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反思

2021-12-26 19:09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高 娜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其实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换决定人类文明。〔1〕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创造了曾经几个时代加起来总和的物质财富,与之而来的是,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创伤。1972 年, 刚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中国被邀请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环保观念由此启蒙。多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从未止步,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处于需要转变的攻坚期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决战期。

一、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2〕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新时代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和三大攻坚战中, 生态环境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的总体效果。

(一)生态安全改善

为了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 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工程,使生态安全得以改善。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以及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使得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大大提高,生态良性功能逐步恢复。 通过积极实施三北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域水土资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退耕还湿、退田还湖等修复和保护工程,积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形成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的保护体系,改善了河湖、湿地生态状况。通过开展对红树林的保护、海岛保护和滨海湿地保护等海洋环境保护政策的下发和工程的实施,有力提高了我国滨海沿海环境质量。这一系列的工程举措, 使得我国山水林田湖保护取得协调性发展,有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城市面貌提升

城市面貌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 基本消除了城市的脏乱差现象。现在走到东西南北的大小城市,至少在城市的中心区,大家都会有一种感慨,我们的城市比起那些欧美国家的城市并不逊色。 城市基础设施也开始完备,郑州、西安等很多城市,都在形成米字型的格局、米字型的交通网络,供排水的问题也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如今城市反哺乡村的现状,显示出我国城乡统筹取得成效比较显著, 改变了城市近郊环境,比如在2000 年以前,北京市财政收入用于农村的是5%,这些年增加了10 倍左右。过去的郊县,包括山区县,现在交通条件非常便利,国家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了。

(三)管理制度加强

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还体现在管理制度加强方面。 在环境、耕地、水利、草原、森林、矿产、海洋、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政府机构的建立和监管。 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无到有,从宽到严。 生态补偿、碳交易、林权改革、草场承包等制度都在实施。 有的制度见效快,比如林权改革,草场承包。 有的见效慢,例如生态补偿,虽然还没有全面铺开, 但是一些试点地方做得非常成功。2015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加明确了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中央不仅作出了这样的部署,并且选择福建、江西、贵州三个省,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示范区。 另外这几年我们国家出台了重大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红线制度和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终身追究制, 以日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四)科研成果增多

由于环境社会系统, 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我国自二十世纪70 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生态环境研究体系。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42.8%,环境保护专利所占的数量,也是名列世界前茅的。 我们的环境科技队伍,从90 年代初的跟踪性研究,到2000年转变为引领性研究为主。 根据相关统计,环境论文数量方面排名前十的国家,第一是美国,发文数量约6400 多篇,被引用的次数平均是20 次。 我国发文数量相当于美国的1/3,有2870 篇,引用数量也大约为美国的1/3。 由此看来,我们的环境科研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因此还要虚心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但是比一些老牌的科研大国,比如英国的发文数量是2293 篇, 我们国家比它多了500 多篇。当然,科研成果数量的猛增,不一定代表质量,但是这中间肯定不乏尖端的。

(五)环保技术提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还体现在环保技术不断地进步。 从过去主要应对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治理,到近些年,开始向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二次利用化, 还有生态农业普及技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等,表明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技术水平,也正在走向世界前列。

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摆脱贫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就是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 是人们的迫切希望。 自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经济体系。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暴露出来。 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规模日渐扩大,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社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多。 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人们向自然界排放各种污染废弃物、有害垃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目前来看,中国的生态问题在整体上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治理难度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具体表现为:破坏生态环境事件屡见不鲜,污染环境事件时有耳闻,不科学、不环保的生活方式比比皆是等。

(一)破坏生态环境事件屡见不鲜

为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行为,我国确立国家环境巡逻监督常态化制度,以严格的制度保障生态。 但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良性循环和承载能力, 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 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兰州敦煌毁林案件中,国营敦煌阳关林场生态林面积1.33 万亩, 近年来持续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防护林,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 无独有偶, 农业农村部官网宣布从2020 年1月1 日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因为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人涸泽而渔,在禁渔期也时常有偷渔事件发生,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无鱼”等级。 除此之外,各地偷牧偷猎、毁林复垦等枉顾法律法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层出不穷。 如何引导群众,守住国家生态红线,仍然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污染环境事件时有耳闻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工厂排放的污染气体和液体、农田烧荒、炊烟等主要污染排放量超过了标准。 土壤、海洋和大气污染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这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3〕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我国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取得阶段性进展的道路上, 污染环境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部分企业“三废”处理不够规范,给水源、土地、大气造成一定程度污染。 2005 年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在一些以工矿业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地区,土壤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表现在土壤的污染指数较高, 另一方面表现在耕地土壤安全质量不达标。 被污染了的土壤,看似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是在这些地方上种植作物,地下水流动,再或者以食物链的形式,污染物质最终会进入人体,对人身健康构成极大危害。 近年来,由于镉米、 重金属蔬菜等土壤污染而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集体事件逐年增加, 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十分影响广大民众的健康,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屏障。

(三)不科学、不环保的生活方式比比皆是

环境关系人民福祉, 在看到如今城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代社会中不科学、不环保的生活方式随处可见。 随着能源资源的开发, 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压力。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往往是不加处理排放,垃圾路、垃圾河已经显现。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 这些新政策新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生态的问题仍然是很严峻的。 就已取得的成效来说,并不稳固,稍有松懈, 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 都有可能回潮,甚至加重,特别是新老问题交织,危害作用越来越严重。

三、避免生态文明建设倒退的应对措施

生态危机全球化,已经成为了摆在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社会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不断提高,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食品要安全,环境要优美等,始终是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重要部分。从前百姓盼温饱,如今是盼环保;从前是求生存,如今是求生态。 民生问题,特别是避免生态文明建设倒退的问题,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中,还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应把握这样几个重点:

第一,要转变生产生活发展方式。 生产生活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粗放和不彻底的发展方式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长期以来, 我国在转变生产生活发展方式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态度不明朗,措施不健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速度不够快, 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折不扣地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4〕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要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模式, 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按照这个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二,创新推进技术革新。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科技创新是首要杠杆, 依靠科技的力量,为其他各方面引领方向。 必须依靠科技手段为节约资源和环保的生活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首先能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到最低; 其次从源头上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促进资源利用由单向模式转向循环模式,由“资源-产品-废物”转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5〕。 再次,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通过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大力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 确保废弃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要有效到位。 此外,大学和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也要肩负起推动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责任,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工程、服务、保险等。

第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 相关制度也涉及许多方面和内容。 加快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用新税制支持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 财税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参考美国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对企业和个人征税,采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激励机制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鼓励生产。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切实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监督意识。

总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期系统工程, 我们要不断根据中国国情与实际, 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观不断研判当前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跟时代潮流,用最深刻和最创新的理论去指引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高度。 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全国上下一同加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队伍,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将迎来崭新未来。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