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2021-12-28 23:23廖秀云范建玲
教育界·A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乡村小学新课程标准

廖秀云 范建玲

【摘要】新课程标准颁行已经10个年头,其在乡村小学的落实情况如何,是研究组亟须掌握的内容。为给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采取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乡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乡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组希望能发现一些问题,并给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课题(GSJJW 202002):桂北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廖秀云(1967.11-),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曾获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西高校美育教学改革创新案例二等奖等。范建玲(1974.12-),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桂林市“优秀语言文字工作者”。

一、问题缘由

新课程标准作为义务教育的方向标,引领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但面对国际新形势和国家新战略,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的困境。如何找到并分析当前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症结,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构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实现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县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向正确的方向纵深发展,是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以及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

(一)为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采取教学改革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组深入到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通过观察、听课、访谈和查阅相应的教学资料,认真分析、概括、归纳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管理者全面掌握问题症结所在,找到解决策略。

(二)促进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乡村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都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本研究将会冷静地从纵向、横向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帮助广大乡村教师认真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改革行为,促使教师从自身和学生角度出发,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本研究深入县城及乡镇各小学一线,采用抽样听课和查看学生作业的方法。随机抽样听了1所县城城区小学、3所乡村中心小学、1个乡村教学点共15节语文课。这些课涵盖了小学1~6年级的语文教学,被听课的教师年龄段在26~48岁。听课的年级全面,区域分布广,被听课教师的年龄跨度大,基本上反映了**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并随机抽样查看了1~6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共200本,主要考察了语文作业布置的形式、内容,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以及教师作业评分的状况。

(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县各乡村中心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任课年级、不同职称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问卷共9小题,其中限定选择7题,开放自述2题,主要调查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教学改革实施行为方式、面临的困境和改革的設想等等。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

(三)访谈法

本方法主要在听课后的集体评教中运用。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倾听并记录了一线教师对当前教学改革的看法、建议及面临的问题。

(四)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调阅了大量关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资料、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总结等,从中得到了启发和借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掌握仍然不深透

自教育部颁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称为新课程标准、新课标)以来已有10个年头,乡村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对它的理解和掌握是怎样的呢?调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内容掌握的程度,自认为达到深刻领会的只占4.81%,比较清楚的占47.04%,了解一点的则占48.15%。教师只有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才能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旧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1.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创新意识是引领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源动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1]然而,问卷调查显示,只有8.89%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总是具有创新性的,88.89%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具有创新性,还有1.11%的语文教师坦承自己的教学设计总是没有创新性。在关于“新课程标准下,您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哪些问题”的开放性问题中,有相当多的答卷中提到“观念陈旧”“改革理念不先进”“改革花样不断翻新,都不知道怎么改革了,索性就不改了”“传统教学对提高成绩似乎更有用”等。由此可见,很多一线乡村语文教师仍然不能顺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做到积极求变、锐意创新,甚至仍盯着考试成绩抱着传统不放手,让时代拖着走,甚至拖不走,不想创新,懒得创新。

2.教师改革创新行为不力

(1)难以把改革意愿转变为改革行为。一是没有想过要把教育改革的要求转变为改革的实际行为。问卷中关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您遇到的困难”的问题,有21.1%的问卷是空白的,或直接回答“没困难”;关于“您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有25.19%的问卷是空白的,或者直接回答“没问题”。不排除有不认真回答、懒得回答的因素,但也不难看出,有部分教师根本就没有认真进行过课程改革的尝试,不尝试当然就没有困难,不思考当然就没有问题。二是不知道如何把改革要求和改革意愿转变为实际的改革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多的教师感到“教学改革风声很大,也不想被时代淘汰,但不知道怎么改变教学才算好”,“不知道如何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为改革的行动”。不知道如何进行改革其实就是没有做好创新改革的必要准备,缺乏必备的创新改革知识、方法及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开阔视野。

(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仍普遍简单传统。关于“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问题,有67.0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是偶尔采用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有4.81%的教师承认自己的课堂教学总是单一而缺少变化的。关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同事们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仍占主导”,“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启发性”,“教学模式仍然传统:解释词语—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从深入课堂听课情况看: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有超过50%的教师采用的是串讲,每一段都讲到,甚至每一句都不放过,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设计和预设的答案,一问一答,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见解的时间、空间及机会。即便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也没有充分发挥先进教学设备的作用,仍然采用串讲的方式,面面俱到,在激发学生思考、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运用、培养学生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并不突出。

(3)一味强调“题海训练”。教师把语文教材选文看作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唯一的途径,通过机械的习题训练不断强化学生对选文的识记。从教师布置的练习形式看,甚至把语文能力训练与简单、机械的知识掌握等同起来,作业大多是只针对选文文本的《习题册》《一课三练》之类,缺乏学生语言运用的生活实践场域的训练要求。

(三)新方式方法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式、对话式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落实会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改革形式化”,认为“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多半强调花样繁多,形式好看”“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教师过度自由发挥,只要跟传统不一样就叫创新”“教学方式花样翻新,互相模仿,缺乏科学性和实质性”“课堂教学只追求热闹,又是游戏,又是表演,又是合作,但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无法落实”。可见,真正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改革现状、存在问题的认识是清晰而深刻的。

