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训的多方位功能
——以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2021-12-28 13:28胡君玖仇志芬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校训价值观

胡君玖,仇志芬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思政教学部,合肥 230031)

校训,是大学精神之所在。高校的校训对培育校园文化、引领正确的价值观等有着特殊意义。好的校训,不仅是一把钥匙,能够为师生打开文化孕育之门;更是一盏航向灯,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一、校训起源及内涵释义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大学的雏型,但古时候的“大学”仅有实体类型的校训,并无“校训”这么明确的概念,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甲午战争之后,那时我国从日本引用了日语的回归汉语借词“校訓”,才使我国的大学有了明确的“校训”概念。

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舒新城主编的《中华百科辞典》一书,这本书中对校训的释义是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校训释义。自此,我国学者展开了对校训及校训相关内容的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的论述《校训关键在实践》[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临沂大学原校长韩延明的论著《大学校训论析》[2];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的研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3]。还有很多教育家和学者对校训内涵进行了释义。

笔者联系我国高校制定校训的特点,分析这些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和释义,总结出我国校训的三个基本元素:(1)大多引经据典,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出现,讲究简洁、对仗或者押韵,但其内涵却源远流长,各有特色;(2)具有立德树人之功效,这里的“立德树人”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时还针对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员,指引和警示他们的言行,引领着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3)校训彰显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原则、办学传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等。据此,对高校校训的内涵作以下释义:高校为彰显其办学特色、实现其办学目的而制定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对高校内全体人员具有指引、激励、警示等作用的,能够引领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语句,是高校全体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校训的内涵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合经院)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风华正茂的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合经院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安徽发展实际,创新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发展特色,形成了“诚信、自信、有志、有为”的校训。

诚信,即真诚、诚实、守信。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古文献《尚书》中最早提到了“诚信”,后世的诸子百家无不注重诚信,更是将诚信视为核心理念。尤其是孔子,《论语》全文仅万余字,却38次提到了“信”字,将其纳入授业教学“必修课”。约两千五百年前的智慧传承至今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衔接,纳入合经院的校训,并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学院对师生员工树人先“立德”的内在要求。学院期冀师生人人诚信,为建设诚信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自信,即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认为自己肯定能获得成功。如今,心理健康公认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就是自信。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也必须具备“自信”这一特质。换句话说,自信也是人们成功的起点。只有满怀信心,心中的希望才能像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态。就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年少之时就曾抒发豪情,大笔挥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言。学院将“自信”纳入校训,是希望全院师生具有自信的品质,在人生的道路上百折而不挠,实现人生理想。

有志,即有未来的人生理想。小到家庭校园,大到社会国家,没有志向、没有目标的话,未来就像彼岸不明的船舶,最终将行驶到失败的海滩。古往今来,纵观那些建功立业的伟人,无不在年少时期就许下了雄心壮志。毛泽东少年时期离家远行时,曾为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由此鸿鹄之志,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可见,志向的格局决定着胸怀的格局,也决定着事业的格局。学院将“有志”纳入校训,是希望全院师生谨记: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依然需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

有为,即人生应当有所作为。“有为”的释义应当与“有志”结合在一起阐释,即立志之后还应当笃行之。“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出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一直心怀信念,主张用“仁”“礼”来治理国家。学院将“有为”纳入校训,意在引导师生不畏艰险和挑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摒弃消极懈怠、无所作为的思想,鼓励师生“奋发有为大有为也”。

“诚信、自信、有志、有为”八字校训,熔古铸今,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在一起,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契合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凝缩了学院的发展历史,表征着合经院对教育理念和精神的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成为合经院师生递相传授的文化精粹。

三、高职院校校训的多方位功能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因此高职教育应和本科教育齐头并进。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重视软实力的高质量发展。因而,拥有一则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别具一格的校训,对高职院校本身和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来看

高职院校校训的功能主要是指校训对组织内部全体人员精神文化及行为导向方面的作用,需要全体成员包括领导、教师、学生和其他员工了解、掌握且不断地学习校训的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塑于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激励功能、向心凝聚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品牌宣传功能。

1.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训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校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引导,二是道德观念塑造。本文主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那么就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尤其是校风学风方面进行阐述。从学生方面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网游成瘾、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旷考是高职学生的“通病”,学生缺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学校对学院学风建设不够重视等导致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成为“重灾区”;从教师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教师上课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外加来自于科研项目、职称考核、工资绩效等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根本任务上敷衍、懈怠;从管理者角度来分析,用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用科研成果来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缺乏更加合理的教风、学风考核体系,致使有些高职院校校风不良、学风不正。因此,要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必须重视高职院校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合理利用校训来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青年学子拥有健康的体格、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4]。

