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思潮对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的影响研究

2021-12-27 16:34郝光敏
科学咨询 2021年49期
关键词:思潮民办思政

郝光敏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陕西咸阳 712046)

随着“互联网+”下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主流的、积极的社会思潮中包含大量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教会大学生具备大局意识和看待历史发展的辩证主义政治观念。同时,“互联网+”下多元社会思潮中涵盖的大量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内容的虚假信息,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也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部分大学生怀疑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客观认识社会问题。同时,这些虚假信息被带入思政课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开展效果。近年来,民办高等院校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有2 688所,民办高等院校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在校生708.83万人,比2018年增加59.23万人。作为育人重要阵地,在“互联网+”下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民办高等院校有责任和义务抓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强大作用[1]。

一、当代大学生特征和多元社会思潮传播方式的契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逐渐走向大众生活,社会思潮具有受众范围普遍化、大众化、碎片化、直接现实性等特点。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群体性、难控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取向。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媒体也逐渐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大学生思想观念正处于塑形期,对青年学子的影响更加突出明显。当代在校大学生主要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普遍具有情感丰富、个性张扬、爱恨分明,喜欢追求潮流、甚爱网络名人,富有正义感,但网络媒介素养不强。对一些表面上看具有一定道理、经不起推敲的社会思潮极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认同。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平台上以民生热点、社会转型改革过程遇到的问题,通过断章取义、截取琐碎等不完整片段画面推送到青年学子视野中,使得学生从表面中得到认同感、存在感和成就感,实际上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渗透。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喜欢借他人之力,达到影响目的。一借“学术思想”之力,利用互联网+环境,故意接近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并在平台上发布原创文章,广泛传播经不起推敲的学术思想,利用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逐步渗透和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二借“网络专家名人”之力。借网络大V、网红等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名人”,利用当代大学生热衷的微信、小红书、知乎、哔哩哔哩等社交平台传播良莠不齐的消费观、婚恋观、人权观等,冲击大学生价值判断[2]。

二、多元社会思潮对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的影响

为了解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影响。笔者采用课题组编写的《多元社会思潮下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信、效度分析,采取李克特量表技术处理,满意度从“非常满意”到“不满意”5个层次,(即5分为非常满意,4分为较满意,3分为一般,2分为不太满意,1分为不满意)。本问卷调查对象陕西省H民办高等院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本次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17份。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共有717位学生,男生有304位,占42.4%;女生有413位,占57.6%;文科生占66.8%,理科生占21.8%,工科生占11.4%。并对部分思政教师、辅导员通过个别访谈、群体座谈的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与问卷调查结果共同形成实证分析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造成以下影响。

(一)思政课内容趋于表面化、形式化,不接地气,且结构不合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元社会思潮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多是讲述理论知识、对正确观念的评述、且课本术语太过专业。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本就存在一定困难,其掌握程度较弱,也不愿意主动钻研相关知识。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带来严重冲击。任课教师对知识点的介绍大多局限于表面梳理和简单介绍,很少对知识点、历史事件、当前热点进行深度阐述和解析(42%学生最希望思政课程能够涵盖国内外热点时政新闻内容),理论、实践不能完美契合(70%的学生希望该课程能够加入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行业发展前景)[3]。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不接地气(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认为课程内容空洞、乏味且无用,7%的学生想要任课老师提升授课的趣味性),悬在理论知识基础上,无法带领学生分析国际形势的言论,无法做到真正引领学生观念。

(二)思政课不受重视,教学实践效果较差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民办高等院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民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问题更加明显,主要存在课时量不高,考试方式简单,考试内容随意等问题(19%学生对当前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不满意,23%学生认为考试内容和授课内容不一致)。在老师们眼中,专业课更为重要(12%专业课老师认为专业成绩好,能提供好的就业机会),形势与政策课程被边缘化。在家长眼中,择校看重专业,要求民办高等院校抓好孩子专业学习,其他都是次要的。在大学生眼中,公共课就是睡觉课、打游戏课,真正听课的人是少之又少(41%学生在该课堂时而听课,时而走神)。在部分辅导员眼中,没有意识到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存在该课程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

(三)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网络教学技术有限

随着网络化教学的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逐渐开始运用网络技术。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社会思潮的影响力,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当问到学生喜欢哪些教学方式时,50%以上学生希望课堂上能出现热点现场讨论、专题视频、辩论赛、演讲等形式。说明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引领社会思潮的方向相对较难,更容易动摇学生理想信念,大学生价值取向也会出现偏差[4]。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不太满意(20%学生对当前教学手段不满意,8%的学生对此非常不满意)。部分教师对于网络化技术操作水平较低(43%的学生希望老师们提高网络技术教学手段),只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教材内容简单复制,或者制作教学PPT等基本操作,对于网络视频剪辑、字幕搭配等教学技术还不够熟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三、多元社会思潮对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课影响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思政课教学理念

根据社会思潮变动发展的多元化,一方面,切实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诉求,强调人文关怀、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法作出正确判断。这既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加强青年学生辩证看待社会思潮的根本要求,更是消除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消极影响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社会思潮变动发展的多样化特点,确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思政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诉求和情感体验,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社会思潮,引导主流价值观[5]。

(二)优化思政课结构,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全面推进民办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民办高等院校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整体设计,为我们提高思政课程质量指明了方向。第一,要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增加思政课教学比重,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一致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要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坚持将社会热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社会思潮,正确认识多元社会思潮中的错误观点。第三,开设模块化教学,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带来的冲击和渗透。把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热点,“专家学者”“网络大V”等的观念和学生存在疑惑的问题,利用老师专业涉猎领域不同的差异,以模块化形式,将老师专业化放大,深入主题解析,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对辩证法的应用能力,抵御多元社会思潮中的错误观点[7]。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成果是教学内容的奠基石,教学内容是科研成果的检验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研究多元思潮的能力,在研究基础上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手段以及影响程度,真正厘清各种社会思想的本质、特征,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不清的问题,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另一方面思政教师队伍要加强自我学习。思政课说到底是要“以情动人、以事实征服人”,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累,是确保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各种社会思潮的前提。

(四)提高教学技术操作能力,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

对于多元社会思潮不断渗透的今天,需要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提升科技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迎合满足学生需求,从思想上辩证看待网络技术,提高自身教学技术水平,积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其次,将网络技术手段应用在思政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学会辨别真假信息,可将典型案例、经典故事、时事热点、专家点评等内容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性,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用辩证法思考问题,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第三,丰富教学方法。引入问题探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教师精心将社会思潮中错误观点的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利用问题以分组辩论、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查阅资料,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使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政治洞察力,并逐步塑造学生形成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9]。

随着多元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对民办高等院校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对于民办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而言也是迎来了巨大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民办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社会思潮教育,尤其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对提高思政课程育人价值也是刻不容缓的。民办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建设急需引起高度重视,笔者从更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理念,切实落实“以生为本”,强调人文关怀、情感认同等;优化思政课结构,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坚持将社会热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社会思潮,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带来的冲击和渗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教师提升科技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技术操作能力,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的需要,迎合满足学生需求等几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猜你喜欢
思潮民办思政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