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黄34在盐都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措施

2021-12-25 11:04宋介宏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墒情除草大豆

宋介宏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盐城224056)

盐都区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粮食生产主产区,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处黄海之滨、苏北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湖密布,季风气候特点明显,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沛,无霜期较长,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大豆生长。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盐都区大豆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0.33万hm2左右,其中齐黄34种植面积近几年来稳定在0.19万hm2左右,已成为该区大豆主栽品种,深受广大种植户青睐。为充分利用盐都区的光、热、水资源发展大豆生产,更好地发挥齐黄34的生产潜力,提高其种植产量和效益,现将该品种近几年来在盐都区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措施介绍如下。

1 特征特性

齐黄34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大豆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豆2013009),2015年通过江苏省淮北地区审定(苏审豆2015005),2018年通过江苏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审定(苏审豆20180004)。齐黄34在盐都区主要作麦后豆栽培。全生育期100~105 d,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9月底10月初成熟。株型直立,株高52~61 cm,单株有效分枝2~4个。荚多粒大,单株有效荚数31.5~37.7个,每荚粒数2.3~2.8粒,每荚3~4粒的占比59.2%,百粒重23.0~25.8 g。籽粒黄色,种脐黑色。成熟时落叶性好,不易炸荚,耐涝、抗倒、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蛋白质含量为42.77%,脂肪含量为21.26%,蛋白脂肪总和为64.03%,超过蛋白脂肪双高品种标准,品质较好。豆腐产率为257.17%,比一般品种高30%以上,且口味好[1]。

2 种植表现

齐黄34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和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一年两熟制夏播种植,表现优异。盐都区2015年首次引进种植,2016年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扩大示范种植,2017年起大面积地推广应用。2015-2020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2 hm2、530 hm2、2 075 hm2、2 160 hm2、1 985 hm2、1 830 hm2;每年在全区选取20个点进行测产,以年为单位计产,按八五折计算折合平均产量为3 292.5 kg/hm2、3 360 kg/hm2、2 889 kg/hm2、3 333 kg/hm2、3 421.5 kg/hm2、3 247.5 kg/hm2,较该区其他主栽品种平均增产8.8%、10.1%、11.2%、8.3%、8.9%、9.8%。近几年来,齐黄34大豆商品籽市场销售价格较其他品种高0.2~0.3元/kg,以年为单位计效,较该区其他主栽品种平均增效1 395元/hm2、1 590元/hm2、1 215元/hm2、1 245元/hm2、1 425元/hm2、1 530元/hm2。齐黄34在盐都区引进推广过程中,还涌现出一些肥水条件好的小面积高产典型户,如2016年秦南镇江窑村五组一农户种植0.16 hm2,折合产量高达4 595 kg/hm2;2017年郭猛镇护西村四组一农户种植0.13 hm2,在大豆生长后期遭遇连续阴雨、田间长时间积水的情况下,仍能正常成熟,表现出较强耐涝性,折合产量达4 103 kg/hm2;2020年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高产创建示范田0.23 hm2,苗期遭遇多雨、低温、寡照,花荚期又遭遇持续高温,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和耐涝性,理论产量4 633 kg/hm2,按八五折折合产量达3 938 kg/hm2。通过近几年来齐黄34在盐都区大面积种植表现来看,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抗病性和耐涝性较强,经济效益高,大面积种植平均产量3 230 kg/hm2左右,高产田可达4 500 kg/hm2以上,年均增效1 350元/hm2左右[2],深受广大种植户欢迎。

3 高产栽培措施

3.1 做好播前准备

3.1.1 地块选择 大豆高产栽培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力均匀、有机质含量高、温光条件好、排灌方便、无病虫害的正茬地块种植,避免连作。连作易造成大豆病虫害蔓延滋长,降低大豆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抑制大豆植株生长,从而导致大豆品质变差、产量降低。

3.1.2 精细整地 前茬小麦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保墒,一般耕翻深度20 cm以上。播种前精细整地,做到耕透耙细压实,达到耕层土壤细碎、松软、平整、墒足。

3.1.3 施足底肥 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5.0~22.5 t/hm2、45%的复合肥300 kg/hm2、钼酸铵3 kg/hm2作底肥,既培肥土地,又为幼苗生长打好营养基础,保证大豆稳发稳长,以利壮苗抗病。

3.1.4 开好“三沟” 整地后,开好田间内外“三沟”水系,保持“三沟”通畅,确保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3.2 搞好种子处理

3.2.1 晒种 为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播种前2周选晴天晒种1~2 d,晒种时应薄铺勤翻,避免暴晒。

3.2.2 选种 播种前3~5 d精选种子,去除破损粒、病斑粒、虫食粒、杂质及杂粒,选择籽粒大小整齐一致、饱满、色泽鲜亮的种子,保证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力争一播全苗。

