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流道泵站典型故障案例分析

2021-12-28 07:32肖忠明颜红勤蒋红樱刘志泉
江苏水利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汽蚀启闭机液压油

肖忠明,颜红勤,蒋红樱,成 立,刘志泉

(1.丹阳市九曲河枢纽管理处,江苏 镇江 212000;2.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9;3.扬州大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在许多泵站建设中,为满足自引、自排及双向提水的需求,常常将流道设计成“X”形,即双向流道[1],如图1所示。双向流道泵站虽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省等优点[2],但由于其箱式结构的特点,加之双向流道泵站对进水流道水力设计要求较高,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水力性能普遍较低,运行稳定性普遍较差[3-4],在实际运行中故障几率较高。

图1 双向流道泵站示意图

1 双向流道泵站常见故障类型

根据长期调研发现,双向流道泵站常见故障类型可分为水力故障、机械故障、电气故障3类。水力故障主要表现为不良压力脉动、水泵叶片和叶轮室的汽蚀;机械故障有叶调机构损坏、主水泵部件损坏、液压启闭机故障、清污机故障等;电气故障有站用变压器故障、直流系统故障等。本文选择其中的典型故障成因及其解决措施进行分析说明。

2 水力故障

2.1 不良压力脉动

2.1.1 成因

双向流道泵站由于其结构的特点,在运行时一端进水、一端封闭,在封闭端会形成一个死水区,即盲端。盲端的存在往往导致回流的产生,使进水流道内易产生涡带,造成叶轮及机组不良振动[5-6]而引发泵站故障,严重时可能危及机组和泵站安全。另外,双向流道型式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出水流道顶板偏高,导轴泵轴长度增加,运行时摆度过大;出水流道为双向出水设计,主机组运行时,受盲端静水区影响,容易产生较大的水流脉动[7]。

2.1.2 解决措施

对水泵结构进行优化:适当缩小导叶扩散角度,提高扩散管出口断面高程,这样有利于改善出水流态和回收动能。对泵轴过长的缺点,在出水流道增设顶板,将电机基础高程下降,使泵轴长度得以缩短;或者通过增加泵轴直径,提高泵轴运行时的稳定性。对导水锥结构进行优化,选择合适的型式减少进出水涡带的产生;对其分段设计,采用哈夫连接,以便于对水导轴承进行检修;利用导水锥将泵轴包裹,减少水流对泵轴的冲击,从而减少泵轴振动的发生。

2.2 汽蚀

2.2.1 成因

某些泵站在建设时未充分考虑双向流道的特点,按照普通轴流泵站的泵型设计选择,导致水泵型号配套不当,结构形式不合理。例如某泵站为满足现场安装要求,加大叶片与叶轮室之间的间隙,导致叶顶间隙超规范,机组运行不稳定,振动偏大,诱发汽蚀。还有的泵站位于江河沿岸,进出口水位变化较大,水泵长期偏离高效区运行,水泵运转不稳定,导致水泵汽蚀。

2.2.2 解决措施

在进行泵站水泵选型时,应进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合理设计选择泵站的前池和流道型式,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流道和叶轮室。水泵的汽蚀主要发生在叶轮室,首先应考虑优化叶轮室的结构。例如某双向流道泵站叶轮室由球形改为圆柱形,使叶轮可以直接从叶轮室中抽出和落下,解决了叶轮不便安装,叶顶间隙不均匀、间隙过大的问题,运行后发现叶轮室无汽蚀状况。其次可对水泵材质进行优化,叶片、泵壳等采用不锈钢等抗汽蚀材料,提高水泵的抗汽蚀性能;对于已被汽蚀破坏的过流部件可采用表面保护技术加以修复。另外应针对河流水位变化特点考虑更换或重新设计合适的泵型,避免水泵偏离设计工况运行。在泵站实际运行中,常在泵壳外部安装传感器监测振动,以判断汽蚀是否发生。

3 机械故障

3.1 叶片调节机构损坏

3.1.1 原因

叶片调节机构损坏会导致水泵变角调节失灵或者出现偏差,影响泵站的高效运行。双向流道泵站叶调机构损坏主要在工厂装配和运行时产生。可能调节机构内的轴承的质量差、装配间隙不符合规范。可能是叶调机构与主机转动的同心度不符合要求,导致机组运行时叶调机构内的轴承径向受力发生变形。也可能当叶调系统在停运状态无油压,在泵站监控系统或在叶调系统PLC触摸屏进行叶片调节控制,由于没有液压油,机组叶片角度无变化,叶角电位计无叶片动作反馈信号,叶调系统PLC内部程序接收不到叶片角度达到设定值的反馈,导致程序一直给步进电机发调节信号,使步进电机带动调节杠杆达到或甚至超过最大正或负角度,致使配压阀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当叶调系统再次投入运行时,系统建立工作油压,因此时叶调系统配压阀处打开位置,叶片角度迅速增大或减小,达到调节机构设定的限位角度,而此时叶调的上或下限位开关已无限位作用(限位开关仅在叶片调节超限时,断开步进电机脉冲调节信号),最终导致机组叶片角度至极限位置。因叶片止点不同,造成不同叶片不均匀受力导致操作架变形,从而导致叶调机构故障。叶调机构工作原理图见图2。

