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背景、理论特征与时代贡献

2021-12-27 19:10陈金章
理论与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潮理论

陈金章

陈金章,福建师范大学机关党委研究员(福州 350117)。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1)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能否科学引领社会思潮,是考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在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实现路径等方面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辨析、应对和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基本遵循。全面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背景、理论特征及其时代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的深刻变化以及实践对理论创新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理论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博弈日趋尖锐,意识形态、舆论宣传的斗争日趋激烈,思想文化领域“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3)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多元多样社会思潮挑战,破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困境,是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这些挑战和困境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长期以来,为遏制社会主义中国崛起,维持西方世界的绝对霸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占绝对优势的技术力量,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它们打着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大肆传播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全方位推销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大力推进“颜色革命”,其根本目的是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近年来美国政府在战略战术上全面升级,不仅运用贸易战、科技战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而且运用舆论战诋毁我国政治制度、人权状况和国际形象,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造成严峻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8页。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使得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愈加重要和迫切。

二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纷纭激荡。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这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在规律。社会思潮有其萌发、形成、演变的客观规律。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社会思潮产生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动因。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显著增强,反映人们不同思想诉求的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中或先进或滞后、或积极或消极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心态,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倘若处置不当将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应加强对多元多样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积极探索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科学思路和有效方法。

三是信息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难题凸显。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具有数据流量大、开放性强、交互功能突出等显著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吸纳整合了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功能,成为集文字、声音和形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一方面,互联网科技发展迅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手段、新阵地、新渠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变量”。在网络虚拟世界,各种异质态的“思想观念”“学说主张”充斥其间、交流交锋,给传统舆论格局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试图干扰乃至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最棘手、挑战性最强的领域。能否做好网络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是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引领社会思潮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了鲜明的主题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探索与实践,彰显了人民性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蕴含丰富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体现社会思潮引领实践的科学性,具有理论主张的原创性、理论结构的系统性、理论价值的人本性等鲜明特质。

(一)立场的人民性

“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引领社会思潮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首先,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引领理念。一定的社会思潮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集中体现一定阶级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同台竞争,不仅是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交锋,也是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反映。“人民群众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的感性状况去感知理性,去感受理论的力量,从身边物质状况的改变去感知社会思潮的涌动。”(6)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63页。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功能,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4页。。对于社会思潮引领而言,“服务群众”就是要紧密关注群众的现实诉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引导群众”就是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理论宣传,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党和国家未来美好愿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机统一,为科学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持。

其次,全面遵循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评判标准。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精神生活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艺术“是传播社会思潮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和形式”(8)林泰、本刊记者:《关于社会思潮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泰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5期。,它用艺术表现的方式而不是说理的方法将价值观传递给受众,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和易于接受等特点。能否消除错误思潮在文艺领域的影响,是创作高质量的文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进入大繁荣大发展时代,但同时存在不少弊端和消极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现实中有些文艺作品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方向,宣扬“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不仅不能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产生文化垃圾,污染人们的精神世界。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正本清源,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努力创作生产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和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思维的辩证性

社会思潮多样共存的复杂性和“潮来潮去”的变动性,决定了必须以辩证思维来辨析与引领社会思潮。

首先,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深入分析错误思潮的本质。近年来,我国国家安全面临多方面挑战,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冲击。这些错误思潮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迷惑性,往往针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提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观点,其矛头却直指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零散地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避免孤立、片面地看待错误思潮的严重危害。针对当前影响力较大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一一予以分析和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上鼓吹“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全面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识破其推动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质,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67页。,决不能用新自由主义解构改革、改变我国的经济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主张所谓彻底的民主制、实行多党制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2页。,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以攻击、丑化人民革命及革命领袖、英模人物为核心,以胡编滥造、“恶搞”历史为主要手段的政治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普世价值”兜售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理念,企图以西方的价值体系来批判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发展模式,否则将带来灾难性后果。正是坚持以全面、系统的观点进行批判分析,辨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真实意图、目标指向、发展趋势和负面影响,这才为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回应、批驳和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克服错误社会思潮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明确了方向、原则和路径,从而也有力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运用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观点科学应对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主导性与多样性是有机统一的,主导性是多样性基础上的主导性,多样性是主导指导下的多样性。社会思潮的产生与传播也是如此,从思想史上看,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总是多样共存、相互促进。“正确的思潮和错误的思潮永远是共生的,它们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步。”(13)代红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与非主流社会思潮交融共存、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应对多元多样社会思潮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强调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所谓“在多元中立主导”,其核心在于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所谓“在多样中谋共识”,是指应本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正确对待多元多样社会思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尊重差异、多样并存”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彼此交流互动,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宏伟事业中来。当然,“尊重差异、多样并存”要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为前提,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既不能把学术问题政治化,打棍子、扣帽子,也要警惕借“学术”之名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再次,运用矛盾论有效应对社会思潮的“多变性”。社会思潮一般是在社会心理变化的基础上,借助文艺、舆论、宗教等形态发挥作用,通过知识分子的加工成为学术形态,并再次通过文艺、舆论等形式传播给大众,最终形成影响社会变革的政治思潮,呈现潮起潮落、复杂多变的特征。(14)参见林泰、本刊记者:《关于社会思潮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泰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5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矛盾分析法对各种形态的社会思潮提出有针对性的引领策略。文艺形态的社会思潮以影视、文学作品为载体,其传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是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播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大力加强文艺批评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1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敢于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进行斗争,营造良好的文艺工作环境。舆论形态的社会思潮主要通过新闻报道、事件评论等影响受众的思想,一些错误思潮往往被粉饰成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而误导大众,具有影响力大、舆情发酵快、管控难度大等特点。因此,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决遏制各种舆论形态错误思潮的传播蔓延。学术形态的社会思潮主要集中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扭转一些领域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不良倾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尤其应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基于平等交流、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进一步活跃学术空气、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针对性提出引领不同类型错误思潮的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思想工作等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加强。

