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理论实践 推动生态经济学发展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综述

2021-12-24 04:39魏昕伊董金利程永毅
关键词:经济学海洋绿色

魏昕伊,董金利,陈 琦,程永毅

(宁波大学 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伟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态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强生态文明理论实践,推动生态经济学发展,2020 年10 月22 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0 年学术年会”①在宁波和北京两地联动召开。10 月20-21 日,“2020 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宁波论坛”于宁波召开②。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内蒙古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海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集美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100 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加强生态文明理论实践,推动生态经济学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一、“两山”理论的内涵与价值

(一)“两山”理论的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推动自然、生态资产正向经济化的理论基础。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智库、北京工大生态文明研究院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两山”理论以经济学内涵为主线,涉及价值认知、测度和分配。一方面对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体系、财富核算方法和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修正和改进;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财富测度指标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不断深化、拓展。

基于“两山理论”的学理内涵,浙江海洋大学黄建钢教授提出“海洋生态经济”具有三个层次:一是生态经济,属于经济学的分支,更应该研究“生态”基础上的发展问题;二是海洋生态,包含水生态、空气生态、雨水经济、大气经济等;三是经略海洋,通过“经略海洋”拯救人类,注重对海洋的精细化管理。中国海洋大学李京梅教授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结合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提出了“海洋生态需有价”的设想。

(二)“两山”理论的价值

浙江农林大学沈满洪教授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揭示自然创造价值的科学理念。潘家华研究员认为,基于价值测度,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自然、生态)生产力的价值测度超越了社会必要劳动量的核算范围,自然生产力的大小高低成为自然价值的度量指标;基于财富分配理论,自然也参与了分配。

首先,自然保留了一部分价值财富。人类未对自然休养生息期间所创造的价值财富加以获取或消费,而是留给了自然。这部分价值财富作为生态价值保护起来,并给予评估与保护。浙江海洋大学黄建钢教授指出,贯彻海洋生态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时,要提前对生态价值与生态破坏做好评估,不要等问题出现再做事后补救。对自然创造的价值要加强政策引导,保护好留给自然的那部分价值财富。

其次,自然通过创造价值积累了财富,增加了生态资产存量。浙江海洋大学全永波教授分析了海洋自然环境与海洋生态资产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海洋自然环境创造了生态经济发展所需的生态资产,要实现“生态型”自贸试验区健康发展,必须将其作为一种“生态资产”,以尊重自然价值创造为前提,依托特色产业,进行规模化的产业集聚,科学谋划自贸区未来发展,合理布局蓝色经济新空间。自然创造与资产积累、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要齐头并进。

再次,自然享用了其创造的部分财富,人类并没有全部占有。这正是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要求的理论体现,要推动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一步是要推动自然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的定价,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陈尚研究员提出了促进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案,指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仅仅依靠市场会引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过度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

最后,自然亦从人类修复环境、改善生态质量的活动中受益,而不仅仅是人类。人类活动已将一部分国民财富投向了自然,也放弃了一部分对自然的索取;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政策落实过程中自然也参与了分配。这一过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谭家林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建设中,是实现生态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这正是在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既做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又兼顾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依托生态价值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中国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魏后凯研究员指出,中国区域发展有成效,也面临一些问题: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区域差异大,地区分化加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问题突出。为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推进城镇化转型,“十四五”时期城镇化的主线将围绕高质量城镇化之路推进。

对于评判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魏后凯研究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地区优势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并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二是各地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三是各地区人均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四是各地区居民均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等值化的生活质量;五是保持地区间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境和绿色国际合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提出在生态文明模式中实施中蒙俄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加强沟通、顶层设计、生态文明、绿色崛起、科技支撑和民生第一的主要原则,建立六大绿色国际合作模式。在四层循环经济模式中,要依靠物质、能量、信息、价值流动,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实现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和社会循环四层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绿色低碳生态旅游模式中,要利用贝加尔湖优越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评价旅游承载力,合理适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此外还有生态城市模式、中蒙俄共建跨境国家公园群模式、基于5G 和智能技术的绿色健康智慧化国际合作模式等。

