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启示

2021-12-27 16:34
科学咨询 2021年49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德国体系

王 瑾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外事办公室 上海 201808)

近年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德国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不仅仅使德国青年失业率在全球处于低水平,也为德国企业提供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德国制造业提供创新能力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欧盟委员会在其“重新思考教育”战略文件中,表示“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比如,促进青年人就业双元制职业教育,应当成为整个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核心支柱”。世界各国纷纷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引进这种本来仅限于德语区实施的职业教育体系来改进本国的职业教育。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青年人完成学校到职业阶段的过渡。当代欧洲职业教育领域中,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占主导地位。

第一种是“学校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以法国为代表,国家通过资助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或大学完成这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最终所提供的技能类型并不严格地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关。

第二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市场模式”,这种模式下职业技能的发展通过市场驱动的,培训的供求由市场调节,在公司完成,强调“应用技能“和”效率”。由于这种模式中,国家对职业培训只是参与部分指导,所以培训的结果往往达不到国家统一认证的要求。在这种类型的国家,教育系统主要面向高等教育、学术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为薪酬、就业保障和工作满意度等提供了最佳前景,劳动力市场往往会出现熟练技能工人短缺的情况。

第三种模式就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这种结合了市场和学校模式的国家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首先主要应用于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德语国家。在这种模式中,国家提供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同时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学生在企业完成技能实践,学校则提供理论部分的培训。这一体系的特点是:整个教育过程是在与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相近条件下来完成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与相关的工作经验密切结合。它同时还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区分的特点。德国“职业原则”的概念塑造这种模式,同时这种模式还平衡了国家和市场需求的关系[1]。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九年级以后可以开始接受职业培训。整个学习过程为2年到3.5年。双元制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和职业院校。公司提供实践培训,而职业学校则学习理论。大约53%的德国适龄学生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每年大约50万人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进入人力市场。德国的职业学校与大约430 000家企业合作,超过80%的德国大公司都参与双元制培训计划。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领域涵盖技术、农业、商业和工业部门,也涉及到公共行政、保健和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约350个不同的职业领域。通常来说,学员每周在学校学习8-12小时,其余部分的学习在企业完成。要成为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必须首先向公司提出申请岗位,被录取后会跟公司签订有期限的合同。课程结束时,由贸易和手工业协会、工业商会、律师协会或行政学院等机构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监督。最后的毕业考试由相关协会设立的考试委员会完成,考试委员会由企业代表、企业员工和至少一名职业学校教师组成[2]。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双元制”的参与各方通力协作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由是德国政府主导,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学院负责制度实施,行业协会和工会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完成运作,企业和学校具体操作完成的。其中,德国联邦政府相关职业教育法规和发布培训条例,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学院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制度,行业协会和工会起草职业培训方案提案,并协商通过集体协议管理规定,双方共同决定监管、课程设计、认证和资金方面相关事务。企业和学校在以上的相关框架下完成双元制的具体实施。德国的企业将参与双元制职业培训上升到社会责任层面,超越“成本和收益”范畴的考虑,在培训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培训经费,并在培训期间与培训的员工签订一份定期的合同。由于课程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与传统职业培训系统在这方面相比有巨大的优势。企业作为劳动力需求方参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过程,可以解决传统的院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另外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已经了解学生的能力,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出自己企业需要的员工,公司通常在毕业后雇用这些学生。培训体系在有效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3]。

(二)构建职业从业者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身份

在德国,个体选择职业与职业的目标和身份密切相关,完成职业教育,从事一份职业,能够为学员的生活赋予的含义远远超过工作带来的收入本身。德国双元制的“职业的原则”使得职业发展的自我发展紧密相关,就业是个非常负责的系统,它不仅是完成一种职业任务,也涉及到个人生活方面。

(三)职业从业者可以获得持久的工作岗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差别并不大。双元制培训的学生通常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从事一种工作,并且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

