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2021-12-27 19:18毛秀娟
理论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毛秀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价值,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并取得巨大成效,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也是党不断推动文化变革,创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回顾我党一百年来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历程和成就,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党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始终与党自身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百年来的文化建设历程可以分为革命、建设、改革、十八大以来四个时期进行概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领导人民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党提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并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提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在国统区,1930年党领导在上海成立了左翼文化总同盟,传播进步思想和促进抗日救亡运动,锻炼出一支以鲁迅、茅盾、丁玲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队伍,促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文化上实行抗日的文化教育政策,成立各种艺术团体,推动文艺下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根据地形成了从高等教育到小学教育、从工厂到军队、社会的教育体系。解放战争时期,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提出“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方向,坚定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理想信念,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革命热情,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民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文化领域除旧布新,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进行大力批判,肃清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开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教育活动、群众文艺活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精神贯彻渗透到文化领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确立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工作的总方针和总任务。领导进行大规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到1966年全国拥有78座电台、13座电视台,全国96%的县通了有线广播,全国文化艺术、文物单位在1965年达到27210个。〔3〕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领导扫除文盲运动,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主力军。领导对私有制进行改造,在文化生产资料领域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以计划经济的模式发展统购统销的文化建设体制,“通过政策、指令、计划、制度、决议等形式,强制性地配置文化资源,实现意识形态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舆论引导与控制的目标”。〔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建设,扫除了旧中国留下来的文化垃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和激发巨大的文化生产力,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和发展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轰轰烈烈地发展。

1966年到1976年,由于指导思想发生偏差,文化事业遭到巨大损失,废除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禁止言论、出版、创作、表演的自由,致使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倒退了许多年。

3.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建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念、政策和重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导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风尚和文化素质。进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文化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了一大批独立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极大释放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明确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差异化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出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建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4.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化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建设的方向方针和原则以及达到的目标,号召大力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文化领域就是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体制机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新理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2035年文化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对文化领域的治理及通过文化而推进的国家治理得以全面深化,在文化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都有重要的突破”。〔5〕

二、建党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1.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6〕“从改造旧式文化教育、资产阶级旧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从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到锻造一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一个重要原则。”〔7〕在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立场上,党确立“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确保文化的繁荣发展,确保文化围绕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重视文化在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崛起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确立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思想精神方面,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对宣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强调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形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批爱国进步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走上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意志,激励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战。“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8〕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探索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一直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9〕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10〕强调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社会主义文艺要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1〕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文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理念,其中之一就是重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百年来党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向,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不同时期党面临的形势和聚焦的中心任务不同,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承担的任务也不同,改革创新是党领导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方面,党创造性地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外文明互相交流与借鉴。在国家建设布局中,党的十二大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文化建设始终在国家建设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党领导对计划经济时期文化服务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基本由国家主导的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领域,以市场化模式进行文化领域改革,激发文化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取代原来的行政手段,引导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树立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政府文化职能,重视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对话与协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和自主创造,从“办文化”“管文化”到“治文化”,把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三、建党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1.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意识形态主导权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好正确的前进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就是确保文化建设朝着先进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文化建设不偏航。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目标,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文化建设具体目标任务。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保持政治定力,在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中把马克思主义贯彻其中,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坚定理论自信,以正确的理论引导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和思想基石。一是建设让中国人民自豪的中华文化,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底气。“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2〕要传承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延续中华民族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要发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年来创造的革命文化,坚守革命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守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奋发图强提供精神支撑。二是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坚守文化理想和使命。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印证着中华民族从崛起到复兴的全过程,述说着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根,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轨迹。文化自信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基石,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建设要坚守文化理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担负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展形象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实力雄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夯实全民族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担当举旗帜、聚民心、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凝聚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一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放在首要地位,重视它的宣传和教化作用,把它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贯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等各个阶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像空气那样不可缺少,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生长。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统一意志、引领风尚的作用。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正确的宣传方向和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文化积淀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力量,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

4.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理念,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为出发点,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权益。要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进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权益差距。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增强高品质文化产品的供给。淘汰落后文化产能,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工具,开发服务大众的数字文化产品。提高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创作水平,不断推出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和人民群众伟大创举的文艺精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活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不断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5.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必须更加顺畅无碍地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国才能更好地感知世界和引领世界。要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贸易,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形成走向世界的新格局。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和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二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要坚定地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造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的历史传奇,“特别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13〕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创造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让世界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14亿中国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指导拥有九千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不断取得胜利,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能够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让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14〕,为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