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的教学模式初探

2021-12-22 08:46吴红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兴安岭桑娜教学内容

吴红星

统编本教材的选文篇幅都相对较长,内容丰富,契合了主编温儒敏先生倡导的“大量阅读”理念。教师就需要从教学基本规律、应然原则和适切策略入手,避免长文信息的干扰,直击要核,突显长文的教学价值,积极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一、紧扣认知特点,依循长文短教的基本规律

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常常都是依照“整体感知”“局部细读”和“回归整体”的自然规律。课文再长,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鲜明的表达中心和结构特征。因此,教学长文,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不变的,教学的基本板块和模式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为例:

首先,整体感知,即要能够从文本整体性视角对课文描写的内容、呈现的结构、语言的风格形成初步的感知与触摸。这一板块的教学,可以从这几个层次展开:其一,紧扣课题,一方面通过资料介绍小兴安岭,对描写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另一方面紧扣主题词“美丽”,对课文所着力表达的中心形成感性定位;其二,概括内容,知道作者依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紧扣课题,展现其“美丽”之处;其三,联系旧知,结合本单元前面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海滨小城》,再次夯实和巩固总分总结构,以落实对课文的整体性感知。

其次,局部细读,即聚焦文本主题的核心之处、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品味和实践,做到该教的重点教,该舍的坚决舍,有选择才能让学生学得更通透。针对这篇课文的结构和内容特点,教师紧扣春夏秋冬四季并列的分写关系,采用了以“春”带“三季”的局部细读模式,着力聚焦描写春季的语段,引导学生紧扣“抽”“长”等关键性动词的表达效果,感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通过想象再现的方式,化语言为画面,感受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自主、细致品读其他三个季节,将局部细读落实到位。

最后,回归整体,这不是对一开始整体把握的机械重复,而是利用学生初读和细读之后的体验收获,以总结、归纳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解读形成质的提升。由于经历了细读,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尤其是小兴安岭的特点有了深入的感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的总起和总结的语句,认识到总起和总结绝不是标签式的口号,而是对分写内容的统领和回归。比如总起语段突出“树多”,这是小兴安岭作为森林的最大特色,更为分写的四个季节特点形成了铺垫;总结部分有将小兴安岭定位于“宝库”和“大花园”,这是对四个季节中花之美丽和资源丰富的总结。由此,学生不仅对文本内容形成了再次感知,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对“总分总”结构的体认。

二、遵照应然原则,研制长文短教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没有适切的教学内容,不管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无济于事。”对于信息量大的长课文,课堂教学不可能一网打尽,必须要从文体、课后和原始学情等维度研制出适切的教学内容,从而避免“面面俱到其实是一点不到”的尴尬。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就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长文,如何精准地研制其教学内容呢?首先从文体角度来看,这是一篇典型的小说,从小说三要素极其关系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无外乎三个维度:(1)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初步感知桑娜的勤劳善良;(2)品词析句,感受环境,反衬桑娜的高贵品质;(3)聚焦言行,深思细读,洞察“穷人不穷”的主题;其次从学情来看,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学习小说,之前的阅读和本单元的前一篇课文,都已经对小说的特点烂熟于胸。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教师要珍视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该放手处要放手,比如情节的梳理就不要作为单独的板块进行重点教学,而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性学习,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品味环境和人物言行细节上;最后,关注课后习题,这是编者从文本自身特点、语文要素设置情况和学生认知需要等多个维度出发,精心编制的助学系统,旨在为教师之教提供方向,为学生之学提供抓手。《穷人》这篇课文设置的练习主要包括:(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3)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爱描写对于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其中的作用;(4)小练笔:课文中“两人沉默了一阵”,桑娜会想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这样的练习不仅关注了文本小说的文体特点,同时对应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即“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鉴于上述分析,教师综合性考量文体、学情、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将教学内容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文本内容,通过概括,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利用在前一篇小说《桥》中的学习经验,关注圈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以反衬的方式来感受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3)聚焦人物的言行细节,尤其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并搭建小练笔,对课文中的留白进行补充。

有了这样的删选和研制,即便小说再长,教学所把握的关键点都不会发生变化,所研制的教学内容也是最适切的。

三、形成基本模式,选择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篇幅一长,阅读的方式就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全部细致品读不切实际,教学时间也不允许;全部快速默读,始终只能蜻蜓点水,而无法真正进入文本的内核世界。因此,对于长课文的教学,教师要依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整体内容以及梳理制作竹节人的方法时,就可以尝试运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收集相应的信息资源;而在感受竹节人给童年带来的快乐时,就可以采用品味细读的方式,让整篇课文的阅读做到张弛有度,既加快了阅读的节奏,又深入地体悟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蕴藏的情感意蕴。

无论文本的篇幅怎樣变长,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终极目标并没有变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就需要充分凸显叶圣陶先生强调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理念,开掘教材课文中的范例价值。因此,教师就需要从篇幅较长课文中,遴选出最值得学生品味、借鉴和内化的写作方法和范式,鼓励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和思考。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叶圣陶依照移步换景的要求,分别描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游览经历,每到一处,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这一景点的特点。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不折不扣的长文,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很多学生对游记都有一种认知上的误解,即只要将景色描写出来,貌似就完成了游记的效能。如果这样,游记还有什么价值,不如摄像机直接拍摄来得直接、真实。为此,作者还在描写景色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避免了游记就是客观还原和景色的的弊端,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范例支撑。只要能够从长课文中开掘出契合学生认知的范例资源,就能为学生的品味和内化迁移,提供契机。

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应从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学生的原始学情、认知规律等方面展开探究,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新区小学)

责任编辑刘妍

猜你喜欢
小兴安岭桑娜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穷人》梗概
小兴安岭重点林区食叶害虫种类调查与多样性分析
桑娜一家“穷”吗?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低山丘陵区云冷杉林生长状况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