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的理想面貌

2021-12-23 04:25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方鸿渐陈道明徐悲鸿

什么是理想中文艺工作者的模样?也许,由于领域有别,风格迥异,我们无法画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画像。但是,从这些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淡泊名利、记录时代、扎根生活的面貌中,我们不难窥见理想的面貌。

良叔

有记者曾采访陈道明,问他当下演员和他们那个时代的,有什么区别?陈道明直言不讳:“现在有些演员,对演戏这档子事儿,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

演戏还要敬畏?是的。1988年,陈道明出演溥儀,将其一生的痛苦懦弱、奋力挣扎,展现得惟妙惟肖。

其实,最早《末代皇帝》的主角,定的是姜文。后来制片人觉得年轻俊朗的陈道明,更符合溥仪的气质,才换了角。陈道明也没辜负自己的运气。为了演好溥仪,4年时间,他日复一日地翻阅相关文献,推敲溥仪的内心世界。终将溥仪一生的起伏跌宕,精准演绎。让《末代皇帝》叫好又叫座。陈道明也凭此剧,获得“金鹰奖”和“飞天奖”两项大奖。

人红是非多,很多业内人开始质疑陈道明的演技,说他的形象就只适合溥仪,戏路太窄,没什么前途。导演黄蜀芹也是这么觉得。彼时的她,正准备开拍《围城》,谁来演方鸿渐是个大难题。不能找太阳刚的,也不能找太奶油的,这演员得“恰到好处”。有人推荐陈道明,她直接否掉了。

直到一次会议,陈道明也来参加。黄蜀芹瞄了他几眼,看到陈道明半张着嘴发呆,似笑非笑。一个声音浮现出来:“这不就是方鸿渐吗?”她很快联系到陈道明。本以为一拍即合,可陈道明却怂了,不敢接这部戏。因为他读过《围城》,认为这是一部深刻的戏,方鸿渐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而他,目前还驾驭不了。

黄蜀芹也很轴,直接放话:“目前不行?那我就等你,你什么时候行,我们就什么时候拍!”就这样,陈道明被赶上了架,成为了方鸿渐。陈道明压力很大,短短10集的《围城》,他战战兢兢地拍了8个月。在演技上更是下了死功夫。为了展现方鸿渐酸腐的气质,他日日夜夜找人陪他,尖声尖气地练“上海普通话”。为了体会“时代气息”,他大夏天穿着民国长衫,戴着圆眼镜,在家里踱来踱去。

据说,某日陈道明在家里叨叨地念着台词,后背都被汗浸透。太太怕他中暑,想帮他脱长衫,谁知陈道明脱口而出:“你要做什么,苏小姐?(围城中的女主角)”此后,电视剧《围城》获奖无数。就连《围城》的原书作者时年80岁的钱锺书老先生,都特意给陈道明写了一封信,说:“你让我看见了一个活着的方鸿渐。”

然而,陈道明并没止步于此。他不断塑造各种人物,不断推翻“戏路窄”的说法。饰演《康熙王朝》的康熙,霸气威严,堪称经典;饰演《一地鸡毛》中的小林时,心有不甘的小市民形象,呼之欲出;饰演《我的1919》中的顾维钧,气节铿锵、睿智缜密;饰演《一九四二》里的蒋介石,阴暗城府、满怀权术……

陈道明曾说:“演员不能只带脸进现场,一定要带着脑袋进现场,因为演员不是演脸的,而是演心的。”

“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对于演戏,陈道明始终敬畏而虔诚,这也许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麦坦

上小学时,金承志的一位家教老师给他读了《孟子》,并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一套《说岳全传》。看完之后,他又怀着兴致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天母亲回家,看见他放声大哭,问他怎么了,他说:“刘备死了!”母亲哑然失笑,说:“刘备早就死了。”

