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27 15:55李存玲李拴曹董自庭陈美莉
南方农机 2021年2期
关键词:黑木耳栽培发展

李存玲,李拴曹,董自庭,陈美莉

(1.陕西省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 商洛 726000;2.陕西省商洛市农村能源工作站,陕西 商洛 726000;3.陕西省商洛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陕西 商洛 726000)

黑木耳在我国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其因富含营养价值,备受亚洲、欧洲、美洲等市场的青睐。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辖内山清水秀,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d 以上。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柞水黑木耳质地软嫩、个大肉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柞水黑木耳栽培历史久远,市场久负盛名[1]。近年来,该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以推进黑木耳工厂化、产业化为主线,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生态高效为根本要求,全面提升黑木耳产业发展水平。2020 年4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时,夸赞当地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2]。文章主要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借势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实现黑木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陕西省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

1.1 出台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柞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柞水县脱贫产业发展规划》《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奖励扶持办法》[3]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产业发展。2019 年,该县栽培黑木耳7 500 万袋,产鲜耳3.5 万t,产值2.25 亿元,分别较2017 年增加4 000 万袋、1.8 万t和1.15 亿元,增幅分别达114.4%、105.9%和104.5%,黑木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2 农校合作助推科技研发

积极与高校合作,建立了商洛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了西川黑木耳小镇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了黑木耳优良菌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试验示范。优选出适合柞水县栽培的黑山2 号、青皮等黑木耳代料栽培品种,探索形成以苹果废弃枝条为原料的“果树枝条→黑木耳生产→菌肥还田循环”产业链[4],摸索出吊袋、塔式、地摆三种栽培方式,走出了一条“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产业发展模式[5]和“三资股份、租赁分包、产业领养、劳务用工、产品订单、开展服务”六个增收“套餐”[6]。培养出一批黑木耳栽培土专家,建成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推动了产业科技化发展。

1.3 多方扶持提供资金保障

为推动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柞水县设立黑木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整合1 000 万元重点支持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产品营销等。苏陕对口扶贫单位累计投入资金5 310 万元,建立5 家黑木耳菌包生产企业和一批社区工厂,建立扶贫基地42 个。2019 年,又将省级补助资金1 000 万元全部纳入食用菌示范镇建设,为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4 大力宣传助推品牌打造

柞水县举办了“柞水黑木耳文化节”,主创了“黑木耳小镇之歌”,研发了“黑木耳宴”。2018 年,柞水黑木耳成功入选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使“柞水黑木耳”誉满全国[7];《农民日报》对柞水黑木耳进行了专题推介;柞水黑木耳出口哈萨克斯坦100t,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由于品质好,“柞水黑木耳”被农业农村部纳入2019 年第1 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被评为“最受南京市民欢迎的商洛农产品”[8]。

1.5 示范带动助推三产融合

以陕西秦峰等10 多家栽培企业为依托,建成总面积1.87km2的商洛市第一个食用菌特色小镇——西川黑木耳小镇,覆盖“门户区、示范区、观光区、生产区、加工区”五大功能版块,建立了黑木耳采摘园、黑木耳博物馆[9]。以黑木耳小镇为依托,打造集菌包生产、菌种研发、生态栽培、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西川黑木耳核心区,在曹坪镇等建设黑木耳栽培基地,辐射带动全县9 个镇(办)37 个村(社区)栽培黑木耳7 500 万袋,推动各产业融合发展。

2 陕西省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重生产,轻加工,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包装简单,难以进入超市等大型卖场,产品基本处于供应原材料阶段,产品延伸拓展不足,产业综合效益低[10]。

2.2 重前端,轻后端,上下游服务不均衡

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发展多以产前、产中上游服务为主,在生产原材料、生产管理模式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市场信息提供、融资、质量监控、销售等产后下游服务相对较少,产品包装无特色、无亮点,统一品牌宣传滞后,全产业链服务不均衡。

2.3 重政策,轻融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虽然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社会各界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黑木耳产业发展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其自身财力不足,加之农业企业贷款难度大,社会化融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导致柞水黑木耳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3 陕西省柞水县黑木耳产业对策

3.1 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生产规模

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三带、六区、五十村”的黑木耳产业新格局,即以乾佑河流域为中心,辐射带动3 条“千万袋”黑木耳产业带,形成中博农业菌包生产区、西川黑木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金米村黑木耳产业发展示范区、金凤黑木耳产业深加工区、常湾废弃菌包综合利用区、县城黑木耳产品市场营销区6 个产业功能区,推动50 个“百万袋”黑木耳产业专业村的发展,逐步扩大栽培体量。

3.2 制定相关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规范生产操作规程,建立生产记录制度,落实行业标准,强化全程监管。依托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试点市”工作,开展产地环境、品种、气候等监测评价,提出保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质的措施建议。以“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为目标,积极推广质量追溯和合格证制度,实现“二维码”可追溯,探索黑木耳产品“数字化”“身份证”管理[11-12]。

3.3 加强科技研发,推动技术创新

深化与高校等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菌种引进和灭菌、接种、养菌等菌包生产各环节的把控,提升菌包质量。开展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黑木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破解技术难题,实现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

3.4 创新服务模式,拓展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打造黑木耳产业化经营联合体。鼓励开展品牌认证,积极注册商标,创建名牌产品,合力打造“柞水黑木耳”区域公共品牌。充分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柞水黑木耳大数据中心功能[1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立柞水县黑木耳交易市场。加大网售推广力度,提升网上销售比重。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金字招牌,组织参加农交会、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通过宣传、推介、展示,提高市场知名度。在柞水县电商中心设立柞水黑木耳特色馆,在全县各大景点景区设立柞水黑木耳系列产品直销店,在国内各食用菌专业市场设立柞水黑木耳销售旗舰店,以提升柞水黑木耳线下销售份额。

3.5 强化支持保护,提升抗灾能力

设立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种植大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切实发挥黑木耳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大人才的招聘和引进力度,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畅通出口通道,落实退税政策;设立黑木耳产业保险基金,建立保险制度,形成国家再保险和商业再保险相结合的风险分担机制。

3.6 拓展精深加工,加快三产融合

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黑木耳生产、包装、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加黑木耳代餐粉、黑木耳菌草茶、黑木耳挂面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开展黑木耳饼干、黑木耳馒头、黑木耳素食羹、黑木耳饮料、黑木耳薄膜食品等精深加工食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充分挖掘柞水黑木耳药用、饮食、历史等文化,拓展健康养生、科普宣传、观光采摘等功能,推进黑木耳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把柞水县建成黑木耳产业集散地、黑木耳信息数据中心和科技研发基地、生产加工基地、货源配送基地,真正把“小木耳”办成“大产业”,使“柞水黑木耳”品牌唱响全国。

4 结束语

目前,柞水县黑木耳存在重生产、轻加工,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加上重前端、轻后端,上下游服务不均衡,重政策、轻融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因此需从制定产业标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服务模式、拓展精深加工、强化支持保护等方面入手,健全全县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真正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猜你喜欢
黑木耳栽培发展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会“变身”的黑木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豆要高产,该如何栽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