在随堂听课中也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把先进的方法实质学到手并用于实际,基本都是走形式。比如:教师设定一个接一个的简单问题,一问一答,就当成对话式;课堂上教师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就当成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教师针对某一段落内容提出1~2个要求,给学生几分钟思考,然后学生给出答案,就当成自主探究式;学生回答问题多,读课文的次数多,形式变化多,就叫做主体性教学……课堂热闹非凡,但实际效果甚微。

(四)语文课程目标不清晰

课程目标是宏观的,具有全局性、总体性和引领性,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微观的,是对课程目标的分级和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语文教学活动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途径,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目标一定要紧扣课程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很多乡村教师对当前语文课程目标模糊不清,导致在选文的教学处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课内课外活动的安排、作业类型的设置、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反映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需要的效果。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综合性”和“实踐性”,“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并强调语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4年,教育部指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可见,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目标应该更加强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当前语文课程的目标及任务。

语文核心素养是以语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语文思维与语感、语文情趣与审美、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促进人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的内在的综合涵养。很多乡村教师对此目标和任务的认识并不清晰,保持课堂教学结构固定不变,课堂教学内容多限于选文文本,缺乏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和指导,忽视了必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等。这些问题,在听课、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中都得到了印证。90%的教师在问卷和访谈中提到:“学生阅读量极少”“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不高”“口头表达能力弱”“极少语文实践活动”……还有8.8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作业应该侧重于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五)存在城乡差异

就全国范围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学差异普遍存在。调查中发现,县城城区小学与乡镇小学之间,特别是与乡村教学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在访谈中,乡镇小学和教学点40%的教师明确表示,“传统的教学没什么不好,能提高成绩。”“不是不要新方法,但传统的实用。”……在问卷调查中,乡镇小学和教学点有20%的教师出现了“教学改革太难,我们不得不应付上级要求”“改革,改革,太难,太累,太痛苦!我们疲于奔命,身心疲惫”等类似的回答,而县城城区小学类似的回答不到5%。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乡村的教学土壤中扎根太深,教师对改变旧习惯要经历阵痛,很抗拒,有怨言。

2.教师语文素养上的差异

从听课的情况看,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处理能力,以及语文视野、文化涵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乡村小学教师常被禁锢在标准的答案里,学生的答案稍与标准不同,就被视作错误;没有标准答案,或没有明确答案,解题就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就觉得教学困难重重。再有,乡村小学教师还更多地表现出对知识的理解偏差。比如,听课中发现,上课教师对反义词的理解就存在问题,对绝对反义和相对反义的理解不深透,对相对反义词的把握不准确,特别是不能理解和把握特殊语境中临时构成的反义现象。

3.教学条件的差异

调查中,乡村小学教师普遍反映,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不能保证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太会使用多媒体设备,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甚至有20%的教师表示“不会操作多媒体课件”,还有老师表示“无法运用,很少能运用到网络资源”“教学参考书籍很少”等。而县城城区小学的教学条件远远好于乡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能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4.提升、学习的机会存在差异

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乡村小学教师更多地表示“外出学习机会太少”“观摩高水平语文教学的机会很少”“外出培训提升的机会不多”等。

五、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组织研读新课程标准,认清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改革具有方向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既不能一潭死水,“咬定”传统教学不肯放松,也不能追求改革的虚名,瞎撞误打,必须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并为乡村教师提供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这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从调查看,很多问题都是教师对新课标内容缺乏深度的理解掌握导致的。对新课标的学习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要求,要落到实处,要有行动,有检查。第一,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分批次给各乡村学校语文教师作新课标的深度解读,帮助教师全面而有重点地掌握新课标的内容实质。第二,不留死角,采取适当可行的方式对教师掌握新课标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只有专业,才能让所有教师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改革的方向,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二)开展前沿理论、改革热点的大研讨,做到改革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能闭门造车,要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關注新理论、新做法。可以组织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对前沿理论和改革热点进行大研讨,理清其在本地区实施的可能性、可行性,并在骨干教师的示范性带动下,促使真正先进的理念、方式、方法落地生根,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盲从、跟风或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真正实现改革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三)积极总结,及时反思,开展全县大交流,达成改革的实效性

教学改革,不仅要有雷霆万钧、风声大作的改革场面,有美好的改革理想,更应该让人看到风雨之后的美丽春天,看到改革带来的丰满现实。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体上看,的确有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体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们总结过去,及时反思,认真审视自己的改革实践。比如:是否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否创设了开放、多元化的创新课堂;是否有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充实,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否“乐学”;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是否实至名归;是否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师是否有广大的语文视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自然世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是否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否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未来人生的发展等。认真地总结,积极地反思,并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交流学习,有利于促进全面的改变和调整,真正实现全县范围内整体改革的实效性。

(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发挥教师改革的能动性

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水平的高低。“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语文素养对于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帮助,组织必要的学习和培训,给出有效的指导,全面促进老师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要做到:夯实语文知识积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丰富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强化情感体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拓宽语文视野,实现文化价值的理解与传承担当。教师只有发展和提高了语文素养,才能更有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投身改革洪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课程改革更见成效。

(五)县外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向乡村一线教师倾斜,缩小城乡差距

乡村一线教师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视野,只有多参与学习观摩高水平的教学,才能促进观念的更新、方法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才能调动起改革的积极性,才能让乡村学校的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六、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县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和不断创新下,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只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下一步的改革措施提供事实的依据,实现乡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乡村小学新课程标准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信息技术走进乡村小学数学课堂
浅谈“想象模拟”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