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学前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021-12-22 07:35方琳宇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文化产业 2021年33期
关键词:剪纸线条民间

方琳宇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文章对民间剪纸艺术与学前美术创作的契合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元素中的样式造型、线条组合、色彩搭配等进行重新剖析和提炼,以便为学前美术创作教学提供借鉴,指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更富艺术感染力的学前美术作品,以期多元地传承、拓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我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并培育出了各具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融合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了剪纸艺人对情感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丰富多样的剪纸艺术形式为多领域的艺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借鉴。这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促进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应用于学前美术创作的契合点与意义

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和知识的艺术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艺术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民间剪纸艺术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风格特征,属于平面造型的艺术形式,其通过不同类型线条之间的密集组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气质。民间艺人以其独特的主观意识角度,突破客观现象的表面真实,重构了“理想”的审美标准[2]。民间剪纸造型通常使用阳剪法、阴剪法、剪刻混合法等手段来呈现,民间艺人对现实素材进行提炼取舍、变形加工,用程式化的线条图式进行归纳组合,在空间、明暗、色彩上尽量压缩简化,色彩上呈现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艺术元素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因此,研究剪纸艺术元素,借鉴其精髓,能够为学前美术创作提供很好的“养料”,将其应用于指导儿童美术创作中能起到很好的启发、补充和提高的作用。

民间艺人对剪纸有着惊人的执着和追求,她(他)们往往在手随心动的创作过程中“剥离”自我,这种“剥离”即是丢弃影响思维和创意发散的功利,以一种最纯真质朴的“本真”状态进行创作[3]。在具体创作中,民间剪纸艺术中的艺术造型个性强烈,其夸张生动的表现源自剪纸艺人的主观情感[4]。剪纸艺人常常把不同时空的事物放在同一时空表现,以展现其更为洒脱、奔放、朴素的思想,这与儿童天真、烂漫、活泼的天性相契合。剪纸艺术虽然抽象性强,且比较夸张,但其简朴的风格,与儿童艺术语言相符,适合儿童艺术创作的需要。

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元素的剖析、提炼,并将其应用于学前美术创作教学中,可以使创作具有多样的形式,丰富儿童美术创作形式的言语表现力,这有利于儿童在美术创作时具备充足的艺术积累和艺术“养料”;有利于儿童告别空洞苍白的“想象创造”,让他们在艺术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发挥潜在的创造力,形成持久的兴趣[5]。

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学前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儿童美术创作的表现力。剪纸艺术运用意味深长的艺术元素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影响着儿童艺术作品。同时,剪纸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涵可以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升文化素养。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学前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对我国剪纸艺术的拓展和延伸,对丰富学前美术的教育和创作,对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学前美术创作中的借鉴性

剪纸艺术元素中的样式造型在学前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借鉴

基于剪纸艺术发展历程,以代表性艺术家及其典型作品为分析对象,从民间艺人感性的经验作品中提取理性的造型元素。如剪纸艺人倪友芝作品《迎亲》(图一)使用阳剪法以重复出现的简化人物形象构成画面主题,其只在细节上稍作变化,画面上方左右两边平面化的新房和对称式的喜鹊,使得画面充满节奏感和喜悦之情。山东艺人刘广君作品《母与子》(图二)对称的图像、夸张的眼睛、简化的手脚、哭闹的孩儿、温柔的母亲跃然纸上。陕西艺人王兰畔《凤凰娃娃》(图三)对称式的构图,返璞归真的人物造型,背景与人物的结合,都丰富活跃了画面[6]。剪纸的纹样、图案,通常会使用夸张的手法来改变形状,并有一个相对强烈的抽象寓意,其形式简单、质朴、活泼,给人以生机感;古朴的图案,具有传统的审美价值[7]。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风格的剪纸特色,或粗犷或灵动或朴实,但剪纸艺人的心性使然,其作品都彰显着艺人的童心,童趣。艺术作品简化了物象的纵深感,增加了造型的趣味性,或夸张或怪诞或稚拙。从理论上探讨剪纸艺术中的造型特色,探讨其造型元素与儿童美术造型的共通之处。“去异求同”“化繁为简”,梳理各自的相同点和差异之处,以汲取其中适合学前美术的“养料”。剪纸艺术往往强调大胆的取舍、神似重于形似、意象重于具象等创作手法,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可以着重强调夸张生动的形象,分析其或稚拙有趣,或憨态可掬,或轻松灵动的造型,以及其所具有的装饰风格特征;将这些元素应用于学前美术创作,可以增加学生欣赏与分析的能力,以及丰富学前美术创作中的形象塑造。

