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认知不足 优化地理教学

2021-12-28 08:29刘仙红
辽宁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课堂教师

刘仙红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在课上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总会遇到学生认知上存在的不足,如认知错误、认知模糊或者认知瓶颈等。当学生出现这些认知不足时,教师不仅要重视,更要创设条件,抓住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使其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把学生的认知不足转化为课堂上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充分预设,了解学生的认知不足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问题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学生的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教师课前了解并准确把握,教师既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也要对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认知不足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存在对某些事物或现象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偏差、瓶颈甚至完全错误的情况。对这些学生认知的不足,教师要及时准确做出判断、分析,灵活有效应对。恰到好处的应对与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以及课前预设息息相关。

(一)深入理解课标

地理教师要认真理解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要求,认真落实。《地理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能力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对于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仍处于一知半解的模糊状态,作为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去分析地理问题背后的原理和成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把握教材重难点

地理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把握好教材每一节课的知识结构,把握好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准备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手段。由于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地理教材要求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去解释地理现象,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地理规律。初中阶段学生尚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及精准的判断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教材中涉及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原理的运用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充分了解学情

教师还需充分了解学生,在掌握所任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后,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重难点,精心梳理本课重要知识点,揣摩学生易错知识点,分析学生认知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前通过面谈、调查、笔试等方式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体验,了解学生课前存在的疑问和难点,了解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事先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质疑点和困惑区。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是课程资源,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深刻理解教材知识重难点,才能制定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教学策略。

二、创设氛围,重视学生的认知不足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发现学生认知上的不足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可知,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表达。

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将感情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发展性,肯定学生的长处,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认知上的不足。同时,教师还需要“以情感人”,多给予学生表扬和激励。营造良好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二)创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接受学生认知上的不足

苏格拉底认为,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是认识问题、获得真理的重要前提。只有在不断认识错误,不断清除认知上的不足之后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作为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接受学生认知上的不足,并且给予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信念。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真心、真诚,以满腔的热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其次,在行为方面,要以微笑的表情、诚恳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耐心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班级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

比如笔者在讲授“东北三省”一课前,学生对东北三省农业方面存在的不解提出质疑:为什么东北三省也出产大米?这似乎与我们常说的“南稻北麦”相矛盾。针对学生这一认知上的不足,教师需找到学生产生疑惑的原因:一方面学生地处南方,对北方自然环境可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北方夏季气温低;另一方面,学生在“尺度思想”(根据地理空间的差异性,将地球划分为全球、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范围大小不同并具有一定等级关系的地理空间来认识和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即为尺度思想)上的认识还存在欠缺。

此时,教师可播放学生在超市采访的视频。在采访中,学生了解了东北大米的销售情况、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大米的评价,拉近东北三省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一(东北三省为什么能出产大米,东北三省种植水稻具备哪些自然条件)和学习任务二(东北三省为什么能出产优质大米,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东北三省种植水稻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积极参与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整个环节,学生在区域认知方面有了提高,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东北不仅出产大米而且出产优质大米的成因时,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严谨思辨的课堂氛围,弥补认知上的不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特点,因时因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创设严谨思辨的课堂氛围提供条件,并以此为契机,发挥学生的特长,弥补认知上的不足。

仍以“东北三省”一课为例,某教师在讲授该课时播放小视频《在东北三省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在东北三省,迎着祖国今天的第一缕阳光》《夏至日,在东北三省度过祖国最长的白天》,根据视频中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打假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判断真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通过阅读地图了解东北三省与东北地区的不同,在析图比较中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得到了提升。

此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严谨思辨的“打假”游戏氛围中,弥补了以往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三省概念上认识模糊的不足,对东北三省的范围和位置也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三、针对认知不足,优化地理教学

(一)针对学生认知错误,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确切地说,它包括了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现不仅意味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究,也包括人类对已知世界的再认识、再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认知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时,应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运用综合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在不断突破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记得几年前,笔者在讲授“黄土高原”一课内容时,课前安排了一个采访环节,让学生说说心目中黄土高原的样子。对于南方孩子来说,他们对黄土高原更多的是从字面去揣摩,或者是从曾经看到的照片或景观图中得到的认知。因此,学生描述最多的词语是“黄土覆盖”“黄沙漫漫”。当我展示当前黄土高原郁郁葱葱的真实图片时,学生有些震惊,也有些不解。学生之所以存在错误认知,一方面是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另一方面受思维定势或未接触更新资料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认知冲突,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带着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了解黄土高原景观发生变化的背后故事,教师也可以顺势指导学生思考影响一个地区发展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针对学生认知瓶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认知上必然会存在盲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发现,如何引导学生解决盲点,以突破瓶颈区。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当课堂中教师捕捉到学生认知上的盲点时,教师要循循善诱,注重方法的引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要素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因气候复杂多样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往往成为学生知识上的瓶颈。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巧妙地融合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中东地区”内容时,教师可结合世界杯在中东卡塔尔举办的时事,提出如下问题:世界杯即将在卡特尔举办,且首次选择在冬季,请同学思考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凭已有的生活经验,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从哪方面考虑,因此很难精准地给出答案。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气候要素方面思考分析,并出示卡塔尔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学生顿时有了方向,开始为解决这一问题阅读图表,寻求答案。这一教学设计能够将枯燥的气候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而且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创新力和实践力。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地理对于生活的意义,并在学以致用中感受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些知识还会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时教师要运用引导式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发现学生在认知上处于瓶颈时,正是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在启发学生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要以原有的基础知识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短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针对学生认知模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比较复杂,地理环境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这些导致学生在认识地理环境方面有时可能会出现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善于倾听,能够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上出现认知模糊,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引导。

比如,在学习“农业”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农场主争霸赛”这一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处位置推测当地的主要农业部门。其中在“河西走廊”这一处,很多学生的推测是畜牧业,理由是这里是半干旱区,也符合我国“西牧东耕”的农业分布格局。很显然,在这里学生存在认知模糊,他们在地理空间的尺度思想方面还不清楚。

当遇到尺度相对较小的地理区域时,我们还要从当地具体的实际自然环境入手。教师如果在这时发现学生存在认知模糊,应当及时点拨,并通过更多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和全面分析,扫除模糊障碍。教师可补充几个地理位置,如河套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以及内蒙古高原,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以及水源等自然因素加以分析,学生就很清楚当地的主要农业部门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农业的影响因素,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高度关注学生认知上的不足,对于认知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知识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科学性知识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知识的严谨性,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发现学生认知上出现模糊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鲜活的教学资源,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课堂上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方面的不足需要教师去发现和解决。当教师将认知不足转化为课堂资源时,学生不仅在认知不足中获得了新知和技能,而且提升了情感,习得了素养。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的黑吉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研究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