(三)国际贸易变局下的中国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毛显强教授指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对中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挑战,贸易价值量长期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在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再到贸易链、产业链、供应链、环境链以及价值链的多链融合研究范式中,大规模贸易出口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中国经济的排放强度高于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较高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顺差,即环境逆差,与贸易伙伴相比,中国在贸易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环境地位。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贸易变局背景下,要走出一条中国生态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中国应主动采取措施,减轻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扩大进口,有利于中国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多链融合的研究范式,关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的应对策略。

(四)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探索

宁波大学李加林教授认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是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相统一,不能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由否定海洋经济发展,也不能一味强调发展而牺牲海洋生态环境。宁波大学谢慧明教授认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海上粮仓计划等重大涉海发展战略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联机制。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相统一,不能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由否定海洋经济发展,也不能一味强调发展而牺牲海洋生态环境。

浙江海洋大学全永波教授认为,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区域联动方式,建设生态型自由贸易港。海洋生态经济与海洋生态经济环境的区域联动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海洋生态经济产业结构,提高生态保护能力与增强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协调好海洋生态经济与海洋生态经济环境的联动发展、协调好海洋生态各区域间生态产业空间结构布局、协调好区域间、生态产业间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从而有力保障中国海洋生态经济产业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顺利合作,确保陆海生态一体化发展。

三、中国生态文明范式下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

沈满洪教授以生动的案例阐述绿色发展中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指出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将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制度创新组合,从五个方面改善制度拥挤、制度缺位、制度冲突、制度低效、制度合力等问题:一是要基于制度的替代性进行绿色制度的优化选择,当不同的制度均可驱动绿色发展时,要通过比较两种制度的制度绩效做出优化选择;二是要基于制度的互补性进行绿色制度的耦合强化,提升制度绩效,节省两种或多种制度单独使用的制度成本;三是要基于制度的冲突性进行绿色制度的相互协调,打破部门局部利益,以驱动绿色发展的大局为旨归;四是要基于制度的空缺性进行绿色制度的查漏补缺,由于制度基于问题导向的滞后性特点,制度的查漏补缺是一种常态;五是要基于制度的低效率问题进行绿色制度的绩效考核,以定量化的制度绩效结果评判绿色制度创新的方向。

北京林业大学宋维明教授对比了不同国家在自然教育立法、教育实践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回顾中国自然教育实践,指出当前中国自然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在生态文明绿色制度的设计上,宋维明教授从自然教化的角度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教育中引导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生态文明范式下海洋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不断探索,围绕海洋绿色发展,中央制定出台了有关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防灾减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陈尚研究员着眼中国严峻的海洋环境问题,从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生态补偿的法定义务和实施海洋生态补偿实施时机等多方面阐述到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双轨并行的必要性。辽宁师范大学狄乾斌教授指出,当前海洋生态和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还不够系统,对于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具体。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中,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同时也需要引入以社会参与为核心的社会机制,协同政府与市场一起解决海洋生态经济开发和保护问题。

四、生态经济学的目标任务与发展方向

(一)生态经济学的目标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周研究员指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任务。第一,在资源、环境、生态三重压力下的基本需求和最优需求之间的界定和度量问题。在短缺尚未解决的欠发达阶段,为满足温饱造成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情有可原;越过这个阶段后,因产能、消费、占有过剩导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是必须消除的。第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之间最优配置问题。物质产品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比较容易观察,而农业建设中的生态破坏很难立刻观察到,农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应该采取“近自然”的方式改造生态系统。第三,生态价值研究已经跃迁至价值实现阶段,运用支出法和消费法进行生态价值核算是未来的重要任务。第四,消除冗余度是生态经济学的基本任务,首先要优化基本需求,保护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其次要强化生态服务,提升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力;最后是调控人的欲望,依靠个人理性、集体理性、人类福祉的“三位一体”与自律、法律、他律的“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来消除冗余度。

(二)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李周研究员指出相较其他经济学学科,生态经济学更年轻,学科体系还不太完整,改进的空间还很大,年轻学者要有构建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的担当,“为生态办事,为生态说话”,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北京大学季曦副教授从经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指出生态经济学不仅仅是在实践层面应运而生的学科,更是在对经济学范式的反思中向上而生的科学。生态经济学寻求物理和道德约束下的人类社会的富足、公平而持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宁波大学商学院、东海研究院和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和《生态经济》编辑部协办。

②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宁波大学联合主办,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商学院联合承办,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协办。

猜你喜欢
经济学海洋绿色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绿色低碳
简明经济学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经济学的优雅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