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无闲草

2021-12-29 13:23周书华
绿叶 2021年5期
关键词:草草黄姜茅草

◎周书华

在老家巫山的田间地头、山林沟壑,遍布着数不胜数的各类植物,其中不乏车前草、蒲公英、地黄、金银花、夏枯草、牛筋草、益母草、天南星等品种繁多的草草药。春风吹来,再经过几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后,它们如同众多乔木一样,在山风的吹拂和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时令一到,继而渐进式地华丽转身,普普通通的草木,变成了中草药。

巫山因山而名,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山脉,横贯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呈“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山,是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的代表性山脉。长江从境内流过,独特的环境,四季分明。近年来,这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好,是康养宜居之地。山里的草草药长势茁壮,药性强,使用起来更健康。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识得几味草药,大多会用草药来调节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季节变化。哪家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扯一把草,熬成热汤服下,病就好了。那些生长在乡野不起眼的草草药,是一种乡村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流淌在乡亲们的血液里。

这些生在房前屋后或是山野之上的不起眼的草草药,在艰苦年代不仅供乡民充饥果腹,遇到小病小痛,也能帮上忙。父亲说,草草药治病的原理是从古到今,人们根据长期探索形成的人体生命之学和人类健康之学,它不仅仅是一方一药、一技一招的简单积累,而是关乎人体生命健康的知识,只要科学规范使用草草药,对症下药,一般的小病小恙很快便能药到病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为解决农村医疗条件匮乏的问题,大力推行合作医疗,期间, 因父亲爱学习,懂得一些药理知识,也曾在乡政府开办的合作医疗社工作过一段时间。他说,当时所用的大部分中草药,都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到九台山或者更远的高山去采挖回来的。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实行人工种植,中草药生产安全、量大,且疗效不错,便再不用医务人员冒险到山上去采挖草药了。

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我也知道了如菖蒲、艾叶、半夏、青蒿、蒲公英等各种草草药的一些功效。有时下地种庄稼时,也学大人的样儿,把认识的草草药或拔或挖,带回家洗净晾晒干后以备不时之需。

《长物志·卷二·盆玩》中载有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的文字,因其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代表着气质高雅,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代文人眼中花草的四雅之一。其花语寓意为爱的音讯,可让双方感到快乐、幸福,喜阴湿环境,不耐干旱,稍耐寒。其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功效。主要用于痰厥、热病神昏、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

菖蒲一般生长在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古人有说“乃蒲之昌盛者”;有说“昌者,百草之先生者也”。其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自带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分为节菖蒲、石菖蒲和水菖蒲三种,它们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其功能主治也不同。

由于人们常年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风里雨里地下地劳动,难免会受寒湿气重,膝关节时常肿痛。为了去湿驱寒,将菖蒲打理干净后,再加入栀子、生姜等捣碎,敷在疼痛的部位,过上一阵疼痛便缓解了。父亲说,如果将药捣碎后加入适量的白酒在锅内炒热以后再敷于痛处,这样治疗效果更好。

行走在山里的羊肠小道上,随处可见车前草、蒲公英、苍耳等,一阵山风拂过,频频朝人们点头致意,空气中弥漫着芳草的清香和浓郁的药香,不远处的草地里开满了绚丽的野花;幽静的山林里,快乐的鸟雀在枝间跳跃,发出清脆的鸣叫;绚丽的山花,风吹树叶沙沙作响,各自芬芳,和谐共生,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美好。

连翘,在老家的山上也能找到。春来时节,连翘花开,一簇簇、一树树,高的、矮的,肥的、瘦的,满枝金黄,艳丽可爱,似锦如缎,尽情展示着金黄的颜色,弯弯的枝条诗意地伸展着,让山野春意盎然,美不胜收。风一吹,像一串串的风铃,哗哗地响,甚是悦耳。连翘成熟时已是霜降时节。周末,小伙伴们相约到山里采收以补贴家用。低处的连翘,我们站在地上就能摘到,但要避开枝蔓上的小刺后一点一点地摘。高处的就要爬到树上去采,如果发现一枝果实结得密密匝匝的,各家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不一会儿,便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在风中舞蹈,捋下来的连翘由母亲送到镇上的药铺去换钱,然后给我们买来渴望已久的笔记本和铅笔。

大山里的风景,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尽相同,初春时节到处一片枯黄青灰,夏季则是树荫葳蕤、绿涛滚滚,秋季则成了大杂烩,红的、黄的、绿的色彩斑斓,看得人眼花缭乱。

“靠山吃山”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生存智慧,老家的乡人也无一例外。他们靠着大山的赐予,顽强地生存着,并以自己的勤劳获取大山的馈赠,把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送出大山。年少在家读书期间,每到暑假,便跟着父亲的脚步,到山里去采挖草药以换取学费。

