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1-12-22 13:57李佳仁王昭彬廖芳江春榕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节粮节约粮食节约

李佳仁,王昭彬,廖芳,江春榕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1 引言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应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粮食安全风险增大,把握好粮食供给安全、生产安全以及粮食节约显得尤为重要。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早在2013年就开始向全社会倡导光盘行动,培养公民粮食节约意识,但多年下来效果甚微。全社会粮食浪费问题日趋严重,大众节约粮食的意愿与行为渐渐出现悖离,如何将大众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之间的差异缩小,以及从经济、供销、法制多个方面治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浪费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制度理论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规章而设立的、较为正式的公共规则体系。非正式制度是在人们相互选择和磨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式制度产生影响。制度因素从法规制度、监管体系、社会风气等多方面时刻作用于粮食节约这一过程,对个人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的悖离产生深刻影响。粮食节约意愿起源于个人认知,在不同社会主体构建的制度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的行为,完整的粮食节约过程离不开个体意愿与行为的双重引导。现有学者在对于粮食节约意愿或行为的研究中,提出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文化氛围,通过教育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等良好美德[1],从法律、教育、政策等方面入手提高大众节粮意识;从“光盘行动”在推广的影响机制和实现路径角度,通过发动个体组织开展活动进行长期宣传,以及在就餐环节上为学生们就餐实行“光盘”创造条件[2]。

意愿与行为中间存在着无可避免的悖离,现有研究针对于意愿与行为的悖离主要是结合外在和内在因素来共同探究意愿与行为的偏离[3]。内在因素主要反应个人意愿,Ajzen就此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在意愿与行为悖离的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行为主要受意愿影响,但同时受能力、机会、资源等引发的感知行为控制(PBC)约束。在研究一些特定行为时,情感性作用会大于价值性作用,这些情感性原因导致行为没有最终落实。外在因素的探究则更多聚焦到“社会氛围、外部宣传对行为向意愿的转化影响[4]”及“情景因素对意愿行为的导向[5]”等相关社会外因的影响,由此导致个体意愿向行为的转化效率低。在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上,最终目的是理解如何去激励和促进节粮意识转变为节粮行为,以缩小这一意愿与行为差距[6]。本文将以制度理论作为出发点,对造成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解决路径。

2 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影响因素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资源,然而我国粮食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全社会的粮食浪费损失中,高校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大学生浪费粮食十分普遍[7]。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受到自身以及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于法制规章、奖惩机制等较为正式的公共规章体系;也包含个人节粮认知、社会价值导向等非正式的影响因素。因此,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节粮认知、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2.1 大学生节粮认知观念有待加强

节粮认知是指人们对于节约粮食所形成的内在的观念、想法或态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供给富足使得众多大学生对于节约粮食并不重视,形成了过度消费主义思想观。由于对粮食浪费后果的认知缺乏,大学生过度点餐、餐后剩餐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同的消费心理会带来不同的消费行为,因节粮认知观念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在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产生了不一致、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的悖离。

如今,粮食浪费治理不能仅仅依靠制度来约束,要使社会粮食节约从自治变为自制,需要积极培育与强化大学生个人的节粮认知。但我国传统“餐桌面子”习俗对于粮食节约产生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唯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淡化“餐桌面子”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使得整个社会形成推崇节俭的良好风尚,才有机会从根本上培育与强化节粮意识,推动粮食节约。

2.2 粮食节约的正式制度有待完善

正式制度的运行以合法性为逻辑起点,其具有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特点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粮食浪费治理上正式制度的不同,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将会出现不一致、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导致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产生悖离。从现阶段看,我国针对粮食安全、粮食浪费相关法制法规出台时间晚,法制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粮食节约行为表现较差。因此,治理粮食浪费的正式制度体系是否完善是引发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关键。

2.2.1 政策引导规制引发大学生节粮认知差异

大学生对于节粮制度的认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政策引导规制,政策引导指在正式制度施行前,政府推行的宣传与引导措施,正式制度作为强制性规制,对于大学生粮食节约意识与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政府或学校等社会性主体的节粮引导宣传活动越频繁,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越强烈,在具备高节粮意愿的前提下,实际发生高意愿低行为悖离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因此,政策引导规制的建设程度对于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有潜在的影响。

