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问题及破解对策——关于提升隔代教育老年人幸福感的探究

2021-12-27 16:34梁佳怡黄广玉
科学咨询 2021年49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照料

梁佳怡 黄广玉 莘 翊 高 慧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2)

隔代教养作为老年人照料家庭的一条途径,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又有着不可回避的社会压力和现实要求。从文化传统来说,父辈在传统上是承上启下的纽带,有了孙子才是祖辈在有生之年香火延续的根本保证,这种血缘认同也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而老人爱孙子,根本原因是出自这种民族的潜意识[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祖辈爱孙辈,是父母之爱的扩大和延伸,他们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孙子女出生、成长、香火有望,他们更是喜上眉梢。这是一种民族的潜意识的、抽象的、理智的隔代亲[2]。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当父母选择外出打拼事业、无法照顾子女时,或者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事业上而没有时间顾及孩子时,或者因为离婚、无法照顾孩子时,会把对孩子的起居责任、教育责任全都或部分地交给祖辈时,以致家庭中孩子的主要教养人发生改变,祖辈老人代替父母成为孩子的主要抚养人、或者祖辈老人与孩子父母共同成为主要抚养人。因此,祖辈参与照料孙子女、甚至完全照料孙子女,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老年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普遍选择。以一线城市来说明,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共占84.6%。广州隔代教养的孩子约占总数的50%,北京则高达70%[3]。隔代抚养在国外也非常常见,Lee.S(2003)等人调查发现,美国抚养孙辈超过6个月的祖母占总数的14.5%[2]。不仅美国如此,在欧洲,有超过一半的祖辈参与隔代抚养。隔代教养其实就是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与教育方式,这显然已成为家庭教养的一种常态。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将有更多的祖辈参与照料孙辈。由此可见,隔代照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老年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普遍选择。然而隔代教育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说并不简单,产生的一系列苦恼与忧虑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一、隔代教养中的困境与问题

(一)身体上的负担

研究表明,繁重的照料负担会使祖父母更易患有关节炎、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和导致其他身体机能指标变差[4]。老年人由于年纪、身体机能大不如前,进行高强度的抚养,对孙辈无微不至地照顾产生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国外学者也有研究证明隔代教育孩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好[5]。他们早起做家务,给孩子做饭,等孩子吃完饭去上学后,又要帮家里打扫卫生。然后开始准备午饭、晚饭。还有部分家庭的老年人还要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些琐碎却繁重的家务负担,消耗了老年人大量精力和体力,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照顾小孩,导致老年人感到身体疲惫,力不从心。

(二)心理上的疲惫

身体上的劳累只是一方面,照顾孩子还会导致老年人的心理疲劳。老年人容易担心孩子的身体、学习等方面,他们过于操劳,生怕孩子出点什么事情。出于血缘动机的隔代亲思想让他们时常把孙辈看得比自己还重要。此外,如果小孩不听话或者和他们顶嘴,他们要不就是选择溺爱包容,要不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管,只能自己生闷气。马磊(2019)指出参与隔代照顾的老人对孙辈的监督和教育责任更重、感觉到的压力也更大,因此更容易引起见紧张、沮丧、抑郁或幸福感降低等消极心理感受[4]。还有研究表明,30%的祖父母不能从代理父母的角色中得到满足,将此描述为困难的、令人失望的和不愉快的[6]。这样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自身心理健康。

(三)家庭教育的冲突

从家庭矛盾的角度来说,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在教养孩子时往往存在观念上的分歧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冲突不断、问题丛生[7]。比如,老年人给小孩喂稀饭前会吹一吹让它不那么烫嘴,这时年轻父母会抱怨这种行为很不卫生;老年人觉得小孩生病了就用自己的土方子,而年轻父母往往会选择带孩子去医院。年轻父母一般重教轻养,会更加注重精神与思想上的教育,愿意花钱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阅读兴趣、艺术特长,而祖辈家长却更侧重于养,而非教。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年轻父母的很多物质投入在他们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事情。这样一来,二者间必定会产生家庭教育上的摩擦。即便很多类似的事情,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当孙辈十分依赖祖辈的照顾,祖孙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让来自父母的正确教育被拒绝。不仅父母的教育落了空,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这势必会产生家庭矛盾。此外,各方面大不相同的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在生活习惯、时间作息上也会有很大的冲突与矛盾。老年人习惯早睡早起,年轻人往往习惯晚上娱乐休闲,如果两者居住在一起,很可能会影响彼此的生活。

综上所述,老年人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身心俱疲的现象,也会增加老年人的忧虑与苦恼。本来祖辈应该享受晚年含饴弄孙的幸福,感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种美好期待却变成了天伦之累。这样的难题不断困扰着隔代教养的老年人,这也成为了影响隔代教育老年人晚年幸福最大的阻碍。因此,针对隔代教育中的困境,笔者提出了几条建议,来破解隔代育儿中的困难,降低隔代教育的难度,从而增加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二、隔代教育的对策

(一)认清角色,不要多管闲事

祖辈在隔代教养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认清自己的角色,自己是孙辈的辅助教养人。不管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伦理上来说,孩子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教养人。在照料、教育孙辈的过程中,做好自己该做的、可以做的事情就足够了。比如买菜烧饭、打扫卫生、接送孩子上下学。对大多数祖辈来说,保证孙辈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有些事情不该管的、可以不管的就不要管,时刻牢记要量力而行。就像辅导孩子作业这件事情,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这个能力帮孩子检查作业,这种事情应该交由子女来完成。如果自己明明能力不够,还要硬着头皮辅导,既为难自己也为难孩子。而父辈家长作为主要教养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祖辈尽力辅助,不要包办代替,注意适度的分寸感。与其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不擅长甚至一窍不通的事情上,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二)要求适度,不要期望过高