在巫山的大山里生长的花草,是季节的轮回,是食物链的环环相扣,更是对世界无私的馈赠,每一株植物,都会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其中,有一种叫黄姜的野生植物,是制作激素类药物不可或缺的原料。三十多年前,九台山、红叶谷漫山遍野都是黄姜,当时镇上药铺和药贩子收购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上山挖药一度成了乡人最能赚钱的活儿。

到山里挖药非常辛苦,天还没亮就得起床。母亲已早早地起来煮好饭,我们胡乱扒拉几口,然后带上提早准备好的两三块苞谷粑粑或者麦子粑粑作为午餐。放在尼龙口袋里,用绳子把袋子的两个下角扎住,又挽回来在上口系绑结实,挎在双肩的感觉就像是背着旅行包一样舒适。村里的人到达会合地点后,便顶着晨曦微露的星光进山了。

大山里的风景,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尽相同,初春时节到处一片枯黄青灰,夏季则是树荫葳蕤、绿涛滚滚,秋季则成了大杂烩,红的、黄的、绿的色彩斑斓,看得人眼花缭乱。挖药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只要找准黄姜的苗子和根茎,就一定能挖到。黄姜属于草本植物类,它的茎蔓大多数都是附着在灌木的枝干上生长。大人的经验要丰富一些,他们一般会先看灌木丛的枝干,然后顺着攀爬的茎叶顺藤摸瓜,就会找到目标。黄姜的根埋藏在地下,盘根错节,只有小心翼翼地顺着根头生长的趋势一股劲地刨挖,运气好的时候,一株就可以挖出十斤到二十斤。

其实,在山里寻找黄姜主要还是靠腿爬得快,需要在荆棘丛生的灌木丛林中来来去去。脚下踩着的树叶沙沙作响,虚虚实实无法确定,时刻都要保持谨慎小心。如果不小心被绊倒须赶紧随手抓住树枝或草叶,否则会滑出很远,下面可能就是悬崖峭壁。挖出来的土,黑黝黝的很肥沃。这是落叶长期堆积腐化和野生禽鸟动物粪便发酵培育的结果,一切显得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多少年过去了,每每想起当年挖到的那些粗壮肥胖的黄姜时,我内心的感慨仍然久久不能散去。

那时,我和幺爸、哥哥经常攀爬在陡峭的山野上,相互帮助采挖黄姜,劲头十足,不知疲倦。黝黑的脸上滴着汗水,洋溢着喜悦,手里挖的是黄姜,也是希望,心里装着的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踏着夕阳回家的时候,背上背着满满的一袋子黄姜,是收获,更是努力学习的动力。

被乡人亲切地叫作草草药的野草还有很多。特别是在物资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它们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为乡亲们的生活带去了幸福与安宁。

被乡人亲切地叫作草草药的野草还有很多。特别是在物资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它们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为乡亲们的生活带去了幸福与安宁。

长于乡间、田野里的艾草,苍翠欲滴,清香扑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本草纲目》中记载:艾草为纯阳之草,具有回阳、理气血、逐寒湿、通十二经、止血安胎等功效。《群芳谱》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可禳毒气。”端午插艾,已经成为端午节千百年来不变的符号与象征。

每到农历五月,艾草在老家是最受青睐的野草。一般在端午节前,母亲都会在田间地头拔些艾草加点菖蒲悬挂在门楣两旁,或单独晾晒,过些时日储放好备用。

一般村里人有个小病小痛的,遇到咳嗽、湿热、凉寒,取出一小把艾草,用慢火熬煮半小时,喝上一碗,再睡上一觉起来,便会觉得神清气爽、舒坦安然了。经现代医药实验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菌、平喘、镇咳、止血及抗凝血等作用,乡人如遇在山上砍柴摔伤了、割猪草划伤了手指血流不止,知晓药理的大人便到田坎或沟渠边去上捋一些艾草的嫩叶,然后使劲将叶片揉搓碎烂,待到快出液汁了的时候,再轻轻地敷在伤口上,止血效果立竿见影。一般过不了三两日,病症会不知不觉消失,伤口就愈合了。

半夏别名地文、地星、水玉等,在老家也很常见。和父母在地里干活,时常看见一两株,或者一丛一丛散生在田间地头的半夏。挖出半夏后,冲洗干净带回家晾晒干,一般用来治疗呕吐和毒疮。记得初中在学校住读,卫生条件差,身上长满了疮,奇痒难耐。周末回家后,母亲将鲜半夏捣碎后敷在毒疮处,每天早晚各一次,过了几天症状便缓解消失了。青蒿在老家也是最常见的,田埂上、坡地里,到处都是,一片一片地疯长。在其还是幼苗时,被孩子们当作猪草收割后拿回家。除了药用,人们还把它当作柴火,割回家晾晒干了烧火做饭,起火快,火苗旺,散发的热量大,是乡人喜爱的柴火。后来,当得知屠呦呦用在村里随处可见的蒿子,研制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时,无不一一称奇。

