们唯有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了一定认识,才能发自内心地获得传统艺术作品所提供的灵魂与精神上的洗礼,也才能将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作为一个人本身所赋予的某种艺术修养。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养,并引导学生感悟至美,而从中产生的快乐之情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可以启迪学生生活情感的丰富,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掌握和探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与祖国的热爱情感,从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质[3]。

四、传统艺术文化在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推广的必要性:以色彩艺术为例

我国传统色彩美学,讲究恬静空灵的气色、斑斓灿烂的神采,是一个富有丰富意象含义的意象色彩体系,同时注重于情感观念和色彩语言的心理表现,并由此产生了中国人自身的颜色审美体系和色彩语言表达系统。我国的传统颜色中,以红色为例,因为它和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红得深厚、鲜而灿烂,让人敬慕与敬仰。数千年来,中国不管民间还是政府,都崇拜着红色。凡遇喜事,红色就是代表人们圣洁而美好的色彩。婚宴上的所有东西,都要以红为喜庆;逢年过节,男女老少身穿红唐装、贴红福字,悬挂着红灯笼、(如图1所示)红春联等,而且在门上张贴的年画也都是红上加红,以表示红火吉祥。红色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在剪纸、农民画、年画、戏剧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中普遍应用。当然,人们讲究传统色彩,也绝不是单纯地要求红火,只是给人们一种精神启迪,要勇于汲取传统色彩美学中的精华;要善于纵横观察,发掘人类生命中的美和自然界的美,开创自己的、全新的发展路径,创造当代我国独具特色的意象色彩美学。

图1 陕西农民画:色彩艺术

教育的文化意识取向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直接关乎“我们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照搬西方教育模式行不通,因为文化的传统不同,意识形态两异。对西方有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当然可以实施“拿来主义”,但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适当地改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可否认,国内有少数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视野的限制而缺乏文化自信,但只有教育者具备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教育出同样文化自信的学生,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可见一斑。

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明确文化意识取向,那绝不是个别人倡导的所谓西方先进文化,而应该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这个根本立足点是不能改变的。纵观中国的历史,不要以为封建时代就是糟粕的代名词,中华文明的清荷就是脱胎于这些“糟粕”的淤泥之上。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被称为“士”一族,他们知识渊博,精通文学艺术,有思想有修养,更可敬的是他们大多拥有民族气节,不卑不亢。中国高校的教育者首先也应该是“士”,他们精通专业,更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文化自信,能够彰显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当代大学精神,这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依托和最本质深沉的文化内核。

这对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通识教育的担子不应只落在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肩上,更是全体高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高校教育者应首先突破专业限制,加强自身人文综合素质,大学生也应当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习和传播中国多彩的传统艺术文化在高校形成风气和潮流,例如国粹京剧的传承,其本身就糅杂着极为鲜明的色彩艺术(如图2所示),当然,在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推广传统艺术文化要注意地域性,因地制宜。

图2 传统京剧服饰:色彩与心灵的碰撞

传统艺术的教化是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高等教育对社会负责,对民族复兴大业负责的良心工程,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高等教育者及规划者应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苦练人文素质修养的内功,假以时日,方可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

结语

当下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处于紧要关头,通识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高等教育业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科技的发展需要高校跨学科的融合建设,也为学科间的整合提供了便利,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正可以借此注入,在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大力推广,这将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通识色彩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神奇的色彩(上)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