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州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与探讨

2021-12-26 01:22解立杰任晋兰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7期
关键词:面源化肥秸秆

金 荣 解立杰 任晋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规划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农业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大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在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影响下,农业发展也渐渐从传统的发展观念中解脱出来,更加关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起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都赋予农业经济一些机遇和挑战,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博州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主线,不断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加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此探索和摸清博州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情况、发展现状以及制约因素,对提升博州农业综合效益,发展现代高效优质生态农业,优化博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博州是一个农牧结合的地州,地形是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此地宜农、宜牧、宜林、宜渔。近几年博州大力推进棉花生产、甜菜加工、粮油、枸杞、畜禽、冷水鱼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地位更加重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博州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业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相对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同时又与农业生产方面紧密地结合,人们对农业面源污染认识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者对“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认识不足,缺乏保护和治理意识。基于此,博州必须加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1.博州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博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持续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有效治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继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1.1 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将成果转化于应用,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化肥利用率;深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多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优化施肥结构。

2020年,全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50万亩,全州测土配方实施技术覆盖率达到95%,化肥利用率达到40.5%(博乐市40.6%,精河县40.4%,温泉县40.6%)。

1.2 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工作,建立完善有害生物远程预警防控指挥系统;推进病虫害全程利用绿色防控,大力推行化学农药的替代、高效精准施药、轮换用药等一些科学用药技术;综合应用灯诱、色诱、性诱、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加大新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升农药的施用效率及利用率。

博州相关单位印发了《博州农药减量控害实施方案》《博州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及《关于博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指导意见》;年初先后建立温泉县、博乐市、精河县3个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县,建立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棉花、食葵等22个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全州共放置杀虫灯7950余盏,张贴黄板22万张;下派多名技术人员,分布到全州各乡镇开展《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2020年博州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病虫预警监测,提高其预测精准度,截至目前,共发布《病虫情报》75期,共发布病虫动态89期,电视预报10期,植保信息55期,覆盖面达95%以上,进一步扩大了病虫情报的覆盖面,从而为各级指挥生产提供准确信息,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1.3 有效治理农田残膜污染

博州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逐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地膜覆盖广泛应用于玉米、棉花、食葵、蔬菜等一些农作物上,使用地膜覆盖已经成为博乐市确保农业高产量、稳优量的重要手段。现博州全面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80天的标准农用地膜,实施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坚持“谁回收、补贴谁”的原则,开展残膜回收。

近几年以来,随着农膜使用量及产生的废旧农膜量的不断增加,博州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对此,博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膜回收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博州已建成废旧地膜回收网点18个(博乐市5个、精河县5个,温泉县8个)、地膜回收企业5家(博乐市2家、精河县2家,温泉县1家),年回收加工能力5750吨(博乐市1650吨、精河县2900吨,温泉县1200吨)。2019年全州农田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02%,2020年争取自治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资金1000万元,已制定全州实施方案,资金已拨付县市,各县市已经开始组织实施回收,自残膜回收机具陆续到位以来,通过实施24小时连续作业,已完成残膜回收60多万亩,亩均回收量达到85%以上。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带头,农民积极参与”的思路,将废旧农膜经行再加工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1.4 继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以秸秆还田为重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马刺押送秀容月明回北国,途中并不安稳,百姓“欢迎”秀容月明自不必说,还有人暗杀秀容月明,这些人,全是宁人,还有胡人被买通了,要秀容月明的命。

经调查和统计计算,博州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63万亩(小麦10.35万亩、玉米59.93万亩,棉花144万亩、其他作物48.72万亩),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合计150.35万吨,可收集量合计140.47万吨,市场主体规模化利用量合计0.484万吨,农户分散利用量合计19.98万吨,直接还田量合计117.75万吨,秸秆利用量合计138.21万吨,综合利用率98.4%。

2020年争取中央项目资金846万元,在博乐市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市),计划完成秸秆综合利用86万亩(棉花秸秆粉碎还田45万亩,玉米秸秆粉碎还田16万亩,玉米秸秆打捆离田饲料化利用13万亩,小麦秸秆打捆离田利用3万亩,其他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利用9万亩),扶持秸秆肥料化利用市场主体1个,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已开展秸秆资源摸底调查,完成秸秆资源台账录入,收储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2.5万亩、7500吨,已建成秸秆肥料资源化利用生产线1条。

1.5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要时节开展执法检查;以市场随机检查、样品质量抽检、公开投诉举报电话,以投诉举报为重要线索,拓宽案件的源渠道,严厉查处制作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限制使用农药、硝基类肥料定点经营,实行定点销售、实名购买,严禁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

2.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

在生产中,过度追求农作物产量产品的最大化,获得农业最大效益。农业生产者存在过量使用化肥、滥用和超量使用农药、造成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耕地土壤的酸碱度失衡,污染物质不断增多、积累、超标,土壤理化性质彻底遭受破坏。

2.2 残膜回收难度大

农业生产者普遍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使用非标准地膜,非标准地膜强度低,易破碎,难于捡拾,地膜的回收人工成本较高,劳动强度大,致使农业生产者不愿自主回收地膜。

2.3 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够健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很多部门,相关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完全进行有法可依的保障;州、县(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经费不足,均无相关财政支持,资金无法得到相应保障,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行政、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执法、技术人员少,大多以技术推广服务指导为主要内容,无法顾及污染治理的问题;检测力量、监测能力不足、监测范围不够广。

3.加大改善博州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是需要逐步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等媒介,通过发放资料、组织集训班、举办现场会、由上到下开展讲座培训等形式,在加强宣传同时不能降低培训水准和力度,使农业生产者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真正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变为自觉行动,让农业生产者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污染源控制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建立循环机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建议在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等作为必要条件,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过期农药收集处置办法。

三是继续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化肥利用率;深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行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度结构,改进化肥实施方式;利用创新型服务机制,强化农业与企业的对接,提高配方肥到田到户率;依托当地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新型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主体有效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引导农民积极造农家肥、应用有机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化肥逐步减量目标。

四是继续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测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促进统一防控防治与绿色防控的相融合,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一防治,提高治理效果,减少用药,提升适用程度和科技化含量。应“三防一控”技术,减少施药次数。

五是加大农田残膜污染的治理力度。禁止生产使用厚度低于0.01毫米的农田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废旧地膜可利用回收。依法加强对农膜生产、经营、使用及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的监管,防止在土壤中积累。发挥已建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建议对使用标准农用地膜、回收农田废旧地膜等给予资金补助。

六是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加快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

七是加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力度。多部门联合开展执法监督监查,强化农业投入品检查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的秩序,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资、高毒农药和不合格农用地膜等违法行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八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等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农药经营主体资格确定、高毒农药管理、农药销售台账建立、农产品产地监管等亟待加强,建议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步伐。

猜你喜欢
面源化肥秸秆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到2025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