(三)实践的科学性

引领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能力,是否具备引领社会思潮能力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如何提升对社会思潮的辨析与引领能力,科学回答了辨析与引领社会思潮“该怎样做”的实践指向问题,彰显了社会思潮引领具体实践上的科学性。

首先,在理念上突出“高势位”价值引领。“不同思想文化因其自身所内蕴的知识、价值、 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不同, 以及知识的层次和概念的位阶不同, 所具有的势能和位能不同, 从而形成 ‘势位’ 的差异……这种差异推动思想文化由‘高势位’向 ‘低势位’ 流动, 影响和改变‘低势位’思想文化。”(17)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当前各种非主流思潮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表达不同的价值取向,试图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因此,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显得尤为迫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价值体系,在塑造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居于“高势位”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8)《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人民日报》2014年3月17日。。这不仅从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坚决反对“去价值化”“淡化论”“中立论”等论调,而且也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规范作用,批判、抵御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吸收整合社会思潮的积极成分。

其次,在策略上注重治理与引导结合。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必须科学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深入分析社会思潮的层次、结构、类型和趋势,始终掌握引领的主动权、主导权。基于对社会思潮内在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指出,“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19)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这充分表明,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存在多种形态和类型,既有积极先进的社会思潮,又有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对此,既要宏观掌握和整体判断,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也是提升引领社会思潮实效性、针对性的重要基础。

再次,在方式上讲究理论传承与创新结合。社会思潮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论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对其有效引领在于思想理论逻辑层面的引领,而不能采用政治批判或群众运动的方式。打造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还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因为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全党的理论创新能力,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之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把宏大理论和细微叙事结合,把政策解读与民生报道结合起来,使理论宣传更加接地气,使理论可亲、可信、可学,从而增强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导力。同时,着力构建全新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建设,强调要将理论术语与生活话语有机结合,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和话语风格,使理论宣传有效融入人民群众的“交往话语”之中,在语言表述上贴近时代,在内容上增加故事性,在润物细无声中加以熏陶与引导。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对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回答,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影响。

(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首先,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引领社会思潮、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由于受历史时代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描绘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路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苏联在如何应对社会思潮上迷失方向,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影响,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泛滥,在党内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并最终导致苏共垮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而惨痛的教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成果,深入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引领社会思潮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包括社会思潮引领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领域的指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创造了成功经验、树立了典范。其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体现在从宏观、整体上而不是局部、孤立把握社会思潮问题,将社会思潮引领与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群众工作、执政能力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理论系统性建构。同时,就如何辨析学术形态、文艺形态、舆论形态、政治形态等社会思潮做出了具体细分并提出相应的引领策略,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二)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指明了方向

引领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能力,引领社会思潮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成果对社会思潮的内容、特征、内涵和传播方式进行系统论述,为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本领和能力指明了方向。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本领,必须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牢牢把握对社会思潮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社会思潮的产生与群众利益诉求紧密相连,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应按照“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化”的策略,认真倾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合理意见,给予人民群众充分的表达空间,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给予及时、科学的阐释,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互转换的桥梁和纽带,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重大风险中发挥着“晴雨表”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应遵循新时代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策略要求,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牢牢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这也是确保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

(三)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策略指引

社会思潮领域的斗争与引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讲究战略和战术结合,做到时效度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探索与实践,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战略指引。当前西方国家企图以资本主义价值观、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试图占据所谓“人权、自由”道德高地,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道义上“高势位”,并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攻击和渗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着力打造“中国方案”,形成“中国标准”,在思想文化领域确立“高势位”,有效抵御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表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为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思潮理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理论学习中心组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互联网若干问题的探析——互联网社会思潮研究评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