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京昆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施路径

2021-12-28 08:45周宏武
高教学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

周宏武

摘  要:京昆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高校发展提供文化润泽与精神滋养,有助于坚持立德树人宗旨推进美育教育。高校需要从教学、实践、研究、传播等方面开展京昆艺术传承教育,进一步探索京昆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京昆艺术;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6-0065-04

Abstract: Peking and Kunqu Opera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provides cultural moistening and spiritual nourish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s to adhere to the purpose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promotes aesthetic education. Universities need to carry out inheritance education of Peking and Kunqu Opera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ways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eking and Kunqu Opera.

Keywords: Peking and Kunqu Opera; education; practice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植根沃土。以京昆为代表的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行为规范。弘扬传承京昆艺术,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题中之义,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美育教育的内涵,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

一、高校京昆艺术教育的价值意蕴

文艺必须坚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属性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弘扬传承京昆艺术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同时京昆艺术也为高校教育提供丰厚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滋养。更好地挖掘和发挥京昆艺术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作用,推进京昆艺术的永续发展,是高校推广普及京昆艺术的重要目标。

(一)京昆艺术教育滋养大学师生价值追求

文化意蕴“以文化人”,承载一定文化内容的形式都内含教化功能,被誉为“国粹”的京昆艺术承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载,对大众有着显著“高台教化”作用,在原先的农耕社会这样,在现在社会也没消弱。一部又一部经典剧目传承着历史记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价值追求,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有“贵和”与“尚中”的和谐思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有“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的美德和精神等,例如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表现的忠义,京剧《四郎探母》展现的忠烈,《苏武牧羊》表达的忠贞,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中的反腐倡廉,《铡美案》中的刚正不阿,《霸王别姬》《牡丹亭》的至死不渝,《追韩信》中的大局,《穆桂英挂帅》的担当,昆剧《班昭》中的“从来学问欺富贵, 真文章在孤灯下”等。这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京昆艺术把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以生动形象的表演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艺术观赏中接受文化熏陶与精神洗礼,润物无声地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京昆艺术教育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离不开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以京昆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也可以成为高校美育工作的着力点。

作为戏曲艺术的代表,京昆艺术巧妙地糅合了音乐、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还包括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锦绣等多门类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美学最全面最直观的体现方式之一。京昆的“唱、念、做、打”以及“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形象生动,如同其他戏曲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舞台创造,融万千寓意于一体,是中国人展现舞台张力和形象塑造的特有方式。京昆艺术的表演虚拟夸张:“鞭如雄兵”“桨是巨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京劇的服装和脸谱艳丽多彩,呈现了浓烈、浪漫、写意、典雅的美学意蕴。京昆的词曲优美隽永,在文学样式上融诗词歌赋、话本小说为一炉,如以“水磨调”著称的昆曲曲调清丽优美、字音细腻婉约、风格高贵典雅,阐释了中国古典审美的意趣所在。

京昆大量剧目经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成为一部部立体的声像历史经典,成为学生熟悉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增强广大师生历史认识辩证观,既不当复古主义者,不做甄别地认为传统都是好的,也不做历史虚无主义者,断裂性认知传统文化,否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在辩证认识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同时,京昆优秀剧目承载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儒、释、道深邃的哲学理念,也将中国传统的礼俗文化较为完整地展现在舞台上,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化道统。

(三)京昆艺术教育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保护

中国的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而现在留存的只有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已经消失于历史发展中。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昆艺术为代表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但也面临着持续发展不畅的窘状。昆曲于2001年成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京剧于2006年也“入遗”。2005年京昆等戏曲剧种被列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举措对京昆等传统戏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以遗产保护的形式也透露出“日趋式微”甚至“逐渐消亡”的信号[1]。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镇和文化创新的前沿,应主动承担起守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高校既可作为京昆艺术展示表演的重要场所,也可以作为京昆文化研究与文本研读的有力阵地,甚至成为剧目创新、剧本创造之地,最重要的是能为京昆艺术培养、增添新的观众群体。只有这样才能使京昆艺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传承与保护京昆艺术要激发师生自觉的积极性,加强校园京剧文化建设,向大学生传播京昆艺术的魅力与精髓,积极从京昆艺术中寻求有利于思想引领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动因,寻求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对这些文化动因和积极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需要,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二、高校京昆艺术教育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在高校中开展美育教育、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由教育部等部门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主题活动,把以京昆为代表的优秀戏曲剧目送进高校,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耳濡目染,使传统戏曲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从整体发展而言,京昆艺术在高校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难点。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一是西方艺术影响着师生的审美情趣。全球化背景下,丰富多元的外来文化艺术越来越走进公众的审美视域。交响乐、芭蕾、街舞以及嘻哈等流行艺术受到学生们的关注喜爱甚至追捧,民族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论、西方中心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等倾向。二是快餐文化影响着师生的素质养成。以追求速成、通俗、碎片化、短期流行的快餐式文化得到“病毒式”延伸,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缺乏营养和内涵,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着包含京昆艺术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网络文化改变着师生的消费习惯。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供欣赏和学习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数量巨大、风格各异。大学生面对海量的文化信息量,花费较多的时间在数字网路中,喜爱以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浏览、阅读、学习,而这些习惯与京昆艺术的教育传承有一定的距离空间。

