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基本属性、特征及其功能

2021-12-28 13:28季艳福
林区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仪式符号师生

季艳福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一、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基本属性

1.社会属性

仪式是一种社会化的、具有一定共认性与重复性的行为与活动,仪式社会属性体现为其内在的构成与外在意义的赋予:一是仪式主体的社会性构成。参与者在仪式中所具有“社会平等”的性质。对于每个仪式的参与者而言,其社会身份、地位、特权等在仪式展演特定的时段中将失去作用,使参与者摘下社会束缚的“面具”处于“平等地位”。二是仪式的“社会意义”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在我们尝试定义仪式时,才意识到放弃仪式自身和与仪式没有联系的事物,仪式似乎没有任何特殊的东西。也就是说,仪式其实寓于仪式轨道之中。”[1]换言之,仪式必须处于特定社会背景下赋予其相应的意义才得以存在。因此,仪式是一个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某个群体的特定事务与活动。当仪式进入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仪式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微观层面来说,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属性,既表现为大学课堂教学仪式主体的社会性构成,又表现为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存在的意义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某些社会功能方面。

2.文化属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仪式来自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仪式。几千年来,仪式完全按照社会文化的演变而发生改变。美国阐释人类学的提出者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指出:“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其实质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我赞同就像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因此,我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2]在格尔茨看来,文化的表达是历史传递下来的,并寓于仪式之中的意义模式,通过符号的形式展示传承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以符号形式表达的概念体系,通过历史中的符号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简言之,仪式其本质是一种特定文化代码或视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人们可以通过仪式,发展和传递自己的生活知识与态度。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工具,仪式依靠实现文化的指令和目的作为生存方式,仪式其属性、目的、作用受制于某种特定形态社会文化的规定式话语与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大学课堂上展演出的仪式,其是一种系统的特定规则的文化,是对所处文化生态有选择地反映。

二、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主要特征

1.系统性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系统性是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具有完整的自我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上课前到教学过程中再到课后每一个环节都呈现着不同的仪式样态。例如,上下课、提问、讲授等仪式,这些仪式构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仪式系统,并以不同的作用在课堂上紧密有序展演。二是仪式组成部分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仪式主要由课堂教学仪式的时空、人员和仪式的象征物、行为和言语等组成。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意义模式在不同的课堂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紧密性。

2.短暂性与微观性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短暂性与微观性是有别于其他学校教育仪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与道德品质的完善,课堂教学仪式通常被视为一种非正式课堂教学规则,主要起到辅助与衔接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仪式的短暂性是指它从开始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通常伴随着一套行为结束而结束,甚至仅仅是一个手势、一句问候。微观性主要是指仪式场域仅限于课堂之中,通常在一个教室进行,与其他学校仪式活动相比较,场域较为狭小且固定。

3.表演性

对大学课堂教学仪式表演性的理解,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戈夫曼(E.Goffman)的“社会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戈夫曼认为,“交往就是社会性舞台,‘前台’‘后台’‘表演’和‘印象管理’等则构成了理解这种社会剧的主要要素。”[3]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必须遵守且不可逾越的某些“剧本”的设定。一旦教师和学生进入角色之后,课堂中的师生开始以新的角色和规范来实施自身行为进行“表演”。

4.情境性

“仪式情境”是指仪式展演的时空范畴内的特殊环境,通过营造假定性的、预设的情境来突破有限的时空范畴,使其原有的时间、空间本身意义得到超越和转换,当仪式参与者的身心在这种特定情况下适应和变化时所展演出的特殊行为、情态和心态使他们成为特定的角色,从而获得仪式蕴含的深层次情感体验,以达到预设性身心的发展目标。大学课堂教学仪式是所有师生最直接、最重要的群体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中包含着“仪式情境”教育。换言之,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实际教学需要,营造情感体验的情境和心理氛围,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表现方式,将具体可感知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这种“仪式情境”的营造,可以刺激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感官,以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与体悟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情感与文化的目的。