2.2.2 节粮奖惩制度决定节粮行为实施

节粮奖惩制度越明确,大学生能够通过节粮获得的激励或约束越明显,粮食节约的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可能性也就越低。节粮奖惩制度使大学生们在节粮方面更有动力,他们不仅在意识层面会注重粮食节约,还会在就餐的过程当中强化节粮行为的贯彻,做到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比如政府出台一些关于发放光盘后的现金奖励,介入对餐饮浪费的规制,对收取剩餐费、禁设最低消费等,这些都将有利于建立正式制度影响的长效机制,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8],促成大学生节粮意愿与行为的一致。

2.3 粮食节约的非正式制度有所偏失

非正式制度是在人们相互选择和磨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式制度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式制度产生影响。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对人的影响和制约更加强烈且易于接受,对人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潜移默化的。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偏失会使得粮食节约行为的实施受阻,影响在粮食节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就将造成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产生较大程度的悖离。

2.3.1 就餐环境不佳致使大学生节粮行为难以践行

就餐环境包括食品质量、服务水平、餐具用品种类、就餐氛围等多种因素,大学生在不同就餐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节粮意愿及行为,如在家就餐造成的粮食浪费要比在外就餐造成的浪费少。物质主义消费观念在大学生中间还比较普遍,没有良好的就餐氛围就会导致产生更多的粮食浪费,就餐环境越差,越容易产生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因此,打造良好的就餐环境是避免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关键一环。

2.3.2 价值观不同导致大学生节粮意愿产生偏差

众所周知,价值观对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的不同,正确的价值观通常具有较高的节粮意愿,同时也会有较高的行动力;倘若个人价值观不正确,则节粮意愿较弱,就会产生粮食节约意愿低,粮食浪费严重的情况。

3 制度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提升路径

3.1 坚持粮食安全教育与节约粮食实践一致的策略

社会风气和习惯对人们有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大学生粮食安全与节约意识培养的关键一环,应当积极通过各种实际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爱粮节粮教育,把粮食安全、节约意识等方面的概念灌输到每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通过实行素质教育的方式,把大学生个人节粮爱粮行为同考核成绩放到同一重要程度,不断通过开展有关节粮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良好的节粮氛围中深刻明白粮食安全教育与节约粮食实践的重要程度,推动构建健康的节粮氛围。同时,社会上也要积极宣传“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节粮减损”、“光盘行动”等相关节粮爱粮活动,积极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价值观念,积极营造节粮爱粮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勤俭节约美德蔚然成风。

3.2 制定和完善粮食浪费治理的正式制度

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正式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制定和完善正式制度对解决现实意愿与行为矛盾起到正向影响。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粮食浪费治理的正式制度才能缩小粮食节约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差距。具体来看,政府应当依据“于法有据、依法有序”的法治理念,强化粮食安全意识,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良法促善治。在餐饮消费上,加强制度约束以建立长效机制,坚决抵制餐饮浪费行为。同时加大对约束粮食浪费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利用网络数字技术等传播途径,提高群众中的节粮正式制度普及度。

3.3 形成粮食浪费治理多元协作模式

粮食浪费治理涉及到不同类别的人群,需要政府、社会及个体共同构建起粮食浪费治理的多元协作模式。政府首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省,做粮食节约的好榜样。针对餐饮行业粮食问题的监管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活动,绝对不能徇私舞弊,严格打击浪费粮食的行为。提高群众对节约粮食及其相关法律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加强政府同社会不同监督主体的协作能力,构建与完善节粮社会监督体制。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监督体制中的重要力量,营造粮食安全、珍爱粮食的社会氛围,使得公民形成节约粮食的社会责任感。

3.4 培育和优化社会自发粮食浪费治理的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虽然是社会自发的内生制度,但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体间互相构建。社会自发粮食浪费治理的非正式制度在培育过程中应当紧密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一方面,个体应当借助多种形式来主动向周围人传达粮食节约必要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社会应借助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文化习俗等载体传播节粮爱粮的价值观念,通过自发的、公众接受性强的途径构建与完善粮食节约教化体系,将节粮的意愿与行动分别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逐步强化大学生参与粮食节约的光荣感,从而减少粮食浪费,使得大学生节粮意愿与行为保持一致。

猜你喜欢
节粮节约粮食节约
节约粮食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幼儿园开展节约粮食教育的途径和意义
一家“智慧”养鸡场De节粮账
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
#西安将日常节粮纳入学生素质评价#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节约
节约
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