2. 教育激励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职能会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其“育人”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高职院校以校训为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能够对师生员工起到教育激励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校训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拓展知识、追求真理,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提升他们的能力;(2)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帮助师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全人格;(3)在校训的指引下,教育师生员工树立为国家兴旺发达而不懈努力的远大理想,激励师生员工明确人生奋斗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以上教育激励功能看似与本科院校校训无二,但是对于校风学风尚需严格优化的高职院校而言,校训的教育激励功能就显得更加特殊和重要。

3. 向心凝聚功能

优秀的校训,恰如军营中的号角,一旦吹响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号召力,促使师生员工凭借同一精神动力,戮力同心,实现院校的办学目标。高职院校是社会中的组织机构,它不仅能够以组织的名义开展各项活动,同时活动的圆满完成还需要师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校训作为高职院校师生公认的群体文化,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将师生员工拧成一股齐心向前的力量:一是显性的、以校训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以校训为主题的思政课、讲座和设计展等,使师生员工认可自己的学校;二是隐性的、耳濡目染式的熏陶,例如位于校园显著位置的校训石、校训宣传栏等,使校训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逐渐融入师生员工的信念、情操之中;三是在校训的引导下,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又会进一步激起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形成“我以母校为荣”的荣誉感。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训的向心凝聚功能,引导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增强“内功”,促进其长久稳定地发展。

4. 规范约束功能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出自于《荀子·劝学》,也就是说麻地里长的蓬草,不用别人扶持也能自己站立起来。以此来比喻好的环境对人产生的正面影响。校训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适用于全体师生员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良好效应就得以产生,使师生员工在校期间能自觉地按照校训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也会使整个集体接受正确的价值观熏陶,还会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勤恳工作,甘愿为社会这个“大机器”的正常运转做一颗“小螺丝钉”,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训对师生员工的规范约束作用,从思想上改变每一个成员,促使个体能自发地端正作为,践行校训精神。

5. 品牌宣传功能

研究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重视学校办学能力、硬件设施、就业前景等,而忽视以校训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忽视校训的品牌宣传功能。其实,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文化,这决定着它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招生数、就业率、发展壮大等)。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它的校训是“德业并进,自强不息”,不仅体现了该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更是深圳“敢为天下先”城市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将校训和城市品格融合为一的做法,使校训变成了学校的文化宣传品牌和“活名片”,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自豪感,而且可以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被社会了解和关注。这就是校训的品牌功能。

(二)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看

大学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社会的文化风气和价值取向。所谓“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因而,校训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所在地区甚至全社会有一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其内容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相呼应,能够为社会大众培育高尚的价值情怀、为国家塑造独特的民族个性服务。

1. 辐射引领功能

高职院校应在创造、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方面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校训的辐射引领功能就是其重要的体现。其一,辐射功能。大学校训不仅会在校园内对师生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对社会大众产生辐射性的影响。例如,合经院正对着大门的花坛里有一高两米、宽五米的校训石,来来往往的师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熏陶,校训中蕴含的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时刻伴随着师生的工作与生活。这种力量会使学生毕业后将校训中所蕴含的崇高人格和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到社会中去,这就是校训体现出的辐射功能。其二,引领功能。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对时代发展作出积极的回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连锁效应,如追名逐利、重利轻义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多元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等,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坚守其必须坚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其能够体现社会主流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校训来扼制社会负价值的影响,通过对师生员工的熏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渗透,引导全社会正向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引领社会进步。

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有24个字,但却意蕴深长,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愿景融于一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指引。所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的健康成长关乎着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合经院校训“诚信、自信、有志、有为”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生动独特、鲜活丰满,不仅可以紧紧地贴合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引起大学生的共情,进而夯实其核心价值观[5]。很多高职院校的校训虽然也是只言片语,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高度契合,精神内涵上高度统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与精神要义开展校训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 塑造民族个性功能

校训彰显着学校的灵魂,代表着学校的精神,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表现。校训能对师生起到强大的感召力,不仅在于它能够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更在于校训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沃壤,依靠着它,校训这棵“大树”才能“营养充分”、历久弥新。例如,很多校训都出自《尚书》《论语》《周易》《道德经》等典籍,这些典籍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还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和风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校训内涵丰富,功能多样。在高职院校中,要积极开展校训教育,充分发挥校训的作用,将校训的精神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校训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