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朗读的6种常见病及有效对策

2021-12-28 23:23卢佳芬
教育界·A 2021年11期
关键词:常见病低年级学生有效对策

【摘要】朗读是低年段学生的一项基本功。不论上课、听课还是借班开课,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的朗读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相应的对策去解决。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整理了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6种常见病及有效对策。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朗读;常见病;有效对策

作者简介:卢佳芬(1982.09-),女,江苏省苏州湾实验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朗读作为低年段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同样是朗读,不论上课、听课还是借班开课,你会发现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的朗读情况是存在差距的:有的整齐有力,让你一听就喜欢;有的拖腔带调,让你一听就皱眉。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尤为突出。

低年级是朗读的起始年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有相应的对策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一般,对症下药才是硬道理,否则只能是徒劳。

一、“de”字病

“de”字即“的、地、得”三字,均为轻声,朗读时要轻而快。光就这个字而言,学生都会读,可是一旦放入句子中,好多学生、好多班级就会出现“de”字重读的问题,笔者将这种问题归为“de”字病。究其原因,一些教师看轻了这个“de”字,未进行专门的指导训练,还有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朗读方式,未能及时纠正。长此以往,这种病愈演愈烈。怎样“治”呢?其实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凡事要先入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倘若一开始就设法防治这种“病”,接下来发“病”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de”字通常用在短语中,想要治好“de”字病,首先从朗读短语开始。以一年级上册第5课《家》这首儿童诗为例,贯穿全诗的就是一个句式“______是______的家”。对于起始年级,刚刚接触朗读,这样的课文就是防治“de”字病非常好的例子。笔者将文中6个“的”字短语单独列出来,带领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从中感受“的”字朗读的特点,掌握其轻而快的朗读技巧。低年级学生好模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于这种针对性强的训练往往一下子就能接受。短语读好了,整首诗的朗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一次授法并非一劳永逸。为更有效地控制住这种“de”字病,周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以《家》所在的这个单元为例,结合课文内容,将“de”字短语归类,进行周期朗读训练。

通过一个单元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其朗读技巧。当然,学生的学习往往像有些病人的病情一样存在反复性,教师要有常教常新的意识,一旦发现学生在“de”字的朗读上出现问题,要马上停下来纠正,以便其巩固。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除了“de”字病外,还存在“了”字病、“里”字病……笔者认为这类病都可以采用朗读短语的方式治疗。如,“了”字的训练可以从一年级上册第9课《大海睡了》开始;“里”字的训练可以利用二年级上册《雨点》一课。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策略操作简单,切实有效。

二、添字病

(一)你布置预习了吗?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低年级的课文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尤其是一年级,预习后会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事实并非如此。语文学科预习的主要作业落实在朗读上,读生字,读课文。养好了预习习惯,某种程度上就是养好了朗读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自己的朗读有个大概了解,尤其是一些识字不多的学生,朗读时遇到一些生字,可以借助拼音、问家人或查字典的方式自我解决,从而增强朗读的正确性,降低这种病的发病率。

(二)你重视检查了吗?

光布置预习作业,没有检查环节是不可取的。就像医生让病人去做各种检查,结果诊断时不看报告一样,不能发现其根本问题。检查的步骤其实很简单,从生字入手,读字读词读短语,再到读段落,课文中有些难读的句子也可以优先拿出来读。新授课上一般花10~15分钟时间检查,这种检查在一年级课堂上尤为需要。为防止操作单一化,根据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可采用“开火车”“打擂台”等方式组织教学。另外,要尽量多地组织个别朗读,便于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基礎差一点的学生,要多给予他朗读的机会,相机进行个别辅导,力争使其进步。

(三)你因材施教了吗?

发现问题,接下来便要解决问题。医生看病,会让病人吃药,打针挂水,或建议调整一些生活规律。学生朗读,教师同样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教案引导纠错。

例1:看一看、读一读。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一文的第3自然段,受前面半句话的影响,好多学生错将“又向那幢云房子飞过去”读成“又向那幢云房子里飞过去”,添了一个“里”字。就这一问题,好多学生质疑是不是作者粗心漏写了一个“里”字。其实不然,作者这样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更好地纠错?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笔者制作了一段简单的动画。通过观看动画,学生一下子明白小鸟们只是飞过去,还没到那幢云房子里面,接下来的朗读自然就不会添个“里”字了。

例2:数一数、读一读。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一文中的一句:“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有些学生在朗读时很容易添个“的”字,错读成“我的衣领”“你的身子”。笔者根据该句对仗的特点,将文本改成诗歌形式,引导学生数一数字,再读一读。读正确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语言的对仗美,可谓一举两得。

例3:听一听、读一读。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一文开头的一句话:“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一些学生在朗读时很容易漏掉后半句的“是”字。笔者请读错的同学听正确的同学朗读,用学习伙伴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自我发现问题,然后纠错。

三、改字病

同样作为一种常见病,它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朗读中。纵观课文,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好多课文的语言有着重复或相似的句式和段落。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三个小伙伴》,二年级上学期的《小鹰学飞》,二年级下学期的《蚕姑娘》《猴子种果树》等。正因为这份相同而又不同,学生朗读时经常会读成一样的句子。笔者在教学中往往先将这些句式或段落归类,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发现规律,扫除朗读障碍。一开始读对了,后面就不容易出错。

四、疙瘩病

朗读有疙瘩,就是不流利、不连贯,这种问题主要集中在长句子的朗读中,学生往往不会停顿。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朗读才刚刚起步,对长句子的朗读确实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停顿,消除这种疙瘩病呢?