草草药属于乡村大地。在城市里被水泥丛林挤得难有栖身之地的野草,即便有点土壤,也是瘠薄的,生长得萎靡不振,茎叶上积满了灰尘,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那些生长在乡间大地上的野草,则惬意地在风中低语,在雨中吟唱。清晨的霞光让野草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绚烂多彩。夕阳西下,鸟雀归林,野草送走牧归的牛羊,在暮霭中歇息,等待下一个清晨的到来。这些欢畅的草草药是大地翠绿的衣裳,岁岁年年将大地母亲妆扮得秀美多姿。唯有乡野,才是草草药快乐的家园。

茅草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对山里的孩子来说,一身都是“宝”。春天一到,大地在一夜间换了新装。山野的茅草们“唰”地一下,探出尖尖的小脑袋来,茅草从地里冒出了头,在春雨的滋润下,不到十天半月,茅草秆便变得茁壮可人,我们称之为“茅针儿”。父亲说,茅针其实是草的花苞,又被称为地茶叶,具有利尿、止血等功效。

“茅针儿”是春天馈赠给孩子们的零食。伙伴们早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在村里的荒山野地里寻找“茅针儿”了。因为,在春天它那嫩嫩的、细细的、甜甜的“茅针儿”,对小孩子有着最绝美的诱惑。

剥了嫩绿的外皮,把白白胖胖的“茅针儿”放到嘴里,然后慢慢咀嚼,那甜丝丝的冒着青草气息的味道瞬间传遍了全身,仿佛尝到了整个春天的味道。顿时,感觉漫长冬天的期盼在此时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和小伙伴相约去山坡野地里拔“茅针儿”更是最享受的趣事。那是当下生活在喧嚣的城市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们无法体味的。一般拔“茅针儿”最佳的时间是在早晨。因为还没有被赶上坡的牛羊啃吃破坏,此刻那些嫩嫩的还挂着露珠儿的“茅针儿”在微风中摇曳着身躯,好像在和小伙伴们打招呼似的,大家吆喝着三五成群,如雀子般迅捷地飞到山野里寻找心心念念的“茅针儿”去了。

初春的大地,春意盎然,最抢眼的除了房前屋后的杨树和漫野的麦苗外,就是那些荒坡地上的茅草了。贫瘠的沟渠斜坡上、小河沟边、村道旁都有它们的影子。不一会儿,就能采到一大把,大家坐在地上互相换着吃,比着吃,你采的大,我采的嫩……有说有笑,成了那些单调、清贫的童年春天里最快乐的时光。

在乡人的眼里,茅草根是上好的草药,嚼一嚼再吐了,满口回甘。春寒料峭时,父亲便开始忙碌了。他会趁着早春正午有太阳时,扛一把锄头到荒地去挖茅草根。挖好以后,将茅草根儿、葱根儿、野芫荽根儿,再加些许蒲公英叶,几种草药放在一起熬,然后让我们喝下,以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虽说是“药”,既有茅草根的甘甜萦绕于喉,葱根儿的芳香缠绕于舌,野芫荽根儿的淡淡野味儿冒着白气儿直冲于鼻,又有些许蒲公英叶子的苦味儿,却没有中药那种很难吃的苦涩味儿。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在缺医少药的山里,尤其是季节转换的时候,容易引发感冒、百日咳等季节性疾病。至今,在我的脑海中,存放着这样一幅画面:初春,艳阳高照但并不暖和,一个身影,弯着腰,拿着一把锄头,在山坡上挖茅草根,捣碎土粒,寻找;再挖,捣碎土粒,寻找。如此反复,慢慢地,旁边的尼龙袋子鼓起来了,里面装的,都是父亲精心挑选的茅草根,那是一袋子沉甸甸的慈爱。正是有了父亲的草草药,我和哥哥、妹妹很少患病。当时只觉得父亲的草草药很神奇,现在想来,这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如同不起眼的草草药,绵长而深沉。

人有草木心,万物皆温润。年轮逐渐增长,在我为人父的时候,时常回想起早年在乡间和草草药结伴为伍的岁月,如泛了黄的胶片,却又那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一个个春天,一袋袋草草药,一碗碗甘甜略有些微苦的汤药散发出来的味道……就算身居在喧嚣的闹市里,唯一不变的情怀,仍然是与草木同心,年年岁岁、春夏秋冬谦卑却努力地生长着。

经历了如山间草木一样“以我之身、渡人以厄”的生命过程后,才明白:人生有苦乐,乡野无闲草!甚好。

人有草木心,万物皆温润。年轮逐渐增长,在我为人父的时候,时常回想起早年在乡间和草草药结伴为伍的岁月,如泛了黄的胶片,却又那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猜你喜欢
草草黄姜茅草
立冬
龙口市枣林村:小黄姜圆了“金色”致富梦
罗平板桥镇小黄姜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小黄姜将直达北京家乐福超市
坐在风中
Unit 8 STEP BY STEP 随堂通
谒金门·风丝袅
到山上住间茅屋
下星星的夜晚
茅草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