5.限定性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限定性体现为课堂教学蕴含着明显的文化限定性,“课堂教学仪式蕴含着特定的文化特色、内涵、历史因素。”[4]限定的文化充满着教学活动全过程,它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时限、空间、语言等显性文化层面,同时也表现在教学思想、内容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等隐性文化层面。而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仪式所具有的限定性表现为有效引导与规范学生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进行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仪式是一项精心策划的人文活动,所有程序、材料、文化价值和意义都受到直接限制,大学生在全身心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获得仪式所象征的文化意义,并借助符号系统建构的象征文化,从而完成对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构建与引导。

6.象征性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象征性与“符号”密切相关,“仪式中充满着象征符号,也可以说,仪式其实是一个体系庞大的象征系统。”[1]仪式的过程是不同符号相互组合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且在过程中每个符号自身都有其独特的含义,而符号功能的发挥则取决于特定的象征方式。也就是说,大学课堂教学仪式其本质是各种各样的符号通过不同的组成方式,呈现出不同意义的仪式类型,并在仪式举行的进程中成员获得相应的象征性身份——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象征性身份的认同促使仪式成员自觉地让本身的言语、神态、动作适合仪式的场景,并使大学师生以一套课堂教学中达成默契的象征方式进入仪式展演之中。完成仪式象征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仪式符号意义的建构与阐释,这是仪式参与者能否达到有效共鸣的关键环节。大学师生在仪式中通过对特定行为意义的领悟,仪式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所内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知识”。

三、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独特功能

1.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是大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泛、最首要的功能,并常与交流功能相结合。在大学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规范功能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各教学环节中过渡与衔接作用。课堂教学中的仪式可以高效地将学生从上一个阶段“带离”,并进入下一环节,确保每个阶段环环相扣,有序进行。二是课堂管理。课堂是一个具有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它存在着相应的秩序,而良好的课堂秩序有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仪式的运用。它通过特定的机制将教师、学生两个不同的群体纳入于一个共同体之中,并确立了师生间的社会关系,教师通过一系列行为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而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反复强调和举行,逐渐被内化为课堂教学的秩序感,隐性的规范因此产生。

2.交流与认同功能

交流功能是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基础功能,也是认同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仪式展演的过程中其本质是符号的“展现”—“赋义”—“接收”—“阐释”循环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换言之,课堂中的仪式是一种教师进行表现、传达和学生接收、解释构成的师生互动行为,“它既是一种师生之间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也是进行信息交流、汇合、融通的过程。”[5]它包含着师生双方的情感展现、信息交流以及周围人对这些行为、符号的理解。可以说,不论是教师教学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还是学生理解、内化所学知识,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交流功能都起着不可忽视作用。同时,有效交流与互动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认同提供了可能。这种认同既包括彼此间的情感认同,也包括彼此间社会关系、身份的认同,乃至对群体的认同与凝聚。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Christoph Wulf)认为,“参与社会仪式的成员为仪式和价值的解释作出一定贡献,这种贡献使仪式中所有个体形成一种联系,从而产生情感和感觉。仪式发展了集体性所能接受的活动和相关的感觉。”[6]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仪式形成特殊“群体”,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情绪上产生共鸣,使师生每个人产生对集体与群体的向往与整体的精神力量。

3.文化传递功能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的文化传递功能通常以“隐喻”的形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在人类学意义上,“所谓的“隐喻”是通过以其他的指称、物品或类项指示某一事物的表达方式。”[7]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提出的“仪式窗户论”(window of ritual)强调了仪式的文化动力。格尔茨指出,仪式是文化原动力的“窗户”,是人们进行认识与创造世界的途径。当仪式进入大学课堂教学场域,其文化作用的发挥也将限于课堂教学特有的生命与文化特征,即当普通的大学课堂教学传达某种科学知识层面的东西时,大学课堂的仪式则表达的是科学知识层面以外的东西。例如,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习俗等。正如教育人类学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是一种具有参照性的文化传递机构,它向后代传递着特定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和期望,以达到继承作为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8]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仪式反复的展演,使其心理上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实现文化延续。

猜你喜欢
仪式符号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符号,比多少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符号的由来
麻辣师生
Talking strategies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