(二)现实发展的困境

京昆作为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到当代确实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困境。首先在传承方面,京昆艺术是难以传承的一种艺术样式,需要大师级、掌握绝活的人才有资格承担的,因为需要身段记忆、印象记忆、文学记忆集成[2]。由于历史原因,京昆艺术传承发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斷层空窗期,在剧本、音乐、美术、导演传承方面资源不足。其次是创新方面,京昆传统曲目经过长年累月的改编,已经成熟固化为范式,在剧本、服装、道具、唱腔、化妆、演技等方面都比较程式化。如剧本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流传积淀到现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学是厚重的,但其文学性难以提升,一定程度上难以获得青年人的喜欢。第三是展现形式,京昆的唱词念白基本是文言用词句式,剧情节奏偏慢、舞台布置抽象简单、乐器伴奏程式单一,又如昆曲音乐是曲牌体的宫调音乐,有严格的格律和宫调标准等。这些与科技发达的时代存在差异感,导致年轻人对京昆戏曲认同感不强。

(三)传播途径的局限

传统文化是在传统社会的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成分、有不相协调的部分[3]。这正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的主要矛盾。京昆艺术在历史上一直广受大众与精英阶层的追捧,随着时间的推衍,京昆艺术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旧时的口口相传到剧本手抄、刊印,再到唱片、卡带等形式,进而影像展现、新媒体传播等,但总体而言,传播途径还是比较单一、简单,虽然新媒体媒介破解了表演场地空间限制的问题,但与勾栏或剧场相比,缺乏舞台现场效果、演员真情表演、场面渲染控制、观众实时互动,导致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此外京昆艺术传播多采用“传—受”的单向模式,其互动性和体验感较弱,难以提高大学生的观赏专注度,进而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模仿兴趣[4],如今面临被淹没和失去年轻观众的威胁。

(四)功利主义的影响

文化建设是在时间积累基础上的系统工程,往往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尤其是在京昆艺术传承方面。由于戏曲类教育属于素质类教育范畴,不少大学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人文艺术学科的支持偏弱,导致人文精神削弱、文化艺术氛围缺失。同时,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主要精力和时间针对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证书考级等事务上,面对京昆艺术欣赏的较高要求,或缺乏兴趣积累或吝于付出精力,导致与京昆艺术渐行渐远。此外,国家或地方对京昆艺术教育传承政策、经费支持力度不够,也加剧了高校京昆艺术普及教育缺失。

三、高校京昆艺术教育的路径探索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包括京昆在内戏曲保护与传承,广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包含京昆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先后在高校建立,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遵循接触、了解、熟悉、喜爱、传唱、研究的教育传承方式,进一步探索京昆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探索京昆艺术的教育普及路径

加强京昆艺术教育传承,必须坚持课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增设京昆艺术欣赏、戏曲美学等一批公共选修课、必修课,采取主讲与邀讲、授课与讲座、课堂与观赏、讨论与研究、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讲解京昆艺术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及经典剧目的剖析、欣赏方式的介绍,从文化背景、剧本、语言、音乐、思想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全面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

加强京昆艺术教育传承,必须丰富教育技术手段。目前,信息技术已在强势倒逼教育变革,数字化虚拟现实进入课堂,智能终端深刻影响学习方式,教育领域的革命不可避免[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京昆的教学更加灵活生动,有利于学生观赏到不同类型的京昆艺术作品。同时,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开展课堂练习,积极尝试艺术表演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体验,更加深入地学习到京昆艺术的精髓。

加强京昆艺术教育传承,必须拓展京昆普及教育途径。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组织京昆精品演出引进校园的同时,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剧场,观好戏、看名角、赏经典,让学生亲身体验京昆魅力。定期邀请京昆艺术家和研究专家开展讲座,进行艺术讲解、示范表演等,拉近学生与京昆、学生与艺术家的距离,激发学生对京昆艺术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兴趣点,探索京昆艺术的实践传习路径