3.2.3 拌种 播种前用辛硫磷、多菌灵等药剂对水均匀拌种,可预防大豆根腐病、蛴螬、蝼蛄等苗期病虫害。拌种后闷种4 h,晾干即可播种。

3.3 提高播种质量

3.3.1 适期早播 由于夏播大豆生育期短,播种过早、过晚,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均有影响,适期早播很重要。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播种越早,产量越高。齐黄34在盐都区6月初至7月上旬均可播种,具体要根据地块的墒情选择播期,最适播期为6月中旬,最好在6月底前播种结束,避免迟播影响产量。

3.3.2 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主要根据播种时间和土壤肥力等而定。早播宜稀,晚播宜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采用等距穴播,一般行距35~40 cm、株距15~18 cm,这样有利于大豆均匀吸收光、肥、水。每穴播种子3~4粒,播种量控制在75~90 kg/hm2。土壤肥力高、灌溉条件好的地块,留苗16.5万~19.5万株/hm2;土壤肥力中等或稍差的地块,留苗22.5万~27.0万株/hm2。播种深度3~5 cm为宜。墒情适宜时浅播,墒情不足时适当深播。播后覆土深度均匀一致,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

3.3.3 足墒播种 足墒播种是大豆一播全苗的关键,也是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大豆播种的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称为足墒。因此,前茬小麦收获后,有条件的进行耕翻播种,没有条件的要贴茬播种,尽量做到趁墒抢墒播种。如果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可在雨后抢墒播种或播前浇水造墒播种或播后浇水,以利播后种子发芽,确保出苗。

3.4 狠抓田间管理

种是基础,管是关键,要取得大豆高产,必须狠抓田间管理。

3.4.1 查苗、间苗 大豆幼苗出土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全苗。大豆齐苗后、第1片复叶展开前及时间苗,剔除弱苗、病苗、疙瘩苗和杂苗,保留健壮苗。留苗要均匀一致,防止苗欺苗,确保苗全、苗匀、苗壮。补苗时可以带水补种或带土移苗。

3.4.2 防除杂草 一是苗前除草:播种后出苗前,用50%乙草胺乳油1 950 mL/hm2对水750 kg/hm2进行芽前土壤封闭处理,将杂草消灭在出土前,若土壤墒情差应适当加大用水量,以保证除草效果。二是苗后除草:一般在大豆3~4复叶期、杂草2~3叶期,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防除阔叶杂草)1 050 mL/hm2加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防除禾本科杂草)600 mL/hm2对水750 kg/hm2对杂草茎叶处理。三是中耕除草:对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结合中耕松土,进行除草壅根。一般在间苗后进行第1次中耕松土,大豆分枝前进行第2次中耕松土,开花封垄前第3次中耕培土,这样既疏松了土壤,又利于除草、保墒、防倒、排涝。

3.4.3 化学调控 高肥力地块为避免植株旺长,可在初花期用15%多效唑粉剂750 g/hm2对水450 kg/hm2叶面喷施,不仅有效控制植株旺长、疯长,防止倒伏,而且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保证大豆多开花、多结荚。低肥力地块可在盛花、鼓粒期用0.3%磷酸二氢钾、0.5%尿素、0.05%钼酸铵混合溶液750 kg/hm2叶面喷施,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有利于保花保荚增粒重,增产效果显著[3]。

3.4.4 适时追肥 对基肥不足或苗期受涝肥力流失严重的地块,苗期可追施尿素45~75 kg/hm2,以促进幼苗生长、早生分枝;花荚期是大豆需肥高峰期,脱肥易造成落花落荚,一般在开花初期视苗情适时、适量追施45%复合肥225 kg/hm2或尿素150 kg/hm2,可促进花的发育及幼荚生长。

3.4.5 合理灌溉 苗期一般不浇水或少浇水,以利蹲苗防倒伏,遇涝应及时排水防渍害;大豆花荚期和鼓粒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遇旱要及时浇水,切忌大水漫灌,遇涝要及时排水,减少落花落荚,确保大豆灌浆充分,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3.4.6 病虫防控 大豆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控”为辅。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对路药剂,及时做好根腐病、病毒病、霜霉病等病害及蛴螬、蚜虫、食心虫、豆荚螟、点蜂缘蝽等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大豆优质、高产。

3.5 适时收获入库

一般在大豆叶片发黄脱落、豆粒变圆变硬、摇动植株豆荚有响声时即可收获,以防产量损失。晾晒后,要及时入库保存,确保大豆品质。

猜你喜欢
墒情除草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全国农技中心举办首次土壤墒情监测线上培训班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