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2021-12-22 19:48黄娟冯莉莉赵永梅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8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通气住院

黄娟,冯莉莉,赵永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重症医学科,河南 郑州 460000)

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机械通气为ICU 呼吸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但长时间有创机械通气可引发患者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致使患者无法尽早脱机,即使出院后也可能存在功能障碍、肌无力等情况,影响其预后[1]。因此,临床认为有必要在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顺利脱机,加快患者恢复[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ICU 收治的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5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 例。实验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55~80 岁,平均(65.33±6.84)岁;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0 例,Ⅱ型15 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龄56~78 岁,平均(65.41 ±6.90)岁;呼吸衰竭分型:Ⅰ型9 例,Ⅱ型16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机械通气参数,并对撤机可能予以评估;定时行翻身叩背、气道湿化,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行心理安抚,以提高患者配合度;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①每24 h 评估1 次患者肌肉、关节活动能力,并结合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动态调整患者运动强度及运动量,以利于患者运动耐受性与稳定性的提高。②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时,可抬高床头30°,在床上予以患者肢体、肌肉按摩等。③待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后,可予以坐位训练指导,并指导患者进行上下肢肢体活动,每次20 min,每日2 次,以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同时,结合患者康复情况予以早期抬腿训练,并可于饭后坐轮椅进行训练。期间,可结合患者耐受情况行轮椅上踩脚踏车训练,可结合患者下肢肌力与耐受度行床旁协助站立训练,并逐步过渡至自主扶床站立。④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行振动排痰,并行呼吸肌训练,以确保呼吸道畅通。在患者进行床边、离床活动时,强化保暖措施,以免感染加重。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呼吸功能、住院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呼吸功能指标包括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气道峰值等。②住院临床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③并发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声带损伤、口鼻黏膜损伤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功能干预后,两组的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均高于干预前,气道峰值均低于干预前,且实验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 <0.05。

2.2 住院临床指标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住院临床指标比较(,d)

2.3 并发症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8.00%(P <0.05)。见表3。

3 讨论

呼吸衰竭即肺组织换气、通气功能障碍引发的代谢异常、生理功能紊乱,临床多需经机械通气来建立气道口、肺泡间压力差,使患者获得正压呼吸支持,从而缓解病情[3]。在行机械通气前期,为使机体脏器耗氧量减少,确保机体重要脏器获取足够氧气进而使其功能得以恢复,临床需予以患者镇静处理,使患者呈休眠状态,因此较易引发神经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微循环功能,损伤微血管功能[4]。为避免上述情况对患者肌力、肢体功能造成影响,强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的潮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均高于对照组,气道峰值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在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即经被动或主动运动训练抑制患者肌肉萎缩,使患者骨骼肌肌力增强,并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减轻患者微血管受损情况,进而改善患者局部血液流变情况。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患者经运动可加深、加快呼吸,从而改善腹肌、肋间肌及膈肌情况,进而缓解患者呼吸功能障碍[5]。同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早期行被动翻身,并逐渐行坐起、移动等来强化患者的自主运动能力,使患者肢体、受压处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以提高患者局部新陈代谢、神经敏感性,从而减少患者废用性肌萎缩、压疮的发生;另外,患者经训练可确保呼吸肌功能持续保持,以加快痰液排除,进而使肺功能得以提高[6],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确保脱机成功。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ICU 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功能,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通气住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