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内在之强力
——评高永《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

2021-12-28 09:04杨志达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布鲁姆浪漫主义诗学

杨志达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1930-2019),美国知名教授、批评理论家。曾于多所知名高校任教,著述颇丰。他以特立独行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式被视为当代西方世界中最有天赋、理论锋利新颖的文学批评家。多年来,他的诗学理论褒贬不一,虽然诸多论敌站在固守精英主义、秉持保守态度、坚持修正主义三个方面对他极度指摘,但是这种坚守,反而塑造了布鲁姆的诗学品格,使得布鲁姆的作品受到极大地重视。另外,2019年布鲁姆的逝世,也必将引起人们重读布鲁姆理论的兴趣,提高他在文学批评层面的影响力和接受力。

一、国内布鲁姆理论的译介情况

按照文献资料,中国最早介绍布鲁姆及其相关信息的是张隆溪。1983年,他在《结构的消失:后结构主义的消解式批评》中,对布鲁姆有过只言片语的介绍,但并没有详细展开。1986年,伍晓明翻译介绍伊格尔顿的《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书中,伊格尔顿对布鲁姆给予充分关照,使中国学界开始关注布鲁姆。1989年,布鲁姆第一本书《影响的焦虑》在中国译介出版,接受者第一次直接面对其理论体系。1992年,台湾出版了布鲁姆的《比较文学影响论——误读图示》,“译者对布鲁姆身处的社会时代和学术背景,布鲁姆的生平和著作等都进行了一一介绍,并对‘误读’理论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1]。2000年,布鲁姆的《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问世,2005年,《西方正典》也翻译出版。随着研究布鲁姆的兴趣逐渐高涨,对布鲁姆诗学理论的研究论文不断发表在各大期刊上。尤以张龙海的介绍文章较为重要,他在《哈罗德·布鲁姆与对抗式批评》一文中,将哈罗德·布鲁姆的学术生涯作了明确的划分,将其学术理论分为四个阶段,这也得到布鲁姆本人的首肯。

二、本书主要内容概览

《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是高永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来,是对布鲁姆诗学理论研究的一部重要著述。高永教授这本书通过诗学理论发展阶段、诗学策略的价值、诗学追寻以及诗学批判几个方面对布鲁姆的诗学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不断深入布鲁姆诗学理论的核心—“内在属灵性”。

书里,作者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布鲁姆的理论发展阶段和关于内在性诗学的旨归。浪漫主义阶段,他将浪漫主义和诺斯替宗教相结合,将浪漫主义诗歌和人的强力意志相统一,强调精神、意志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作用。并借此向人们表明,强力诗人对抗前代诗人时的压抑感,必然会用一种回归个人内心的方式对这一力量提出反抗。误读理论阶段,高永教授指出,布鲁姆将诗的影响放在本体论的位置上,研究诗的影响关系史及其后辈诗人的强力反抗过程,目的“就在于将诗人之间体现在文本想象力上的语言结构和心理冲动纳入其对整个文学历史的考察”[2]116,纠正以往的偏颇。具体地说,误读理论就是为了指正我们普遍认为的前人促使后者的非合理性。到了宗教批评阶段,书里详细论述了诺斯替主义的发展过程、价值意义,论据详实合理。高永教授强调,布鲁姆宗教研究与对抗式诗学两相对照,这正是影响的焦虑理论的适用,体现了宗教研究与诗歌误读理论的同构性。更重要的是,那种纯粹的个人性、内在性、个体救赎的方式,契合了布鲁姆诸理论的核心,“不论宗教研究还是文学研究,最终指向都是人本身”。经典捍卫中,高永教授总结布鲁姆的经典建构体系以及他的经典观。布鲁姆坚持从文学性、审美性的角度阅读文学,将文学放置在文学的领地。但是谁能否认,这种文学回归背后的必然后果就是使文学失去光辉,进而退到人们所遗忘的荒原。这本身不就是文学应获得也是正在获得的最好结果吗?如此看来,“经典的悲歌”又有何悲呢?在这一清晰的表述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者对布鲁姆过度强调文学性、审美性的理解,也体会到其对于文学发展客观性以及文学边缘化的忧伤与认可。