(一)词语串串串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所谓长句子,无非词语多一点。词语朗读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件容易的事。“串”的形式,让长句子的朗读变成了“容易+容易”的事。如一年级上册《冰花》一文中的句子:“冰花/晶亮的冰花/一朵朵晶亮的冰花/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小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从词语入手,一个一个串起来,这样阶梯式的朗读,学生读起来既容易又觉得有趣。这样的例子在书本中举不胜举。有的教师可能认为这样的操作太麻烦了,倒不如直接划停顿符号来得省力。笔者认为,相比划符号,这种方法更加直观形象,更适应学生心理。尤其是一年级,建议一开始先用这种方法。

(二)符号划划划

有了上面方法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划停顿符号了。从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划符号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划好符号并不意味着学生能读好这句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划符号的地方停顿非常僵硬,很不自然。这时教师应注重范读,带领学生根据符号学会自然地停顿,反复训练,慢慢形成词感、语感,从而读好长句子。几次训练过后,教师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划一划,读一读。针对个别有规律的长句,可以多停留,使学生的朗读不仅正确、流利,而且有感情。下面是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文中描述花园景物的一个长句: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笔者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该句后,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这几个词:‘假山、假山’‘缸、缸’,接龙式地把花园里的东西一样一样地说清楚,读起来很舒服。这样的句子很有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来感受下。”经教师这么一点拨,学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饶有兴致地再次读了起来,读得很有感情。

五、拖调病

这种病在低年级朗读中尤为突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二是教师。在平时生活中,有些人说话时语速比较慢,喜欢拖调,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说话慢悠悠的,朗读起来自然快不了,于是学生被牵着走进了教师的慢调中,久而久之养成了拖调的坏习惯。还有一些教师被学生牵着,觉得低年级教学应该学着学生的那种奶声奶气。有个别教师时不时喜欢拖着调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看似跟朗读无关,实则大有关系,长此以往,大家都习惯于这种慢调子。所以,要想消除这种病,教师的语调很重要。当然,不是说越快越好,快慢都要有个度。

六、一调病

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或抑扬顿挫,或轻重缓急,以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现实往往是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总是有半数学生不达标。这些学生不管读什么,都是一个调调,究其原因是缺乏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语感,消除这种一调病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效果不错。

(一)听说结合,培养语感

听的内容有很多,听广播,听新闻,听故事等。多方面地听,感受其中的语音语调,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讲故事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契机。教师可以请个别语感特别好的学生上台展示,树立榜样,其他学生尝试模仿,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语感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二)朗读吟诵,丰富语感

要想学好语文,单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朗读也是同样道理,一本书,二十多篇课文太少。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给学生补充了一些课外朗读材料,如《小学生必备古诗词》《日日诵 日日新》等。这些材料如果能好好地读起来,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感。笔者就利用了上面两本书,每周安排一则故事和一单元儿歌的诵读。一开始是教师带着学生读,一段时间后,请班里一些语感好的学生轮流做领读员,带着其他学生读。在学期的期中、期末还举行了相关的诗文诵读会,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投入朗读中。这些方法虽称不上新式,但对每位学生的朗读都有所帮助,都能促进其进步。

(三)指导方法,训练语感

低年级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自己的朗读技能是应该的,但是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教師就应该进一步点拨。因此,在训练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教师的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精彩的范读,是学生培养情感、启迪情感、激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在范读过程中,教师音调的高低起伏、语速的轻重缓急以及表情的丰富变化,都会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笔者在《月亮湾》一课中指导学生朗读春天村子前面的景物一段时,先叫两个学生朗读,感觉都是平平淡淡的,读不出感情。于是,笔者饱含感情地为学生朗诵了一遍,学生听得个个瞪大眼睛,迫不及待地问笔者如何读好。笔者便告诉他们:读这段话时,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比如读“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时,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河水缓慢地流着;读“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时,语速要加快,体现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着;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过了河,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时,语速要放慢,读出朝霞的灿烂、农田的绿,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有了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的朗读果然与之前不同,十分投入,仿佛融进了课文中,读起来有声有色,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低年级课堂上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训练,一次又一次,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就能慢慢地消除一调病。

或许在你看来,朗读是一个无须再聊的话题,可上述病症真实地潜伏在学生的朗读中。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对待并及时治好这些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练好朗读的基本功,为语文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尚燕燕.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创新[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11):153.

王翠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65.

猜你喜欢
常见病低年级学生有效对策
医师可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处方
分数乘、除法常见病号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几点思考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房地产土地拓展模式的探索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临床疗效观察
乳房常见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