金承志把年少时古典中国曾经带给他的感动和回忆,都写到了第三部套曲《白马村游记》的歌词里。在套曲之二《竹马》中,“三英战吕布,飞龙斗蛤蟆”一句,来自《三国演义》中刘备、关云长、张飞三兄弟大战猛将吕布的第五回;之四《渡口》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词则是来自曹操名作《短歌行》,而开头的女高音领唱扮演“女鬼”这一设计,灵感来自南方民俗中的“水鬼抓替身”的故事。

金承志在词作方面除了引用中国古典诗词,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互文、化用和改写。在《泽雅集》之六《湖上》一曲中,“两三点,蓑衣不用/四五阵,小案还平”一句,化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山道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湖上》最后一句中,“击桨而歌,却闻故人阮咸音”则是一次用典,以竹林七贤阮咸宁可一人喝酒弹琴,也不愿与庸人来往的典故追古抒怀,表达彼时类似的心境。

三部套曲中,唯一一个稳定出现的元素是“山”。山的意象,是联结古代和现代、诗人和作曲家的交汇点。“山”的意象从唐代起,就成为文人表达宇宙观和世界观的载体,在音乐中,金承志与古人似乎走到了一起,以山为起点看世界。

《泽雅集》的山,是故乡的小山,作曲家的视角是站在山上看山,视角向内;到了《落霞集》,山变成了一座“海中之山”的孤岛,站在岛上看陌生的世界,视角更孤独,却更开阔;到了《白马村游记》,视角由静止变成了移动的,主角由水中登山,从山上看天空,发现宇宙之大,世界之小。

除了在音乐创作中加入了故事情节、典故和方言,金承志在作曲方式上也有新尝试。《白马村游记》之六《西山雨》是他最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其旋律在一个八度后连续下行之中,加入了风声、雨声、鸟鸣、猫叫、羊吠和人声的音效,再加上舞台演绎的现场,形成了梦境、呓语般的交感。

金承志说:“我想要观众打破一个边界。音乐厅不是一个只能够唱歌的地方,它可以用一切去表达,无论是形体、语言、对白,甚至是走路,都是音乐的一部分。没有人能说音乐只是固定的音符,音乐可以是一句对白,一声咳嗽或叹息,是台上和台下共同制造出来的环境。”

金承志让合唱变得如此快乐,这种快乐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欣赏层面,让表演者和听众在短短两个小时里放空自己,忘记一切,沉溺在音乐创造出的“乌托邦”中。

哑河

1988年,摄影师肖风和导演张军钊在新疆天山拍电影,肖风从镜头里发现,数公里外的雪山上一个小小人影的走动破坏了画面构图。雪山上空气稀薄,积雪深厚,那个人走得很慢。肖风等不及,就用长焦镜头推上去,他惊讶地发现,这似乎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邓伟。他大惑不解,用大喇叭高声地喊:“邓伟!”一个多小时后,邓伟艰难地走了下来。“你一个人在雪山上走什么呢?不是有病吧?”两人随即就问。

“我在磨炼我的意志,因为我要开始干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了。”邓伟极其认真的回答引起了同学们一阵善意的哄笑。

老同学张艺谋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但他的心里忽然多了份深深的感动,他知道邓伟说的是实话,并且知道邓伟为何成为聚会中唯一落泪的人。“在他经历了长久的孤独和艰难之后,在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坎坷之后,只有童心、痴迷、真诚不变。”

邓伟出名,在于拍出了许多时代名人的经典一面。大二那年,邓伟来到钱锺书家门口,前两次敲门请求拍照都被杨绛女士拒绝,第三次敲门,钱锺书亲自拒绝了他。邓伟在门口一站就是一上午,钱锺书说:“我们商量一下吧,你已经在这里呆了一上午了。看样子,我是说服不了你,你倒是要说服我了。”破例答应了拍摄请求。

这是钱锺书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在他的许多著作里,读者经常会看到这张流露着淡淡微笑的脸庞。当时,邓伟把照片拿给他,他沉默地看了很久,最后说了一句话:“这就是我。”

除了拍摄名人,他也通过拍普通人来记录时代。2009年,“城市記忆北京人”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出了邓伟的85幅作品,既有航天员杨利伟、劳模李素丽等精英,也有在这个城市里劳作、生活的普通人。