在布鲁姆理论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里,作者带我们找到一条忽明忽暗的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布鲁姆发展体系的始终,体现出布鲁姆思想体系的核心,重视内在性。在浪漫主义诗歌研究阶段对诗人想象自由,强力意志的强调;对抗式诗学中,后辈诗人对前代诗人所具有的修正的力量和对抗的决心;宗教批评里对于人的重视,强调人的内在性作为研究的中心;经典捍卫过程里多次重申阅读是一种指向个体内在世界的行为等等。这些倾向将布鲁姆诗学理论的内在性诉求凸显,能够拨开芜杂直指其理论的核心。总体而言,就是“通过重铸个人的内在精神,从而使每一个人身上的内在力量化合为一股希望之光,照亮人类黑暗的前方之路”[2]61。

之后,高永教授对布鲁姆理论进行了深度梳理,探究其理论形成的背景,以及布鲁姆对以往理论家影响的超越,挖掘其理论背后所隐藏的布鲁姆的诗学策略及其合理意义,如精英主义立场、保守主义态度、修正主义精神所体现的合理性及价值。另外,通过布鲁姆对文学评价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寻找其诗学体系中所具有的自主精神、体现创新性的文学批评特色和以文学内在属性促进内在精神的批评模式。最后,书中梳理出布鲁姆对文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重文学本身还是重文化研究的倾向、对传统与当下理论的关系的一些看法。这一系列论述为我们掌握布鲁姆的内在性诗学倾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与帮助。从强调主体到强调个体再到个体的内在性,这不仅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更是一种姿态。因为创新和自主要以强大的内在精神为前提,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高永教授提纲挈领的总结,使我们在布鲁姆浩瀚的理论著作里找到了一本纲领式的“小册子”,简明扼要地抓住了理论的精妙之所在。

三、《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的新颖性

首先,是对阶段划分的部分纠正。以往的阶段划分说易产生误读,使人简单地将布鲁姆诗学理论理解为板块连接,而忽略了其中的有机联系。“具体地说便是忽略了浪漫主义诗歌评论的基础性;忽视了其背后的精神的一致性;忽视了各阶段理论的统一指向。”高永教授指出,布鲁姆的对抗性诗学理论、宗教批评研究、经典建构理论都是在研究浪漫主义诗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化而来。在研究浪漫主义诗歌评论时,布鲁姆提出的渴望超越弥尔顿,革新弥尔顿的观点,已经有对抗诗学的影子,并且通过书稿的修改、出版时期推算,二者在时间维度上同步;宗教研究里,布鲁姆把宗教异端的主要特征归纳为“坚持理智和精神的独立性,坚持在道德问题上个人决断的权利,坚持每一颗心灵的内部之光”[2]121。因此,布鲁姆将浪漫主义诗人的内在性和异端思想联系在一起,也即证实了浪漫主义诗歌研究在宗教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另外,布鲁姆对文学原创性的强调也影响了他后期的经典建构。而这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决定了其理论背后的精神和各阶段理论的统一指向。这一切使得他的理论超越了纯诗学的范畴,进入了更广阔的也更深刻的境界。

其次,高永教授指出布鲁姆诗学背后隐藏的诗学策略。过去研究者看待布鲁姆的指摘时,大都集中反应指摘体现的诗学诉求,反而忽视了主张背后的智谋和价值。例如在批驳布鲁姆固守精英主义立场时,研究者从布鲁姆对文学的根本属性、重视天才的思想、对经典的选择标准、价值意义等方面入手,却走向了批驳者的樊笼,为批驳者加强了论据。高永教授反观问题,从策略入手,避开批驳者的思路。这一点也正显示出作为研究布鲁姆理论的学者所具有的“布鲁姆气质”。文学祛魅,崇高祛魅,经典祛魅,文学走向了“泛文化”研究。而布鲁姆的精英主义立场却为文学的合法地位提供了支撑,为文学的审美属性、自足性提供了保证,为文学经典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准入标准。这种逆时代的坚持恰恰也是布鲁姆诗学的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高永教授的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意义重大。他将布鲁姆诗学理论背后的核心放在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读者不要被布鲁姆庞杂的理论体系所迷惑。这种对内在性的强调充分体现了人的作用,彰显了对个体的重视,是对内在自我的强烈认可。这种新的内在性主体是个人精神的体现,“是以内在强力统摄一切外在的灵性存在”。

猜你喜欢
布鲁姆浪漫主义诗学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背诗学写话
影响的焦虎
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与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的理实一体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脸书将收购伦敦人工智能企业 布鲁姆斯伯里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基于混淆布鲁姆过滤器的云外包隐私集合比较协议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