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中国种业遇到的“卡脖子”问题

2021-12-23 09:06佟屏亚
种子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卡脖子种质种业

佟屏亚

自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命题之后,如同向中国种业发出嘹亮的进军号,让种业人士肩负起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感。2021年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局之年,通过频频会议、专家献言以及媒体报道,围绕着解决中国种业“卡脖子”问题出现许多观点和建议。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力度

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以“种业使命,南繁未来”为主题,共商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共谋种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认为,种质资源管理和利用不力是种业“卡脖子”首要问题,要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加快资源普查和抢救性收集,推动资源登记和交流共享。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创制有突破性的种质,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万建民院士认为:“丰富的种质资源是优质品种选育的前提条件,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与利用则是品种创新的基石。当前的首要工作是充分进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快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行动。但只是把这些资源收集起来不是我们的行动目标,关键还需要加强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深度发掘重要性状基因及其有利变异,强化满足育种家所需求的新种质创制,提升优异种质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

有专家指出,防止种质资源流失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大量的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一是官方交换。主要是在所谓“互惠互利”基础上进行的资源交流,每年对外提供作物种质资源1 400份(次)。二是“合作研究”。有些科研人员以合作研究为名,“公开”地携带各种珍稀农作物种质资源出境。三是商业行为。外国(或境外)公司或科研机构通过收购、合作、考察等方式获取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或野生亲缘植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隐秘进行的,甚至是偷窃和走私,从中谋取商业利益。这种组织和个人被国际社会指摘为“卖国”行为。

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种业治理体系

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国际上,种业巨头无一不是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发展壮大的;世界种业强国也无一不是知识产权保护强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护,种业创新就会落空,就会出现“谁搞原始创新,谁就是冤大头”的恶性循环。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各种措施密集出台。种业翻身路径千万条,抓住知识产权“牛鼻子”是第一条。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指出:种业界对假冒套牌、仿冒仿制等乱象反响强烈。2016—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从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权的纠纷案件占比就超过了80%,种业侵权事件明显增多,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十分迫切。培育一个周期长、成本高的优秀品种很不容易,换个包装、套个牌,就把花了很大功夫、付出很大代价培育出的品种轻而易举地盗走了,没有人愿去创新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整治行动的当务之急是开展全面摸排检查,突出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和关键时节,对种子基地、企业和市场开展全面彻底的检查。要严把“三关”:一是基地关,重点检查制种基地生产备案、委托合同、品种权属来源等内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转基因种子、盗取亲本、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二是企业关,严查生产种子质量、真实性等。三是市场关,在用种高峰期,加密种子市场检查频次,严查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电商渠道种子经营行为监管,确保生产用种安全。

要积极探索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实质性派生品种是对原始品种进行简单修饰后育成的衍生品种。在这种制度下,派生品种可以申请获得品种权,但在生产销售时要征得原始品种权人同意,并按合同约定给予商业回报。这项制度建立了利益分享机制,将对有效激励育种原始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科企合作”,打好种业翻身仗

4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科企合作暨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产业化论坛”上,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说:“国家支持科企合作,打好科研翻身仗”;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发言:“科企合作协议的签订,真正让科研单位的成果在企业开花结果”;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负责人李成贵认为:“科研单位创造价值,企业扩大价值,农民收获价值。”

2015年以来,国家进行品种审定制度改革,除保留原来的国审、省审制度之外,增加了绿色通道、引种备案、联合体渠道等,玉米新品种放量通关。据农业农村部资料,2017年通过国审玉米品种171个,2018年国审516个,2019年国审547个,2020年国审802个,2021年国审913个,持续创造玉米品种审定新高。

实际上,“科企合作”这个口号早已被全国种业奉为经典、遍地开花了。“科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种子企业的主要生存业态,依靠购买品种权扩大经营范围获取资本优势。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科企合作”,目的是为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排忧解难,让科研单位的成果在企业开花结果。种子企业依靠“科企合作”从科研单位购买品种权,最终将使种子企业放弃科技创新而被引向“科企合作”,成为一家完全依靠批发兼营销的“种子超市”。