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京昆艺术的研习,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功能,主动帮助大学生创建京昆等戏曲社团,加强京昆等戏曲社团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扶持,加大对戏曲类社团资金、设施等资源对接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加入戏曲社团的同时,对于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授课,培养一大批热爱京昆艺术、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学子,形成以社团成员为核心圈、普通学生为“影响圈”的京昆艺术实践传习共同体。

高校要鼓励学生学唱表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鼓励支持学生策划京昆等戏曲表演活动,以演提高、以演交流、以演弘扬,增强学生对京昆艺术的热爱,例如每年举办的“上海高校京昆青春汇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区活动、舞台表演和演唱比赛,支持、鼓励大学生参加“国际京剧票友电视大赛”“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全国高校京剧研讨会演唱比赛”等。

支持学生不断探索与尝试传统戏曲普及的新型表现方式,可以组织举办融入京昆艺术元素的文化礼品、平面设计作品创意设计比赛,支持和鼓励学生制作介绍京昆的手机APP,组织地区性、全国性新媒体大赛等,例如上海举办的“大学生京昆动画大赛”就吸引全市各高校动画制作爱好者以动画为表现手段,围绕京昆主题展开创作、表达京昆经典剧目。

(三)发掘大学的智力优势,探索京昆艺术的研究探讨路径

京昆艺术的教育传承离不开系统性研究,大学应该发挥科研能力强、业务能力专的优势,组织师生开展系统性研究,推进京昆艺术的长远发展。

积极开展理论性研究。注重京昆艺术的历史性研究,在历史渊源、重要事件、时间、人物方面深入发掘,在经典剧目所承载的民族精神研究,例如“五四运动”激烈的文化大论战引发京剧革新,剧本新作不断问世,京剧评论、信息报道大量涌现,京剧期刊、研究专著开始面世,如《京剧之变迁》等,还有日本学者的《京剧二百年之历史》。学校积极筹划建设一批京昆艺术传承研究中心,为京昆艺术教育提供机构性保障和学术性支撑。

积极开展传播性研究。高校应不断对传统的京昆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传播理论,加强京昆艺术传播的机理性阐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探索新时代京昆传播机制;充分利用讯息发展态势,建立京昆艺术传播网络和平台,集聚大学师生的共同智慧,共同研讨高校京昆艺术教育和艺术推广。

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延衍数百年的京昆艺术到了非创新不可的境地,创新也会带来无限想象。例如,21世纪初打造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唱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在中国学校乃至海外的演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反响。高校师生结合专业优势,在剧本创作、技术融合、推广手段等方面开展尝试性研究,运用动漫元素、流行乐、VR技术等,真实与虚拟结合、舞台与画面融合,让京昆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接受。

(四)发挥高校的辐射效能,探索京昆艺术的传播推广路径

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全方位传播京昆艺术。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特点,策划适合年轻观众口味的戏曲类节目。例如,借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议题设置、竞技环节、评委点评,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感受京昆艺术的浓厚魅力。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构建一个京昆艺术传承的立体交叉传播网络平台,发挥抖音、快手等微视频传播特点,运用微信、微博互动特性,形成全方位传播京昆文化的宣传态势。

加强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京昆艺术辐射面。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构建“大学-中学-小学”链条式教育路径,充分利用大学资源,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定期开展推广活动,实现大学资源共享,宣扬京昆艺术的文化本质。

加强京昆艺术的国际文化交流,展示国粹魅力。高校应该积极向留学生普及教育京昆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努力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开展与国外高校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平台。依托大学国际化办学长期积累的特色资源和优势,开展京昆艺术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开拓中华文化传播、向世界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的途径,传递了“大美中国”的文化印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京剧和昆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在青年学生中还是属于“小众”艺术。在京昆艺术普及教育推广中,要始终坚持高校联动、学校和专业剧团联动、学校和社区联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触、了解、熟悉、喜爱、传唱、研究京昆艺术,发挥大学文化引领功能,实现京昆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大海.从戏曲改革看当下校园戏曲教育的得失[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6):80-83+90.

[2]邹元江.传承作为昆曲国家文化战略确立的关键[J].艺术百家,2017,33(4):19-25+149.

[3]郗戈,陈鑫.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现实路径探析[J].理论视野,2019(6):28-33.

[4]刘嘉.全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J].传媒,2019(9):75-77.

[5]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5):226-232.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