(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的原则

双元制度的一个核心要素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双元制职业和教育培训系统的学校和公司两个地点完成学习。一般来说,理论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实践部分的学习通常在企业完成。双元制职业和教育培训体系的培训过程中,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公司的员工。这样的身份使得学生除了获得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外,学生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需要的软技能,比如双轨制学生在适应工作环境、高效工作、与公司整体工作效率相融合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最新的研究证明了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性。这项研究表明,尽管在许多国家将理论和实践学习结合的年轻人逐渐减少,但是学习期间,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工作经验都会增加求职者的工作机会[4]。

(五)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项目类型多样

德国的双元职业培训体系拥有近330个官方认可的培训计划,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公布获得的职业和相应薪水清单以及“德国职业培训”指南。德国许多大学、学院以及专业学校以不同方式提供不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的项目,基本分为以下三类类型:其一,“双证融通”的双元制学习项目。这类培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完成技能训练,最终通过学习学校组织的理论和技能考试,在获得学术文凭的同时也获得专业的技能证书。其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轨制学习项目,这类项目中理论与实践各占百分之五十。这类培训的目标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获得的实际技能,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其三,“专业综合”双轨制学习项目,这类项目针对在职的专业人士设计的双元制学习项目。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学术和专业水平。

(六)培训的技术技能具备一定范围的可转移性

德国的双元职业培训体系在特定业务领域进行的职业培训,并强调其技能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培训侧重于特定公司环境中的特定活动,相反,它侧重于获得特定业务领域和通常属于特定部门工作所需的全面技能和知识。因此,在一家公司内获得的技能可能用于另一家公司,因此可在整个行业劳动力市场上通用。双元制职业强调职业为基础的广泛意义上的培训,而不是仅仅以公司为基础的培训。

(七)国际化程度高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奔驰、博世等国际化企业在海内外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化人才,促进了德国双元制在全球的推广,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才去德国进入双元制体系学习。德国政府积极地推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文化输出”,也推动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更是将双元制教育分为11个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如何在输入国政治经济条件与德国相差较大的情况下,运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体系。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双元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主导的整合学校和工作场所的培训,它是一个包含不同的参与方、责任方、利益方和行为逻辑的复杂结构。此外,它的成功不仅仅归功于德国社会对这种基于工作场所的培训所赋予的认可,也归功于德国企业对职业培训的支持。

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的重要组成要素,从以下三个主要层面得到借鉴:

(一)政策层面:依托国家政策,创造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在德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离不开德国政府的主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以及行业与企业的支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我们首先要从国家和政府政策层面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引导,继续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教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通教育的发展通道。其次,继续提高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以及职业教育毕业生收入,提高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使大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充满信心。另外,社会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整体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从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生源质量。最后,必须从不同途径获得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一方面企业必须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积极主动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系列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多用所有制机构,用于提供职业培训过程中的实训部分,实现产教融合。

(二)学术层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和质量,丰富职业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原因多样,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选择进入更高一级教育,以提升自己的学历,有的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以后顺利地进入职场。也有社会在职人员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或者完成再就业的需求。德国为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多样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方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多样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项目,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的需求设置“升学导向”、“就业导向”以及“培训导向”的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类型的学员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同时注重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在一定范围的可转移性,保证学生可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的需求。

(三)国际交流层面: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把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21世纪才提出的。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国际化相对不高,课程和证书大部分局限在国内使用,做不到学分和证书与国外职业院校对接。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化企业的需求。第二,走出去的职业院校目前相对较少。第三,在华接受职业教育的外籍学生并不多。

想提高我国高等职业的职业化程度,要积极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引进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师资与课程资源,同时积极与国际化的企业合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建设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完成通过联合办学或者海外独立办学,通过建立“鲁班工坊”“海外分校”或联合建立国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利用优质的国际化资源,输出职业教育“中国方案”,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以积极开放的方式招收不同类型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积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在全球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德国体系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梦梦”“娇庆”德国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