剪纸艺术元素中的线条在学前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归纳应用

儿童擅于用线表现画面,然而儿童的线描作品多出于随手画,多数儿童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过于凌乱,并不具有情感特点,也不存在对童趣的展示。借鉴剪纸艺术中以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等手段为基础的线条,学习民间艺人剪纸线条的流畅度,繁而不乱,千变万化,常见的纹样剪法有锯齿法、月牙法、涡状法、鱼鳞法、波浪法等。福建、山东等地的剪纸就以细腻繁多的线条表现画面著称,如《滴水记》(图四)人物就以线条为主,其充分运用线条纵横交错的疏密关系进行搭配组合,画面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捉虾记》(图五)以线条的粗细区别其主次关系,合理利用了直线条和曲线条的不同张力,作品诙谐有趣。《媳妇骑牛》(图六)牛身重复密集出现的锯齿纹增添了画面的装饰性,而人物线条简单有序,线条的繁复与简约实现了完美结合[6]。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线条的研究,并加以归纳和组合,采用重复、叠加、条理、排列、打散、移位等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构成手段,实现在传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融合,对线条进行合理组合,增强其作品表现力,应用于学前儿童画线描创作。

剪纸艺术元素中的色彩在学前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借鉴

李广元在其编写的《色彩艺术学》中指出:“在色彩学中纯色的单色性是人类原始的色彩属性。”民间剪纸作品里充满着艺人对生活的炙热情感,高纯度的色彩应用大胆、概括、和谐,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民间剪纸口诀有“红配绿一台戏”“红配黄,亮堂堂”“黄驹配紫鞍”“蓝配紫丑个死”“紫是骨,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简洁巧妙的色彩归纳反映了民间剪纸艺术朴实科学的色彩观,其虽是一种浓郁淳朴气息的乡土文化,但却投射出诸多现代色彩学的理念。艺人在剪纸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中的色相搭配、纯度穿插、明度对比以及面积分布,充分发挥出色彩的应物联想、色彩的情感迁移、色彩的象征寓意等色彩心理的作用,把色彩中红的喜悦、绿的谐和、蓝的清新、紫的深邃、黄的辉煌以及橙色都运用到了极致,在色调高度和谐的基础上,建立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并考虑到色彩的因素,对其进行区域的分布和构成的搭配。河北和浙江的染色剪纸是最有名的,山东亦颇负盛名,作品《麻姑献寿》(图七),红与黄的穿插呼应,人物与云彩的冷暖对比,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贺寿的喜庆场面。作品《凤求凰》(图八)以灿烂的黄色为主调,以红色衬托,以蓝色、绿色小面积装饰,既把握了整体暖色调,又用冷色点缀,均衡了画面色彩氛围[8]。热烈的色彩符合儿童用色活泼大胆的特性,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中色彩元素的研究,汲取其色彩搭配的“养分”,强化学前美术创作教学中的纯色巧妙搭配关系,有利于学生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儿童美术作品。

将样式造型、线条组合、色彩搭配等民间剪纸艺术元素进行重新剖析和提炼,进一步应用于学前美术创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更富艺术感染力的学前美术作品,为传承、拓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及实际应用。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专家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挖掘其相关的材料、作品,并进行收藏、记录;同时作为教育的第一步,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传播剪纸文化传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此外,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作品的分析与归纳,研究剪纸艺术的特点,挖掘其中所能应用于学前美术创作的元素,丰富学前美术的表现语言,这有利于开启学前美术创作的新表现方向,可以更好地指导学前美术实践,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融合发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打造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美育环境相融合的美育格局。

猜你喜欢
剪纸线条民间
剪纸
线条之美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烧脑的线条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