时过境迁了!今非昔比了!审定玉米品种批量问世,售价也急剧下降甚至“跳水”了。從网上查询或微博搜索,现今农业科研院所公开叫卖新品种营销权的广告多了去了,尽管通过网媒直播会、现场观摩会宣称自家的新品种“超过958” “胜过335”,但原来可与黄金比价的新审定品种狂跌至“白菜”价,吆喝着十万二十万元都无种业老板问津了。

实现高端蔬菜品种国产化路在何方

目前我国蔬菜种植面积0.23万hm2,总产值2万亿元,不仅自家的菜篮子丰富多彩,而且大量的蔬菜出口国外,全世界的蔬菜产量有1/2来自中国。从蔬菜产业的贡献来讲,它以10%的面积创造了近40%的种植业产值,尤其是高端蔬菜产业,年产值超过9 800亿元,长季节栽培番茄、彩椒等高端蔬菜产品产值超过3 000亿元。但我国高端蔬菜种业受国外优势品种的强力冲击,每年要从美国、荷兰、法国、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国进口番茄、甜椒、水果黄瓜等高端蔬菜种子的贸易额超过20亿元,进口品种的产值超过3 000亿元。在高端蔬菜生产上,国外公司的品种占有很高比例。其中,长季节栽培的辣椒和茄子、樱桃番茄、水果黄瓜、青花菜、胡萝卜、菠菜、洋葱等种子85%以上来自国外。我国蔬菜种源“卡脖子”问题广受关注。

为破解蔬菜种业“卡脖子”问题,2021年5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高端蔬菜品种国产化”启动会召开,吹响了我国蔬菜产业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号角。蔬菜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两年内培育设施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优质高效高端蔬菜品种30~40个,在品质、抗病、抗逆等性状方面与国外进口品种相当或更优,各类高端蔬菜品种替代国外品种比例平均提高5%;到2025年自育高端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平均达到30%以上,逐步实现高端蔬菜品种国产化。

种子企业必须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登海种业董事长李登海提交一份“关于种业科研创新的建议”提案,呼吁缓解种子企业科研人员流失现象:“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到田间地头做科研,更愿意待在城市里,一些种子企业科研人员流失严重。”李登海建议:种子企业必须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评价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打赢种业翻身仗。

新《种子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科技人员交流,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到种子企业从事育种成果转化活动;鼓励育种科研人才创新创业。”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发文《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种发〔2016〕2号),“鼓励科研院所骨干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在企业服务期间,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权利,参与科研成果权益分配”,表述谆谆,应者寥寥。

科研人員为什么不愿意“进入企业”?众所周知,现今90%以上的种质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吃着“皇粮”,享受着巨资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提成,某些稍有作为和能力的,还有晋升研究员、挂冠院士以及荣任所长、院长或政府官员的机遇,还有多少人愿意进入种子企业兢兢业业培育品种呢?

在品种为王的时代,育种研究必须成为种子企业核心竞争的主体。种业老板感叹最难办的事是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特别是在民营种子公司,引进科技人员晋级升职更难,这就影响了种子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育种队伍。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很重视形象和名誉,名不正则无位份,为此也不愿意埋名到民营种子企业工作。通俗地说,就是种子企业老板难以巨资建立科研育种平台,培育自主产权品种,全靠“科企合作”从科研院所购买品种维持市场营销,造成种子企业“大的起不来,小的死不了”局面。种子企业怎样才能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这才是今天种业最严重的“卡脖子”问题!

猜你喜欢
卡脖子种质种业
山西新增2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本期导读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本期导读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加快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扎实开展种质资源登记
花生地方品种骨干种质的遴选
农业部:深化科企合作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发展
汪洋在北京考察现代种业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