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就业困境与破解路径探赜

2021-12-24 03:16邓子君
成才之路 2022年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邓子君

摘 要:在专业型硕士扩招的大背景下,文章主要简述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存在的就业困境及其原因,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就业破解路径。作为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应与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作为高校,要改革课程设置,呼应时代发展要求,要注重搭建合作实践平台,要认真贯彻落实“双导师制”,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配备专项就业指导教师,做好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作为学生,要认识到丰富的学识是基础,过硬的能力是关键,要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做好职业规划与定位。

关键词: 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就业困境;影响因素;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1-0007-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当前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前者更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后者则更强调“应用型”“实践型”。教育硕士作为众多师范院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其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的教育教学人才以及教育管理人才。那么,当前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就业前景如何呢?笔者对G大学部分已毕业的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就业现状以及在读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求职意向和职业规划等进行了简要调查,同时在几大学术论坛、贴吧与数位同为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网友进行了匿名互动与交流,其结果是受访者普遍认为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就业前景不太乐观,部分受访者对选择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表示后悔及遗憾。下面,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相关文献及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就业困境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二、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存在的就业困境及其原因

1.社会层面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认知不足。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既包含教育学知识,又包含管理学知识,借用现代网络词语来说,它是一门“高大上”的学科。但是理性分析也发现,教育管理专业最尴尬的点就在于缺乏“专业性”。很多用人单位把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边缘化,几乎很少发布所学专业为“教育管理”的招聘公告。

2.学校层面

(1)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比较滞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还以传统模式为主,理论教学比较多,没有突出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学校缺乏相关的合作实践平台。实践学习对于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来说非常重要,但很多院校并没有为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搭建合作实践平台,而让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自行解决”,实际效果往往不佳。(3)“双导师制”并未落实。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负责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共同承担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但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培养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时并未落实“双导师制”。(4)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未能发挥实效,需要进一步加强。以G大学为例,学校已经将职业素养课纳入研究生线上课程,且开展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挑战等活动,取得了一些效果,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从“一无所知”上升到“有所了解”层次。但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职业规划和就业意向仅停留于“有所了解”显然是不够的。

3.学生自身层面

首先,部分学生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来源于跨专业报考和“调剂”,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属性特征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表示还没完全进入学习该专业的状态,就已经要考虑实习和毕业。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自信心,导致陷入就业困境。其次,部分学生容易形成不正确的就业定位。部分教育管理专业硕士认为与该专业匹配的应该是中小学管理人员或教育局职员,而事实上,基础教育领域或教育局很少有直接面向高校招聘教育管理人员或职员的公告。自身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陷入就业困境。再次,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回生源地,由于各地經济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数量不一样,很容易错过“黄金就业期”,陷入就业困境。

三、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就业破解路径

1.单位用人要求应与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

首先,提高社会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认识。2020年9月,国家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在大力增加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背景下,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保障这些人才的就业。其次,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浏览各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网站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面向社会的招聘还是“人才引进”政策都对专业有明确的规定,不管什么学历与专业,必须要有学科背景。比如,大部分地区的小学除任课教师之外基本不对外招聘其他岗位人员,如此一来,像特殊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无学科背景的专业硕士连小学的门槛都入不了。这显示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使得无学科背景的教育专业硕士陷入就业困境,挫败其自信心。以教育管理专业硕士为例,笔者认为既然国家培养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目的在于为基础教育输送高层次人才,那么用人单位尤其是小学并无必要仅仅拘泥于所学专业必须是任教科目,抑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宏观调控适当向社会公开招聘相关初级学校管理岗位人员而不是仅仅内部提拔。如此,才能使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有机会、有信心、有动力扎实投入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其应有的和潜在的社会价值。

2.高校层面

(1)改革课程设置,呼应时代发展要求。众所周知,课程设置是决定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学校方面应重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区别及侧重点。王飞在《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到,专业型硕士以培养面向特定职业的具备理性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践者为培养目标,注重引导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相应的理性思考能力以用于指导实践,英美国家将专业型硕士又称为“课程硕士”。笔者认为,针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校的课程结构设置应把握好综合性、均衡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基础教育领域的前沿性和应用性,比如可以根据社会热点、发达国家一些值得借鉴的政策措施、当前或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等设置课程内容。

(2)搭建合作实践平台。当前“内卷化”比较严重,硕士研究生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本科生在求职上稍有优势,但优势也是甚微的。高校必须转变固有思维,不应只为本科生搭建实践平台,而对研究生采取“自行解决”的方式,这样既无法保证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也影响社会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认可度。关尔群、孟丽菊等人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提出了全日制教育硕士“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融合与转化,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协同并进。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反思性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文中还提到此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为了保证“集中式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辽宁师范大学设立了四十多个实习基地,形成了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笔者认为,此种方式值得借鉴。

(3)认真贯彻落实“双导师制”。教师队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大部分导师都是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很多导师一直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接触基础教育领域,在实践指导这块缺乏专业性。因此,对于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高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双导师制”,以弥补学术型导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的短板。校内导师以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为主,校外导师则由基础教育领域优秀的特级教师、优秀的学校管理者担任,主要进行实践学习的指导。校内校外导师的强强合作,可以共同促进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理论知识的丰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达到“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标准。

(4)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配备专项就业指导教师,做好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目前,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有“春招”“秋招”等校园招聘会,但日常关于学生就业这块的信息分享和交流缺乏相关平台。笔者认为,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中,搭建“学生就业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即将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前搜集、整理相关的有效信息,减少就业压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在读学生了解当下的就业趋势和社会动态,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在搭建专项平台的基础上,高校应根据专业类别、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分类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而不是由辅导员兼任。专任就业服务指导教师要面向应届毕业生(本、硕、博)定期开设有针对性的招聘讲座,并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专任就业服务指导教师还可以开展日常的线上咨询活动,为在读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其及早做好职业规划,避免陷入就业困境。

3.个人层面

丰富的学识是基础,过硬的能力是关键,要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做好职业规划与定位。作为一名教育管理专业在读硕士,自身应清晰地认识到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拥有丰富的学识是第一位也是最基础的。俗话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更广、理解问题的深度更深,使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要知道,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笔者认为,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必须主动抓好实践活动这个机会,注重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能力,达到国家对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基础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要学会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摸索和前进,不断思考及感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做好短期及中期的职业规划,这是摆脱就业困境的关键一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高校及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协同并进,定然会使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困境有所改善。作为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应与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作为高校,要改革课程设置,呼应时代发展要求,要注重搭建合作实践平台,要认真贯彻落实“双导师制”,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配备专项就业指导教师,做好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作为学生,要认识到丰富的学识是基础,过硬的能力是关键,要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做好职业规划与定位。

参考文献:

[1]陈孝斌,高宏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齐菲.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1).

[3]关尔群,孟丽菊,吕晨曦.全日制教育硕士“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效应呈现——以辽宁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21(03).

[4]张正峰,李容.教育管理方向全日制教育碩士生源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03).

[5]徐涌金,赵雪.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定向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

[6]刘建银.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的政策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1).

Exploration of the Employment Dilemma and Crack Path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Deng Zij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panding the enrollment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employment solutions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from several aspects. As an employer, the recruitment requirements shall be 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talent cultivate objectives.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reform the curriculum, 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pay attention to building a cooperative practice platform, seriously implement the "dual tutorial system", build an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equip special employment instructors, and provide accurat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As students, we should realize that rich 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and excellent ability is the key,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career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in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Key words: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employment dilemma; influencing factors; crack path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