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成长“有迹”
—— 浅议模仿和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力

2021-12-27 08:52山东省肥城市泰西实验学校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无痕张贴榜样

●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实验学校 张 艳

模仿和暗示,是社会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在人际交往中,两者都发挥着无形的影响力。班级作为一个“小社会”,班级成员作为正在成长与发展的个体,更加会相互学习、影响。因此,有效发挥模仿、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价值和功能,能够促进班级成员的健康发展,激发群体活力,提升班级凝聚力。

◆ 在“模仿”中成长 ◆

模仿,是人在集体活动时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心理学家称其为本能,也是我们学习新事物最基本的方法。最低形式的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也就是“不期然而然”。比如,有的学生会不自觉模仿老师上课讲话时的姿态、表情,但他在模仿时是无目的的,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要模仿,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正在模仿。当然,这样的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行为,模仿者对被模仿对象的言行应有判断,只是这种判断可能是模糊或无法言说的,抑或只存在于模仿者的潜意识里。而较高层次的模仿,则是有意注意或具有一定目标的模仿。比如,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演示。

教育意义上的模仿,是学习的基础。要引导学生从无意识模仿到有意识学习发展,实现从外部特征到内心实质的自我影响。

树立榜样,培育模仿对象,无疑能促成班级成员在学习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达到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增加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这个角度看,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其意义及其产生的价值较为深远。而这其中,最好的榜样首先是班主任老师。正如吴非老师所言,“在学生面前,班主任老师的最好姿态,不只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不只是一名同行者,更应当是学习的带头人”。这句话,笔者深以为然。教师以身作则,既是德行的示范,也有对学习者姿态的影响,而这些都会引发学生正向的模仿行为。

对同伴的模仿,则更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要思考:树立怎样的榜样,如何树立榜样,怎样唤起学生模仿榜样的愿望,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影响?笔者认为,应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立足学生发展需求,从小处入手,发现典型,驱动学生经过思考进行选择性模仿,使其“择其善者而从之”,努力成为和榜样一样优秀的同学。

毋庸置疑,被模仿的行为并非都是好的行为。有的学生爱动手打人,有的爱说脏话。这些行为可能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会不自觉受身边人不良习惯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使其能清醒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应当拒绝,从而规避不良行为模仿。

◆ “暗示”的潜能 ◆

暗示,是一种刺激。在无对抗的情况下,被暗示者接收到某种信息,能无条件接受,且伴随一定的行为反应。因此,暗示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教育方法,能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麦田的守望》中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和不管之间有个词,叫守望。”这句话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管”大多靠纪律约束,被动且易被抵制。而“守望”则是在暗示作用下,将一种愿望和期待,巧妙地融入到班级活动和氛围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尽可守候那份美好的到来。

言语暗示,是最直接的一种暗示方式。比较著名的一个案例是:心理学家史劳生以化学教授的身份告知学生,说他手中的瓶子里有某种恶臭气体。接着,他邀请学生一起测试恶臭气体的散布速度。瓶盖打开后,学生纷纷举手,表示闻到了这种“恶臭气体”。而实际上,恶臭气体是不存在的。学生之所以相信自己闻到了,是因为化学教授的言语起到了暗示作用。

这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带来诸多启示。要想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良好发展,适时的暗示必不可少。比如,每天早上与学生的第一面,教师可以温情地说一句:你今天看起来很开心;你今天肯定会有很出色的表现;你上课专注思考的样子真美……在这样的言语暗示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趋向于“老师所说的样子”。

时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学校校长每天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或是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或是击掌相迎,抑或是轻抚肩膀,整理衣襟……成为学校独特的一景。不可小视这样的举动,因为学生每天都能在校长的言行暗示中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生的心理是积极健康的,情绪是热情饱满的,他们自信、阳光,并时刻对未来充满期待。

很多班级活动也具有暗示的作用。比如,在班级开展“未来之星”授星活动,设立“未来书法家”“未来朗诵家”,分别授予在书写、朗诵等方面表现出众的同学。这样的表彰奖励,也会产生良好的暗示作用。学生会以此为目标,产生自我激励,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但并非所有的刺激,都能产生适当的反应。有的学校或班级张贴了很多激励学习的标语,却没有引起有效的刺激,自然也就无法发挥暗示作用。学生对那些张贴挂摆“熟视无睹”,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标语张贴作为学校环境氛围的一部分,必不可少,但要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所需。比如,有一段时间,笔者班里经常出现同学之间闹矛盾的情况,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交往。说教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笔者在教室显眼位置张贴八个大字“礼让三分,同学情深”,每天早上让学生默看一遍,不需要其他过多的教育行为,只要这种心理暗示,就能悄然改变学生的行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不言之教”。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最高决策者,所采取的任何一项管理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放大效应。学生在成长,心智在变化,需求也在改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手段,更不可生搬硬套,一法应多生,要保持灵活性和针对性,实施更为精准的教育。

猜你喜欢
无痕张贴榜样
在小区张贴判决书引纠纷
底妆无痕
中国年画
走过青春
人小鬼大狄仁杰
教育“无痕” 精彩“有迹”
德育“无痕” 有“迹”可循
Call for Greater Transparency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