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浅析

2021-12-23 04:08唐金成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安全生产

唐金成

摘 要 茶叶在我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具有悠久文化和消费传统的特色农产品。独特的资源优势也使我国茶行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首屈一指,但是国际市场在选择我国茶叶产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提出了更严苛的技术要求。通过剖析我国茶业发展中的问题,讨论茶叶安全生产环节,提出科学改进措施,旨在促进我国茶产品能够安全生产,茶行业能够行稳致远。

关键词 茶叶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农药残留;茶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2;TS27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9.070

茶叶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时代发展,茶叶在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茶业产品的知名度,扩宽了我国茶文化的影响范围。但是由于各类因素对茶叶生产环节产生的影响,使茶叶安全生产问题逐渐凸显。为了使我国茶叶市场能够良好发展,安全生产问题亟

待解决。

1 茶叶安全生产情况

1.1 农药使用

在很多种植茶叶的山区,很多茶农囿于文化水平,缺少相应的科学用药常识,为了保证茶叶产量,减少茶树病虫害,常会大量喷洒农药。安全意识的淡薄也使茶农缺少了解农药为害的途经,这样的背景下,常会出现由于茶叶采摘与用药间隔时间过短的问题,导致部分鲜茶农药残留的超标。不仅如此,部分茶园位置设置不合理,与农田相距较近,农作物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也会对附近的茶树造成农药污染,使茶叶的生产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1.2 生产环境

除种植期的农药污染外,生产阶段的贮藏空间及承装器皿的清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安全生产,一旦卫生环境较差,茶叶极容易微生物超标,甚至受到重金属污染。另外,一些生产厂家条件落后,生产不具备应有的规模,未及时更新加工设备,为减少生产成本忽视了加工车间的卫生情况,减少通风设备的投入,存放空间缺少科学管理,这些都会使茶叶产生污染问题[1]。

2 茶叶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包装存储运输问题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加工、包装和存储运输3方面。在加工方面,加工厂的规模、卫生、设备等均会对茶叶质量造成影响。一些小作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按照国家标准规划,忽视生产技术更新导致生产方式落后。在加工环节中只关注产量,而忽略产品的质量,常出现众多车间挤在较小区域的情况。由于缺乏先进的通风设备,车间内的空气质量和流量均与国家标准相去甚远。在贮藏方面,茶叶对贮藏空间、承装器具、运输工具的卫生情况要求较高,一旦清洁度不达标,就很有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甚至出现重金属污染的问题[2]。但有些商家常将茶叶成品与其他物品混杂堆放在库房,更有甚者在贮藏区域常出现家畜。有些商家忽视国家食品包装标准,使用违规材料作为茶叶外包装。运输车辆及工具的清洁度不达标也常是诱发茶叶微生物感染的原因之一。由于经营者缺乏科学的灭菌技术,茶叶品质在加工、包装和存储运输过程中都极易受损。

2.2 綠色壁垒

近年来,我国茶叶常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这与欧盟国家形成的绿色壁垒关系密切。欧盟各个国家都拥有复杂的农药化学残留检测工艺和严格的控制标准,对于茶叶农药化学残留浓度和剂量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农药化学检测工艺项目的数量增多。欧盟各个国家都在针对茶叶产品逐年地完善农药化学残留检查流程,各种农药化学残留检查条目也随之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茶叶安全生产标准不断提高。2)严格的检测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倒逼着检测方法手段和仪器的不断创新和升级,推动了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升级。例如:在即将实施的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与GB 2763—2019相比增加了2 985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增加了2,4-滴丁酸等66种农药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等。3)国内外检测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在检测茶叶农药残留剂量时,存在项目不全、标准较低等问题,这与欧盟发达国家日益复杂的检测项目、先进的检测技术、较高的检测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增加了国内茶叶走向国际市场

的难度。

2.3 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向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市场对各类食品设置了不同的准入制度,这也就倒逼着茶叶质量的提升。但与此同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水平要想达到准入标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发证体系是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环节,而对该体系的审查同时也是对茶叶生产企业的审核,可以将不符合生产能力标准的企业拒之门外。强制性清退审核手段能够在源头保证茶叶质量符合市场标准,并且能保证进入市场的企业具有合格的产品质量体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部分企业为了能够进入市场,往往会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虽然表面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但实际上相差甚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违规行为的发生率。