图2 叶调机构工作原理

3.1.2 解决措施

当叶调机构出现损坏时,应对分离器解体检查,对损坏轴承进行更换,确保分离器的正常运行[8]。还需检查轴承间隙,如果间隙偏小,调整轴承压盖及其间隙,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校正调节机构与主机转动部分的同心度及垂直度,使其符合安装标准。在活塞上下增加限位块,在运行操作不当时,使正负极限角度不致造成叶片不均匀受力现象。

3.2 主水泵部件损坏

3.2.1 原因

有的泵站由于受建造时技术及施工条件的限制,水泵选型配套不当,结构形式设计不合理,使水泵运行一段时间后部件发生磨损锈蚀。而且双向流道泵站导叶体常为埋入式的整体,预埋在混凝土内,一旦导叶体发生故障,无法实施更换。

3.2.2 解决措施

对于水泵配套不当应考虑更换泵型号,或者对泵结构形式更新改造。比如某泵站针对该问题进行更新改造,由固定埋入式结构改为竖井筒体式轴流泵结构形式,改用钢结构泵壳与预埋的上底座相连,拆卸安装方便;在混凝土底座植筋预埋,使导叶与中底座连接起来,整个水泵部件置于竖井,可方便地从中吊出,大大方便了水泵的安装维修。

3.3 液压启闭机故障

3.3.1 原因

有些双向流道泵站建设时间较早,启闭机型式老旧,加工粗糙,密封件容易出现损坏,导致活塞漏油,严重时甚至不能启闭。当启闭机下油封漏油时,水和杂质会随活塞杆的往复运动进入油缸,导致液压油发生乳化,沉积物增多,进而致使阀门锈蚀和堵塞,甚至造成系统失灵,启闭机不能自动锁定,发生跌落,不仅严重影响泵站运行,更易引发安全事故。这是因为原设计的液压油在回油箱和净油箱中只靠压力滤油机净化,如果液压控制阀件加工精度差,在循环过程中压力滤油机只能将液压油过滤一次,导致液压油净化程度不能满足液压控制阀的技术要求。液压油长期在含水和杂质的情况下运行,形成液压油净化不净的恶性循环,油质不断乳化,使阀组阀芯锈蚀、堵塞,最终使阀件失去自动复位功能,造成液压系统故障,影响泵站安全运行。

3.3.2 解决措施

若要有效除去油中水分,可在回油箱与净油箱之间增加真空加热滤油装置[9],使液压油的净化程度满足液压控制阀的技术要求。为防止油缸内进气锈蚀,保证系统工作可靠性,可改造提升油箱高度,改用宽径不锈钢管母管,通过不锈钢支管连接启闭机上腔,保证在开启或关闭闸门时无压油均充满启闭机上腔。如果启闭机柱塞泵仍不能满足运行要求,应考虑换用新型优质的柱塞泵。

4 电气故障

4.1 直流系统故障

4.1.1 原因

直流系统常见故障有系统失电、接地故障、熔断器熔断等。当无交流电输入、元器件损坏、接触不良时[10-11],均可能导致电气设备停止运行,使直流系统失电。直流系统常见接地故障有绝缘不良、一点接地、多点接地等,设备损坏、天气引起的设备及端子受潮、电缆表皮绝缘破损、裸露金属积有灰尘、控制电缆的接头被渗漏油侵蚀等均可能引起接地故障。

4.1.2 解决措施

对于直流系统失电故障,可先用电压表测量蓄电池组两端电压,若电压显示240V左右,说明蓄电池组正常连接,电池性能正常;然后沿蓄电池组放电回路依次检査输出电压,看各进、出线端是否有电压显示;若某处无电压显示,说明故障极有可能出在此处;之后再通过拆线检查,确定其故障原因。对于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处理方法有拉回路法和仪器定位法。应用拉回路法,切断各直流回路时,切断时间不能超过3 s,届时无论故障报警信号是否消除均应合上。若接地出现在某一回路,有环路的先解环,再采用取熔丝和拆端子的方法,直至找到故障位置并解决。

5 总 结

双向流道泵站运行水位常常变化较大,死水区的存在导致了回流的产生,这是诱发不良压力脉动、汽蚀等水力故障的重要原因。双向流道型式的特点往往导致泵轴过长,流道水流脉动压强差更容易引发泵轴振摆,导致机组振动,发生机械故障。直流系统失电、绝缘不良等引发电气故障。故障发生时应根据其类型和特点进行解决和预防,在日常运行中注意对泵站进行维护和检修,减少泵站水力故障、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的发生频率。很多故障都是由于流道设计、水泵选型、安装不合理引起的,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流道和水泵型式,这对减少故障的发生至关重要;制造人员应提高主机泵结构设计、加工制造工艺,生产合格优质的产品部件;泵站工作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不断深入学习、探索和实践,加强巡视和管理,及时将泵站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猜你喜欢
汽蚀启闭机液压油
液压挖掘机液压油箱内泄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
脱硫系统用浆液循环泵汽蚀分析
含启闭机房进水塔结构静动力分析
环境可接受液压油性能要求及开发意义
发动机供应系统中汽蚀管自激振荡特性试验
浅谈离心泵汽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发动机冷却系统汽蚀问题分析
2015年度第一批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获证企业公布
QTB-HST系列闭式直推启闭机通过新产品鉴定
安装螺旋桨用液压油顶结构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