研究表明,祖孙相处时间越多,祖父母对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对孙子女的要求与管束越多。很多老人都会对孙辈有或多或少的期望,以至于他们会对孙辈有过高的要求。学习上,老人们希望孙辈的成绩可以名列前茅,因而不仅监督孙辈学习,还会对他们有额外的要求,如坚持背诗、做题;生活上,老人们希望孙辈能身强力壮、健健康康,因而会要求孙辈吃得很多、穿得很暖、睡得很早。在对未来的发展上,大多数老人都会望孙成龙,总想着自己的孙子哪一天可以上电视、赚大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所以一旦孙辈成绩差一点、贪玩一些、跟老人们顶嘴,老人就会焦虑烦恼,感到自责的同时还会担忧孙辈的未来。当然,不管哪方面,老年人对孩子有适度要求和期望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就会适得其反,引发小孩的对抗心理和逆反心理,所以,老年人要做到要求适度。

(三)尊重子女,不要倚老卖老

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不同,祖辈和父辈必定会在教养观念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便会使两代家长在对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上产生冲突。例如,年轻父母可能认为教育孩子要尊重科学、要更新观念,而老年祖辈则可能认为传统观念不落伍、教养经验更可靠。由于子女才是孩子的主要教养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由子女来做主,祖辈要给到子女充分的尊重。不要倚老卖老,过分夸大长者为尊的思想。很多祖辈都觉得自己年纪大所以小辈就应该任何事情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恰恰相反,在照料孙辈的过程中,老年人更应该尊重子女,而不是强制压制他的教养权。孙辈应该怎么学习、上什么兴趣班、怎么安排自己的作息……这些问题和事情,都让子女和孙辈决定,作为辅助性的教育角色,当好子女的参谋、辅助就够了。

(四)加强学习,不要自我封闭

大部分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适应教育观念的发展变化。有的祖辈家长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一些奖励,孩子作业做好了,就奖励零食吃;孩子考试考好了奖励钱。虽然老人们的目的和初衷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定是正确的,可能助长孩子在之后的学习动机从“我要为自己学习”变成了“我要为奖励学习”,这样的动机转移是不提倡的。所以老年人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另外,老年人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也应该加以了解,要认识到不同时期的孩子做不同的事情,从而提高教育孩子的针对性和高效性。老年人不仅要吸取年轻父母新的教育理念,还可以通过看科教频道、阅读育儿书籍、听育儿讲座等多种方式来加强自我学习,了解与教育思想和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知识,做到更好地科学育儿,千万不能自我封闭,排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知识。

(五)关爱有度,不要包办溺爱

溺爱孩子是多数祖辈在带娃时容易走进的一个误区,他们觉得把事情都替小孩做好就是爱小孩。虽然照顾好孩子是对的,但是把事情都替孩子做好,这样越俎代庖、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养成过度的依赖性、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并可能导致较低的创新能力和自私的任性品格。“捧到手里怕摔着,含到嘴里怕化了”形象说明了祖辈对幼儿的宠爱,对其有求必应。让幼儿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自利、嚣张跋扈的性格。在家胆大妄为,无法无天,在外小心翼翼,心惊胆战,典型的“窝里横”。在家都成了小王子、小公主,唯我独尊[8]。祖辈照料孩子本就已经承担了很多繁重的家务,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这些繁重的家务已经消耗了他们大量精力,如果连整理书包、洗澡洗头、吃饭喝水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老人还要亲自做的话,那本就精力有限的他们会更加疲惫。将这些小事情交由孙辈自己去完成,既解放了祖辈的双手,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幼儿的独立能力、自主能力是要从小培养的,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上卫生间,自己穿衣服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伴随幼儿一生,祖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得小孩明白付出才有回报,尝试成功的喜悦。让他独立完成某个任务,锻炼其独立性。这种放手去爱的方式才是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相吻合。

(六)保留空间,不要丧失自我

照料孙辈不等于一天24小时围着他(她)转。老年人要适度保留自己的个人世界和时间,不能过度地关心孙辈,也不能过度地照料孙辈,更不能过度地依恋孙辈。如果孙辈不在身边就想他念他,甚至茶饭不思;孙辈放学一回来,就时时刻刻看着他;他做作业、吃零食都要跟在他身后,这样就很容易丧失自己,从而感到生活的迷茫与无聊,还会惹得孙辈厌烦。祖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虽然无可厚非,但不能把自己陷进去,更不能丧失自我。所以老人应该多参加社区的一些活动、认识一些年纪相当的朋友,抽空时聊聊天、跳跳舞、散散步,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给了孙辈自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创造性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隔代教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老年人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所以隔代教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也不容忽视。我国非常重视老年人的保障制度及养老环境,也一直强调应尽可能给予老年人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因此,针对这些隔代教养中的问题,老年人自身要先改变,尽量做到认清角色、要求适度、尊重子女、加强学习、关爱有度、学会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为隔代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消解老年人在隔代教养中的苦恼与忧虑,从而让其拥有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照料
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
隔代家长怎样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