3 科学应对挑战的措施

3.1 严格控制原材料 质量

1)加大生态茶园的建设力度,减少茶园周边的污染源,保证茶树生长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通过对目标区域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进行取样,科学检测及分析,特别要注意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查,确保茶园建成后不会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和固态废弃物的污染。2)保证茶树浇灌水源的清洁度,避免出现污染问题。对茶园周边的水源进行排查,将处于污染企业下游的水源排除在浇灌水源之外。不仅如此,也要使浇灌水源远离农田用水,减少农作物种植产生的农药污染影响茶树[3]。3)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鼓励茶农使用生物肥料或者有机肥料。把好化学肥料的质量关,并且避免过度使用。4)按照国家标准采摘、贮藏茶叶。做好茶叶装载器具的消毒杀菌工作,保证卫生情况达标,从而减少茶叶出现有害物质污染,如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3.2 严格把控污染源

在茶苗选择时,应以无病虫害或抗病虫害的品种为主,配合物理和生物措施多措并举消灭茶树病虫。在肥料使用方面,应以有机肥料或生物肥料为主,如使用化肥也要把控好重金属含量。在茶园管理方面,降低茶树产生病虫害的概率。生物防治害虫时,落实为害控制长效机制,及时清除落叶和杂草,破坏冬虫化蛹的土壤条件。当发现茶树出现害虫时,尽量使用生物除虫方式,如采用菌类进行害虫的消杀,不仅效果能得到保证,也避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将物理防治手段用在实处,以物理因子防止害虫的产生。加大生态茶园的建设发展力度,保障茶园的生态环境良好,远离各类污染源。在茶園选址前,要对目标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生态资源检测,保证茶园周边无重金属超标和对茶树生长有害的物质存在。茶树浇灌水源也要把好质量关,保证水源远离工业厂区,与此同时要保证茶园和其他农业种植区的距离符合标准,避免由于农田农药使用或农田用水影响到茶树。要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茶叶采摘,使用以机油和无铅汽油作为动力来源的采摘机器,减少油类对茶树、鲜茶、土壤的影响。在贮藏过程中避免微生物污染,保障承装器具的清洁度和贮藏空间的通风。

3.3 包装运输标准化,加工生产规范化

茶叶在生产环节中要遵循不落地生产,并且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茶叶包装材料,保证接触茶叶的包装中无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子,同时保证包装清洁无异味,减少茶叶污染。在茶叶保存过程中,要保证专库专用,并保证卫生清洁情况,在科学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茶叶进行分类保存,避免茶叶由于贮藏环境不符合标准出现质量变化。在运输环节,同样要注意车间的卫生清洁,避免由于异味甚至毒气导致茶叶品质受损[4]。不仅如此,相应的工作人员也要遵循卫生清洁原则,对车间和生产设备定期进行杀菌清理,清除污染性金属材料,如机器表面的铁锈等,并及时补充机械润滑油保证设备的润滑程度。只有在各环节保证规范化和标准化,才能令茶叶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3.4 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

要想确保茶叶安全生产,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同时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生产效益。1)政府应发挥导向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茶叶市场准入机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对相关企业进行管理,从而规范茶叶安全生产流程。2)相关职能部门应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要予以严惩,对于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要予以奖励,以此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为强化茶叶安全生产的整体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5]。

4 结语

通过对当前茶叶生产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茶叶安全生产挑战和机遇并存。国外的检测标准和项目固然严苛,为我国茶叶走向纵深国际市场设置了障碍,但如果相关企业能够创新生产技术,严把生产质量,保证安全生产,那么必然能为我国茶叶行业在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茶叶生产企业合理利用科学手段,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提升生产质量,保障经济效益,为我国茶行业行稳致远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金贵,吴诗晴,陈俊贤.我国茶叶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113-114.

[2] 邹宗岭.茶叶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建议分析[J].区域治理,2020,10(45):276.

[3] 王玉蓉.浅谈我国茶叶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8,9(2):143-144.

[4] 刘声传,罗显扬.茶叶质量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凤冈县田坝村为例[J].贵州茶叶,2010(2):3-5.

[5] 张灵枝,王登良.我国茶叶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东茶业,2006(4):6-11.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安全生产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杀菌剂嘧菌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