在希腊,有记者问:“你拍过那么多的名人,你对普通人是否是粗糙地对待的?”“我对拍摄普通人也很认真。并且,我从不愿把名人形容成高山,我们不要仰视他们,因为他们只是些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的普通人。”邓伟如此回应。2004年,邓伟在中国美术馆布展时,有意把画框挂得比较低,接近于眼睛平视的位置。他说,这样可以让普通老百姓以平视的方式和平常的心态来看这些名人,感受体验人类共有的情感与精神。

他曾拍了一个修自行车的人,最初人家不愿意,说:“我就是一个‘趴马路’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我知道你是拍名人的,拍我有什么用呢?”邓伟平和地站在旁边,观察,交谈。发觉要修车的人过来,他就拿起凳子让他们坐。后来他对邓伟说:“你在大学当老师,我有一个女儿要考大学,想你帮忙指点一下。”有了共同话题,拍摄就顺理成章了。“拍摄原来如此不容易!”这是修理工最后留给邓伟的话。

邓伟曾说:“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我是一个讲究完整、细致、认真的人。首先进入我镜头的人是感动我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是美和值得信赖的,他们都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我在摄影中收获了感动和美好,我希望继续用摄影感动世界。或许,并不是每个瞬间都有记录的价值,但打动过我的每一张面孔都值得永远珍藏。”

贾姗姗

1912年,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1919年爆发了一系列学生游行,呼吁用民主和科学拯救中国。同年徐悲鸿赴法国巴黎学习美术,探索变革的理念。

一幅画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透过这幅画,他仿佛看到了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并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了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回国后的他,绘制了中国美术史上第一幅叙事性油画《田横五百士》。画中所描绘的是500名战士为农民起义领袖田横送行的情景,不肯向汉称臣的田横守义不辱,最终决定自杀。此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徐悲鸿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来鼓舞当时处在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受列强欺辱的民族。

画面中充满悲凉的意味,同时又充满了徐悲鸿的个人色彩。此画的画风深受法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不仅从构图、色彩、造型上继续沿用了欧洲古典油画传统的表达方式;更可贵的是,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不仅没有拘泥于古典的传统作法,还突破了欧洲古典油画传统的束缚,塑造了大量不同于他以前的,特别是留法期间就已成熟的作品人物形象。使画面有了新的视觉感受,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油画的民族化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

画面中人物的形象都取材于亲戚、朋友和学生;主要人物则使用了他自己的形象、女儿的形象、看门老人的形象,表现各种不同阶层且有不同性格的人。这幅画以历史为题,借古喻今。他认为不能仅局限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思想的简单表述;其更多的意义是希望巩固社会地位,发扬自家学术主张,用艺术团结起整个民族。

徐悲鸿选取了写实主义,这完全超脱了传统,为中国美术开辟了新的方向。徐悲鸿寄托政治诉求的现实主义风格引发了整个民族的共鸣,影响深远。

1941年的秋天,国内的抗战正处于与日寇战略相持的关键时期。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日寇占领了长沙。消息传至槟城,徐悲鸿心急如焚,彻夜难眠,于是趁着月色,饱蘸浓墨。一幅纵长326厘米,横宽112厘米的《奔马图》一气呵成。他曾经说自己虽不能像一个战士一样,手拿步枪到战场上杀敌,但是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他要尽自己的责任。

他的马完全是用中国的墨画出来的,墨是中国传统文人和艺术家表达的重要媒介,徐悲鸿借此向饱受战乱之苦的同胞传达了这样一条信息: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将延续下去并重获新生。所以他在这些奔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情感,用它来象征忠实和勇敢,一往无前奔向胜利的信念和决心。

猜你喜欢
方鸿渐陈道明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让拒绝有温度
陈道明“找抽”
《墨猪图》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陈道明的“道歉卡”
徐悲鸿的底线
陈道明越俎代庖
方鸿渐与贾宝玉的围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